紀念館觀後感範文

才智咖 人氣:9.63K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觀後感

紀念館觀後感範文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觀後感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

2010年,參觀了坐落在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內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處處復原景觀重重地撞入了我們的內心,豐富的史料真實再現了中國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鬥爭的光輝歷程與艱苦卓絕的抗戰之路。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副生動的圖片和詳細的文字,介紹全國是怎樣被日本統治者所佔領的,介紹了我愛國將士是怎樣保家衛國為國家領土以及國家尊嚴同敵浴血奮戰。不惜為犧牲自己的生命拋頭顱撒熱血同敵戰鬥,這裡湧現出很多值得我們永遠紀念和歌頌的英烈。有張自忠將軍,親率部同日軍數戰多日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還有楊靖宇將軍,在東北進行抗日鬥爭,日軍用重金懸賞他的頭顱,但楊將軍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了東北能夠早日將日本趕出中國與日軍進行艱苦努力的一次次的激戰,打得日軍聞風喪膽,最後楊將軍因寡不敵眾而應用就義,當日軍解剖他的胃中吃驚的發現在他的胃中竟然只有草根和棉絮,日軍軍官都為中國有這樣的民族英雄深感敬佩。

近代以來,中國人飽受了過多劫掠和滄桑,失去了太多尊嚴與自信。只因我們一時的落後列強便用血與火來教會我們認識什麼叫屈辱,什麼叫殘忍,什麼叫蹂躪,什麼叫不平等。 1937年的七七事變,標誌著全面抗戰開始。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超過30萬無辜平民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屠殺中被殘害致死。特別是看到那些被活埋的村民和嬰兒,我的心真如刀割一樣。雖然在此之前,我已通過電視和網路看到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許多報道及照片,但當再次看到這些照片和血淋淋的歷史時,我依然悲憤難忍。心中對侵略者的痛恨更加深了。

在抗戰館第七分館處,看到遠東國際法庭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十個甲級戰犯全部處決,包括中國人恨之入骨的東條英機,南京大屠殺的發動人之一,心裡那種恨恨的感覺才稍稍得以平復。再往前走,就是世界和平的場景了。在這裡,不禁要佩服中國人的胸襟,對中日曆史既往不究的態度,對抗戰中遺留在中國的日本遺孤當自己孩子一樣撫養,兩國領導人可以友好會晤、商業往來……中國之所以可以發展這麼快,也是因為有一顆包容和原諒的心吧。 在這次參觀中,我們首先感受到了在那個危難時刻,中華民主一致抵禦外敵的那種團結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從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在正面戰場的奮起抵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再到港澳臺通報捐款捐物,海外華僑認購國債回國參戰,不同黨派和團體捐棄前嫌,共赴國難,……。整個中華民族聚合了中國近代歷史程序中空前的團結精神,形成了真正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

在今天,“拼搏、奉獻、團結、自強”的八字精神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對於我們這個開發中國家來說都是相當需要的國民精神。這無疑也是抗戰精神的最主要的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在抗戰時期積累的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之一,是抗戰歷史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近百年來中國為何飽受列強欺凌,喪權辱國?除了政治腐敗、經濟和軍事落後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閥割據、內部分裂,偌大中國一盤散沙。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屠殺,以血的事實教育了人們:“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我們應該反思,我們一定要用血的事實來激起我們的愛國熱情?一定要用血的事實來凝聚我們的團結力量嗎?日本帝國主義卻是可恨,甚至可憎,但那只是外因。試想我們的內因

是否更加可恨?

我們應該仔細分析,仔細反思我們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不做盲目的愛國主義者、不做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從自身做起,以史為鑑,自強不息,真正的、每時每刻的把“拼搏、奉獻、團結、自強”這八個字記在心頭上,溶入生活中。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時候回顧歷史,我們看到了侵略的可恥和戰爭的殘酷。仇恨也許可以化解,創傷也許可以彌合,但歷史的教訓不能被忘卻。同時,我們紀念,但決非只為不忘卻。抗戰精神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紀念抗日戰爭正是為了要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偉大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和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努力奮鬥。

沒有知識,沒有穩定,沒有強大的祖國就要捱打。刺刀與洋槍在敲開沉重國門的同時,也用血淚與屈辱教會了我們:要想跨入世界強國之林,贏得世界的尊敬,只有自強不息,奮鬥不止。那場戰爭離我們當代青年是越來越遙遠,但我們如果因此而忘記那場戰爭,不吸取教訓,那就是在我們脆弱的靈魂中安下一顆定時炸彈,自己埋下悲劇的種子。我們愛好和平,但更應該知道怎樣保衛我們的和平。讓我們揹負著恥辱鑄成的歷史,用哪怕幾代人的奮鬥,去實現一個偉大的承諾。

前世不忘,後世之師。複習歷史,是為了不忘記那段歷史。因為無論何時,忘記歷史,將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歷史還將重演。

作為生活在這個幸福時代的人們,熱愛我們歷盡劫難的祖國,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更警惕罪惡的蠢蠢欲動。一定要牢記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國際世界,適者生存,落後就會被捱打!

紀念館觀後感篇二:魯迅故居觀後感

一代楷模的青磚琉璃

青瓦灰牆的小四合院、枝繁葉茂的丁香花、古樸簡單的屋內擺放似乎就已經將一個對中國人的民族自強發揮極大引導作用的偉大楷模的起居環境做了一個完美的概括,如此的簡單,如此的不加修飾,這的確就是偉大的文化領袖魯迅先生起居的地方。

懷著對魯迅先生的敬仰,我們小組一行五人來到位於北京市阜成門的魯迅故居,一進門我們便滿心期待的開始我們的參觀。據介紹,魯迅於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也是魯迅先生在北京的最後一處住所,這是他當時花了八百塊的答應買下並親自進行改建的一所小四合院。院子里長著兩株魯迅先生親手栽的丁香花,枝繁葉茂,蓊鬱蔥蘢,棗樹旁的北屋有三間正房,北屋中間是魯迅一家人的客廳和起居室。東側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的住室,西側是魯迅名義上的妻子朱安的臥室,屋裡陳設都很簡樸。北屋後面還有一個小院子,其正屋北面接出的一間小屋子便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屋子北面是兩扇大玻璃窗,窗下橫放著一張簡陋的小木板床,東牆下放著一張老式的三屜桌,坐在桌前,可以從視窗眺望後面園子裡的景物。桌上高腳煤油燈、毛筆、硯臺、文具……一如其舊,令觀者不僅遙想當年它們的主人在燈下奮筆疾書的情景。誰能想到,就是在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狹小而簡陋的斗室裡,短短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魯迅創作發表了230多篇散文詩、小說和雜文。著名的《華蓋集》、《華蓋集續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這裡完成的。可以說,魯迅在這裡的兩年多時間,是他在北京的14年中工作最緊張、創作最旺盛的階段。北屋前面東西兩側,分別有兩間小房子,東邊的是女工的臥室,西邊的是廚房,現在分別作為陳列室和管理室。南房是魯迅的會客室兼藏書室,東牆上的一幅魯迅炭畫像引人注目。這是魯迅的同鄉畫家陶元慶的作品,深為魯迅喜愛。南房裡間是小客房,主要是為接待來訪的朋友而準備的。在這裡,魯迅接待了很多慕名而來的.青年。當談到夜深時,魯迅經常拿著煤油燈,送他們到大門外,看他們遠去了才回來。當年許廣平在受到學校迫害時,也曾來此居住過。

隨後我們一行來到了位於院內的魯迅博物館,裡面展示著魯迅生前所留下的所有,從我們都熟悉的“三味書屋”到他病逝前三天的作品草紙,在這裡所展示的一切好像讓我們親歷了魯迅先生所走過的匆匆歲月,看到三位書屋似乎將我們帶到了那個為了不再遲到而在桌上狠狠刻下“早”字的童真男孩面前,看見百草堂似乎讓我們見證著一個男孩富有童趣的成長史,而看見擺放在那裡一動不動的桌椅,又讓我們好像看到魯迅先生正在為了民族興亡而日夜奮筆疾書的的佝僂模樣。一個個魯迅親自設計的書刊封面字型,一張張改了又改的作品草紙,一本本厚實而內容豐富的書籍,這裡面無不包含著一個偉大思想家所有的報復與理想,辛酸與汗水,正如毛澤東筆下所寫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但是當我們看到一代偉人躺在病床上,雙眼合併,悄無聲息,內心的遺憾與酸楚立刻湧上心頭,這讓我想到了毛澤東的那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的死不僅僅他自己精神重於泰山,而且相信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內心是更加的沉重,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此刻,在我眼前浮現了魯迅的那句話:“什麼事路?即使從沒有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他就是以這樣的不到靈魂與精神信念,棄醫從文,從精神上解救中國人。他在憤恨的寫下“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套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條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 的怯懦,懶惰,而又巧滑。一天

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有覺得日見其光榮”的同時,也在警醒所有的中國人:“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苟活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憤然而行。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或下棋的人們,就先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他所有的語言中無不彰顯著對國人怯懦特性的憤慨,和對國人覺醒自救的希望,他用他的語言呼喚世人,他用他的語言改變世人,而所有都是為了將處於民族存亡危機關頭的國人挽救回來。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魯迅是可敬的,因為他做的所有都為了整個民族的發展延續;魯迅是簡樸的,在他的起居用具中看不出一絲一毫的奢侈;魯迅是偉大的,他將他的一生獻給了國家,在他面前,家庭、職業都是為了民族存亡而做出的選擇。

紀念館觀後感篇三:九一八紀念館觀後感

九一八紀念館觀後感

九一八紀念館>觀後感(一)

20XX年XX月XX日在團委的組織下,我來到了'九一八紀念館',使我這個沒有機會去親身經歷這些事變的幸運兒,有機會去親眼目睹革命先烈的不屈與侵略者的猙獰面孔。那些革命烈士,為了革命,不怕嚴刑拷打,不怕槍林彈雨,為了全國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舉動令我折服,也使我作為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

步入紀念館,高大的'殘歷碑'映入眼簾。用花崗岩築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檯曆,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那日深夜,日本關東軍自行炸燬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藉口突然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和瀋陽城,從此開始了瘋狂侵華戰爭。東三省上百萬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個多月裡全部淪喪,億萬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威脅。九·一八事變標誌著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區域性抗戰揭開了波瀾壯闊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整個紀念館的設計,別有一番意義:從東北的淪陷到日本禽獸對中國人的屠殺和細菌試驗,整個展道呈下坡設計,越走越陰暗;然後從東北抗聯抗日,直至日本戰犯被審判,展道呈上坡設計,越走越明亮。在館內,我們見到了許多珍貴的圖片資料及文物,還有一些場景的重現。一張張讓人觸目驚心的圖片及一幕幕重現場景穿越時光隧道追溯歷史,讓人深思。印象中最震憾的是從撫順萬人坑運過來的一片二三十米見方的萬人坑土壤,裡面有幾十具屍骨,其中有兩具頭骨被小日本的槍支打的槍眼歷歷在目,隱隱感覺到當時屠殺現場的悲壯和悽慘。還有一對屍骨,是一男一女緊緊相依,被日本鬼子殘忍地活埋了,他們身上帶的手銬腳繚雖然已經鏽跡斑斑,但到現在,仍然帶在他們身上,向後人訴說日本人的慘無人道。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反抗,不屈的中國人民共產黨聯合抗日,雖然共產黨的武器沒有日本先進,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過共產黨員曾說過一句話'竹籤是用竹子做的,但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楊靖宇、趙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憑著這種意志、氣魄,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歷史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結尾,是關於原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展示。在原撫順戰犯管理所,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中國人民將戰爭魔鬼改造成人。1956年6月21日,我國政府釋放第一批335名戰俘,悔恨的淚水顯示了人性的復歸。

'那是為了將來,只有種下諒解、寬容的種子,人們才能好好相處。'這是一座由日本1450名戰爭遺孤自發捐(來自: 博文學習 網:紀念館觀後感)建的銅質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寫著'感謝中國生父母碑',雕塑中一對中國農民夫婦,領著一個日本男孩,母親慈愛地俯視著孩子,孩子依戀地仰望著母親。這是一幅流淌著中日兩國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實寫照---戰爭中的日本遺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國農民的照料,後來大都成為兩國友好的使者。

走出展廳,抬頭仰望'九·一八歷史紀念館'感想頗深,內心的憤怒已經不能在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緒,已經難以控制,想著日本鬼子當年對中國人民的種種暴行,東北三省3000萬同胞身陷水深火熱之中,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淪喪在日軍的鐵蹄之下。想起如今部分日本人迴避這段侵華歷史,大家的心情沉重無比。在憤慨中,我們更加懷念先烈們,一個個先烈的名字湧上心頭,我們感激那些奮起反抗的人,我們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人,在這張序列中,每一個人的名字都不僅僅代表他自己,每一個的名字後面都立著很多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代表著中國億萬兒女。感動,二字在一次的在心

中迴盪,我相信只要我們中國人團結,便能夠戰勝一切,贏得世界的尊重。

九·一八不僅僅是國恥日,對於我們更應該是一個奮進的日子,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差距,學習他人的長處,努力發展自己,只有自己的實力強大了,祖國的實力強大了,我們才能保證不讓我們的祖國再次遭受到像80年前的那場災難一樣的磨難,我們中國人才能揚眉吐氣。

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80年了,但那段血的歷史不容忘卻。九·一八事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今天我們紀念那場事變,就是要不忘國恥,奮發圖強,堅定意志,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決不讓悲劇重演。九一八紀念館觀後感(二)

今年和去年差不多是同一時間,兩次到瀋陽公出,也有機會兩次參觀了918紀念日。中日關係,相信真是個難以一兩句許解決的問題。我還想起在大學時,因天皇要到西安,學校早就通知學生不得搞反日宣傳。後來,工作後,因山東半島與日本隔海相望,經濟互補性很強,所以對之有愛亦有恨。愛呢,是因為本地的經濟受日本影響較大。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恨呢,想當年老家種植葫蘆專供日本出口,前幾年日本敞開收購,後者,日本就以種種手段提高了收購的門檻,導致家裡許多葫蘆條被爛掉,我也是第一次體會到市場經濟的殘酷。

我去瀋陽必須參觀918紀念館。當看到日本兵穿過的軍裝真實地擺在我面前的時候,當看到在日本統治下的中國人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時,我的心在憤怒。我簡直無法忍受!相信每一箇中國人都有我這樣的感受!

出館的時候,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們中國人太善忘記了,許多人現在成了哈日族。等有機會一定要帶孩子也來看看,因為有些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牢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

九一八紀念館觀後感(三)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九一八紀念館。紀念館 位於瀋陽市大東區的柳條湖橋,就是84年前'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為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殘歷碑',1999年又擴建成'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隨著導遊姐姐的講解, 1931年9月18日,是中國最恥辱的一天。當天,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瀋陽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發動武裝進攻,接著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為了重溫歷史,我們今天觀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蹟',讓我感觸很深照片上我們好多的老百姓被殺害,日本人真殘忍。 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頂山的居民被無原無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隊的殘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東北被折騰的血痕累累。東北人民抗戰十四年,終於結束了抗戰,趕走了日本鬼子,結束了這些可怕的生活。哪裡有壓迫哪裡就反抗,不屈的中國人民共產黨聯合抗日,雖然共產黨的武器沒有日本先進,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過共產黨員曾說過一句話'竹籤是用竹子做的,但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楊靖宇、趙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憑著這種意志、氣魄,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歷史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