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結項工作報告

才智咖 人氣:3.06W

課題結束了,需要一個工作報告,怎麼樣寫課題結項工作報告那?看看下面吧!

課題結項工作報告

  【篇一:課題結項工作報告】

“資訊科技考試制度實施與學生資訊素養相配套的實踐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學會“十一”課題規劃立項課題,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課題。

本課題週期為兩年(20XX年1月—2008年2月),分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進行。由課題負責人張國棟校長,魏巨集麗、屈建偉、孫文嬌、賈新穎、陳笑竹、尹鈺老師共同研究,目前課題研究研究完成了課題準備、課題立項工作,課題實施階段、現在進入課題結題部分,自從立項以來,本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工作,作了較為廣泛和深入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一、課題研究概述

將資訊科技考試與學生資訊素養進行整合,找到資訊科技會考與學生資訊素養培養的最佳結合點,形成新型資訊科技課教學模式,編著資訊科技考試與資訊素養培養相統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學生資訊素養。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什麼是資訊素養,資訊科技和資訊素養的關係;

在20世紀80年代,資訊素養是一種綜合的能力與素質,隨著時代資訊化的發展,經過短短的幾十年,資訊素養的含義已很明確的演變成此時代的所需的一種品質與素養。

由此我們即可總結出新的資訊素養的含義:資訊素養是人認識、創造利用資訊的品質和素養。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資訊道德、資訊意識、資訊能力。

培養學生的資訊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是資訊科技教育的根本目標。資訊素養的培養實質上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和再學習的能力,而且學會使用現代資訊科技高效率地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學科課程教學為"主食"

學科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徑。開好《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是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主食",學生在學科課的學習中增加資訊科技基礎知識的儲備,掌握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

在課程教學中,採取"任務驅動"、"主題性研究"等教學模式與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學科課程整合為"配菜"

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是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去學習其它課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學科的學習效率,而且對提高資訊素養也起了不斷補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種傳媒為"佐料"

電腦報刊、雜誌和相關的電視訊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只要我們正確地引導學生運用好這些資源,學生將受益非淺。

例如,如果學校給開設《資訊科技》課程的班級規定了讀報時間,讓學生定期學習相關讀物。若學生在學習《電腦小神童》,IT行業成功人士的經歷,以及對製造病毒程式人員的懲罰過程中,不斷提高資訊素養。

4、建好學習環境"生力軍"

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機組合體,提高學生資訊素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面努力。

5、學校教育是"主力軍"

提高學生資訊素養,學校必須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加強硬體、軟體和潛件建設。由於對資訊科技教育認識上的不到位,大多數學校只重硬體建設,忽視軟體和潛件的發展,導致硬體裝置成了擺設,資訊科技教育成了口號,學科教學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學生資訊素養,必須加強"三件"的建設,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齊頭並進,才能真正形成資訊化的教學環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軍"

現今,電腦進入了大多數家庭,家庭教育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地方軍",我們通過"校-家"聯合培養的方式取得了較好效果。

7、社會教育是"游擊隊"

社會培訓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我們可以引導對資訊科技有興趣的學生參加社群教育或少年宮的電腦愛好者俱樂部,鼓勵他們參加少兒計算機水平考試,提高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

實踐證明,當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參加水平考試,拿到了證明自己學習水平的證書時,學習的興趣更濃了,勁頭更大了。這樣,資訊科技也實現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學習形式"表演場"

若是脫離實際講一些資訊科技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只有以多種學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學習鋪路搭橋。

9、建設生活應用"主舞臺"

提高資訊素養最終是為學生適應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所以,教師在設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時,應儘量使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接近,讓學生感受到資訊科技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資訊科技。

10、組織個性發展"分會場"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個性特長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偏愛資訊科技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空間,是促進資訊科技課程發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結合課例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規律,通過操作實踐,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具體來說,應該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評價、判斷、組織資訊的能力;運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課例的研究,來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動態幻燈片>是選自河北大學出版的高中<資訊科技>第四章第三節<播放效果>的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點具備利用POWERPOINT創作.編輯多媒體作品的能力,這節課是使演示作品由靜態的變為動態,這樣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所以這一課採取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辦法,實現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結合.

能過這個典型課例讓學生能夠對幻燈片中的物件設定動畫效果並學會幻燈片設定切換效果.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學生比較,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並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讓學生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從而樹立自信心;同學們之間交流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適時的提出願望,將課堂內容進行延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資訊科技素養.

現在的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同時又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多數情況下還比較膚淺和不夠成熟,尤其對於一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表線膚淺,不求甚解,老師點則通,不點則不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讓學生敢於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讓學生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同時注重間接興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悅的氛圍中通過聯絡生活和實踐操作體會來實現對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和掌握.

(3)落實《全日制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如何將建構主義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學理念應用於教學中,在提高資訊科技會考過關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對高中資訊科技課程進行了很大的調整,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既是新課程的基本目標也是總的課程目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資訊素養?對學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資訊科技新課標中對高中學生的資訊素養具體要求為:對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及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讓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在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過程中,掌握資訊科技、感受資訊科技,感受資訊文化,增強資訊意識,內化資訊倫理,使高中生髮展為適應資訊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資訊素養的公民。

在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對學生來說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學習必須以充分的資訊資源作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幾本習題集是遠遠不能滿足自主學習的需要的。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國小普及資訊科技教育。教育部頒佈的《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了中學要將資訊科技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綱要》從指導思想上確立了資訊科技課的地位,突出了對資訊科技課考查的操作方式(無紙化),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縱觀近幾年的高中資訊科技會考的模式,大致經歷了從Dos(筆試)到Windos(上機操作)的一個過程,形式上立足於計算機網路,採用工作站/伺服器的網路化模式,體現了對學生能力要求的發展性。這體現了資訊科技教改的一個發展方向,也預示了對學生資訊素養的要求將越來越高。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該課題在本校或本地區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該課題的背景.以課題負責人為核心組建一個長期穩定不變的研究團隊.確定總課題的研究目標,達成度及總體方案.以課題負責人具體分工落實各項研究任務.

2.結合本校,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總課題的研究目標下確定自己的了課題,每一子課題都要有一具體負責人,由總課題負責人進行協調.子課題的研究提倡大題小做,以小見大,同樣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研究重點.

3.課題研究是一個長期.動態.複雜的研究過程,需要課題組全體人員創造性的勞動,持之以恆.團結協作才能達到課題研究的總體目標.要避免開題轟轟烈烈,過程冷冷清清,結題拼拼湊湊的現象發生.課題研究的過程重點要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開展了課例研究。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把握課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教學事件和處理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案例過程”,然後圍繞案例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或集體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討的問題,最終形成教學案例。具體地說,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經過前期準備、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驟。

(⒈)前期準備。課題組成員認真瞭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通過有關的調查,蒐集詳盡的材料(如閱讀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訪談等),同時初步確定針對課題案例的研究目標、研究任務,初步確定案例的體例、型別、結構等。還針對性地作一些理論準備。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學案例研究的基礎,課題組成員收集案例材料的具體方法有課堂觀察、訪談與調查。⑴課堂觀察。觀察是一種較為基本和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自然狀態下,通過感官和輔助工具對師生的教與學行為和學生的參與狀態等教學現象進行觀察研究。收集課堂教學第一手資料,藉助攝像機等作為輔助觀察的手段,以提高觀察的效果。在課堂觀察中事先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這樣對教學情景的洞察可以獲得一般觀察無法達到的深度和廣度,對觀察的資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課堂教學實錄、教學程式表、課堂教學時間分配表等,這樣為後續分析案例提供詳實的原始材料。

⑵訪談與調查。對一些課堂教學不能觀察到的師生內心活動,如教師教學的目的、教學程度的意圖、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達標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進一步瞭解的問題,我們通過與教師的交談和學生的座談,以豐富、充實課堂教學觀察的材料;從這些訪談、調查的材料中,分析課堂教學的現象,發現造成各種課堂教學現象與教師教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然後具體尋找在哪個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⒊)分析研究。圍繞案例材料作技術分析,教師自己進行課後反思,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理念進行研討,圍繞教學理論進行闡釋。注意對課堂教學作整體的考察和深層次的分析,體現案例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發揮教研組等集體的作用,集體攻關,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進行文獻分析,文獻分析是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過去和現在的有關研究成果中受到啟發,從中找到課堂教學現象的理論依據,從而增強了案例分析的說服力。同時,通過有關教育理論文獻的查閱,去進一步解讀課堂教學的活動,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對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按一定的結構進行表述形成教學案例。撰寫教學案例,經過以下步驟:撰寫——討論——修改——再討論的多次反覆的過程,不斷完善。撰寫案例做到目標明確,描述真實具體,情節合情合理,材料適當,案例構思巧妙,文字表達力求生動。

2、尋求資訊科技考試與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最佳結合點。教學中力求將資訊科技會考與學生資訊素養並重,實現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1)以階段性目的而言,資訊科技會考是高中階段計算機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學生掌握考試的方法和相關知識無疑是重要的目標。就這一點來說,需要教師在巨集觀上先於學生完成對課程脈絡的提煉,而這種精練的直接指向就是課程的考核內容,並把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微觀上,分清該課程知識的核心性知識和外延性知識的界限,以及兩者的內在聯絡,理清形成知識體系的知識點各自的外延。

(2)在豐富考核點以提高知識含金量、豐富學生知識體系的目的下,在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師以點帶面,將課堂內外打通,深入細緻的瞭解該門課程的核心知識的具體應用狀況,以及未來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層次的知識。

(3)由教師在課堂上先用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相關話題引出課題,然後講授核心知識,並且明確諸如哪些是考試重點內容等,再介紹相關的外延性知識,在介紹的同時,對前面的基礎性知識點進行應用形的回顧,帶領學生進行復習,這時學生的興趣也應該隨之達到新的峰值,隨後做一些鞏固性的練習,就會加強該知識的掌握程度了。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實際上吸收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優點所在,對教師備課以及備課之前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師生比喻成金字塔,那麼教師這個塔基的寬厚程度,就決定了學生這個塔尖的高度。

3、開展資訊科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資訊素養。

課題組專門成立了資訊科技興趣小組,每週開展活動,涉及資訊瀏覽、資訊查詢、資訊的加工處理、資訊的分析傳遞、資訊的報告和總結等各個方面,其中結合學習、生活製作電子報刊、Powerpoint簡報、網頁設計、FLASH動畫製作、圖片處理等內容,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內容,調動了大多數學生學習資訊科技、運用資訊科技的積極性,提高了資訊科技技能,培養了學生的資訊意識,使不同愛好的學生能在不同的領域得到自主發展。並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舉辦的中國小生電腦製作比賽中有幾十名學生獲獎。

4、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和河北大學版《資訊科技》教材,結合學生的認識能力水平和資訊科技會考大綱,自行編制符合教學客觀實際需要的習題集。將《大綱》中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資訊素養的培養落實、分解到各章節知識的學習中去,實現日常教學資訊科技會考和資訊素養養成的結合。

5、發表研究成果論文多篇:《淺議網路互動教學模式在資訊科技課中的應用》;《多媒體課件製作的基本要點》;《淺議高中資訊科技教學中的“任務”設計》;《資訊科技課上的提問設計》;《關於學生上網現象的思考與對策》;《淺談“任務驅動”教學法》等。

二、課題研究主要過程

1.組內討論並確定課題

開題的方式一般是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由課題負責人報告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組成員進行討論,統一認識,確定任務,明確分工。做好課題的選題、申報及立項、論證等工作。做好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評選工作。組織課題開題,舉辦課題研究人員培訓班,結合課題內容與本校課程改革的實際,對學校學生舉辦如學科課程與資訊科技整合培訓,增強對本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掌握相關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間教師做好充分準備,教師通過相關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學生課外學習,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意識的進行有意義的資訊活動.。教師校本培訓;軟體、硬體裝置的建設、維護。

2.查詢資料

課題組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資料資料,並進行統計分析

(1)怎麼蒐集資料

堅持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設計資料收集、資料採集的計劃;設計科學、明確的蒐集資料的工具;採用適當的科學的方法,主要通過查閱文獻檔案、調查訪問、發放問卷、實驗觀察、實驗測試、學生作業等多條渠道、多種手段,傳統手段、現代手段,廣泛蒐集能夠反映研究物件實際的包括文字、實物、聲像等各種資料;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力求收集基礎材料,採集原始資料;注重資料、資料的客觀性。

(2)設計調查問卷

一是題目,要與調查目的相符,不要給被調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導語或說明信,包括稱謂、調查目的、調查意義及與被調查者的利益關係、回答問題的要求、兩方的責任,最後註明聯絡人、聯絡地址及電話等;

三是問卷的具體內容有事實問題、態度問題(意見、情感、動機、觀點等);

開放式問卷,就是不事先給出問題選擇答案有由問答者自己作答的一類問卷。這種問卷任由調查物件發表己見,更有利於反映真情,瞭解調查物件的獨特觀點、思想;但資料不標準化,處理就困難。對於不能用幾種簡單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詳加討論的複雜問題,使用開放式問卷比較恰當。

2.課題研究

通過開展資訊科技與資訊素養的相套的課題研究,使學習能夠進入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互動學習狀態。尋找資訊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強調考核、考試形式多樣化。以作品、論文,會考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能夠使用各種會考內容所要求的應用軟體表現自己所要表達的資訊。應考能力水平進一步步為營提高。

通過資訊科技活動課外小組的實踐活動使學習能夠寫出一定水平的論文,提高利用資訊、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傳遞資訊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並能夠掌握自主學習的規律。

教師通過編寫適用於資訊科技考試與資訊素養培養的習題集,強化訓練學生的應考能力。

4.進行資料整理並著手寫論文

開展資訊科技實踐活動,從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編著將資訊科技考試與資訊素養培養相統一的校本教材;發表有關研究成果的研究報告和論文;形成新型資訊科技課教學模式,在資訊科技教學中進行推廣。提高教師新型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

5.結稿

課題組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做好課題結題工作。並請領導對專案質量進行終結性測評。評選優秀研究成果,結集出版優秀報告及論文集。召開課題研究成果總結表彰大會,推廣應用優秀研究成果。

最終成果:

1、學生會考及格率達到80%以上,

2、學生資訊素養得到了提高

3、編著將資訊科技考試與資訊素養培養相統一的校本教材

最終成果轉化:

1、學生能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

2、學生能熟練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軟體

3、學生能掌握網路的有關操作

4、學生資訊素養有了提高,動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資訊科技課教學模式,在資訊科技教學中進行推廣。

6、提高教師新型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

三、課題研究取得的成績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論文:《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資訊科技教學》發表在教育教學與管理叢書;論文《淺議網路互動教學模式在資訊科技課中的應用》在資訊科技優質課評比中獲市級一等獎。賈新穎的論文《多媒體課件製作的基本要點》獲市級三等獎。

2、優質課、教學設計:魏巨集麗的教學設計《網頁動畫》獲市級優質課評選二等獎;教案《函式運算》獲市級三等獎;孫文嬌的教案《EXCEL入門》獲市級教案評比三等獎;魏巨集麗指導的作品《透視環境》獲市級一等獎並獲市級“三八”紅旗手和資訊科技學科“教學標兵”稱號。

3、型課例、主題性學習網站:

典型課件《動態幻燈片》獲保定市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主題性學習網站《資訊檢索》獲三等獎;

4、課件:《計算機硬體組成》在保定CAI課件評比中獲高中組三等獎;《FLASH動畫製作—符號繪製》、《計算機病毒及其防治》、《Internet基礎知識》均獲獎。

5、在20XX會考中取得參考1194人、獲A等為539人佔參考人數45%,獲B等為499人佔參考人數42%,獲C等為137人佔參考人數11%,獲D獎19人佔參考人數2%,其中優秀率為98%,不合格率為2%。

6、競賽獲獎情況:在20XX年保定市中國小生電腦製作比賽活動中,教師魏巨集麗、孫文嬌、屈建偉、尹鈺、陳笑竹、賈新穎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學生王凱軍獲高中組一等獎、殷躍、羅淼、於顥柏、侯穎、白玉寶獲高中組二等獎、邢辰軒、趙晶晶、康舉、朱祺龍、董昊銘、李棟、趙乾宇、馬龍、景巖柳獲高中組三等獎。

四、經驗體會、問題與不足

更新觀念提高對資訊科技課的認識

曾經作過一次書面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資訊科技課就是勞技課。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團團轉的人們很難理解資訊科技的普及對即將走進大學校門甚至社會的學子們有多重要。人的主觀意識落後於客觀現實,這是不爭的事實,觀念的更新十分困難,但要認識這件事很重要並不容易。在傳授知識這方面,學校教育正逐漸失去優勢地位。在中學中,計算機課程受到忽略的情況並不鮮見。

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在資訊時代,人們不僅要學習一般的知識,還應當學習和掌握資訊科技。資訊科技既是人們從事各種工作不可缺少的現代工具,也是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科技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環境通過人機對話和人工智慧化,突出了學習的互動性,改變了世界了界限。從課程的發展的角度看,資訊科技與其它學科的整合研究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因此,資訊科技不僅只是中學的一門課程,還應該是學生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工具。作為學校更應看清形勢,超前思維,樹立現代教育新觀念,積極創造條件,引進現代教育技術及現代先進教育設施、裝置,加大現代教育技術推廣和運用的力度。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培養了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要求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相關學習理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灌輸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教學媒體不再是充當灌輸的工具,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討論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的工具。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任務驅動、主題探索、研究性學習、分組協作、創設的情境、任務、激勵機制來進行問題探究、協作學習等。

  【篇二:課題結項工作報告】

本課題研究週期三年(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分前期準備、課題立項、實施研究、中期評估、深化總結五個階段進行。目前課題研究完成了前期準備、課題立項和部分子課題實施研究工作,正進入課題中期評估階段,現將前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報告如下。

一、課題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1.巨集觀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素養已成為廣大國民素質的重要方面。時代要求中學生不僅有強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品德,還應該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雖然已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教育口號,但我國國民的科學素養仍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況,且已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國際競爭力提高的嚴重滯後因素。

2.中觀

中學階段是培養科學素養的最佳時期,雖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開展,但學生仍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學習方式單一、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在課程改革進入再出發時期,我們的教育也應該再思考,重拾“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並研究如何使學生具有“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顯得十分必要。

3.微觀

我校是世界著名核物理學家吳健雄教授的母校,我們確定“明德尚才、與時俱進,為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辦學理念,把吳健雄的“愛國奉獻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作為學校的辦學精神。學校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偉人文化和科學氛圍。然而,根據課題組對我校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我校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水平與學校的辦學精神和目標存在很大的差距,獲取科學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學生缺少相對穩定的學習習慣、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鍥而不捨的學習品質,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等。

(二)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

1.研究目標

我們試圖通過該課題研究,包括對“吳健雄精神的本體研究、機器人教育活動、德育主題教育和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探索和構建一個整合的模式,著力培養我校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情感,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善於觀察,學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動手實踐、大膽創新的科學意識和創造能力”等。具體目標為:

1)通過對吳健雄精神的本體研究,創設濃重的精神文化氛圍,使全校學生對吳健雄的精神核心,特別是吳健雄“科學創新精神”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瞭解,以精神塑造學生,讓吳健雄精神走進每一個班級,進入每一個學生的內心。

2)通過對德育主題教育的研究,使全校學生養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情感、穩定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鍥而不捨的學習品質。

3)通過學科教學策略的研究,使更多學生形成科學創新的意識,掌握觀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為他們的持續穩定發展打好基礎。

4)通過對機器人教育的研究,使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參與機器人搭建和程式設計等動手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創造力。

2.研究內容

為達到上述目標,課題組努力探索和構建一個以精神文化為引領、整合“德育、教學、機器人課外活動”於一體的模式,有效促進學生從“科學情感態度----科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科學創新能力”的循序漸進的發展,使全校學生在吳健雄精神的啟迪下,以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意識為基礎,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我管理和動手實踐,從而培養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和思考、實踐、創新的動手能力,促進我校更多學生健康、穩步、良好發展。所以,我們設立如下5個子課題:

1)《我校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的現狀研究》

2)《對吳健雄精神的本體研究》

3)《德育主題教育培養學生科學情感、態度的研究》

4)《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方法和創新意識的策略研究》

5)《開展機器人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程序

(一)課題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20XX年3月—11月)

1.對學校已有課題的研究

課題組通過查閱、梳理材料,對學校“九五、十五”期間的所有課題進行摸底調查,把握學校總體課題研究走向;理性分析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充分挖掘學校資源優勢,準確定位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方向,找準突破口。經校行政會議商討,邀請教科研資深教師論證,確定學校“十一五”課題的研究方向。課題組著手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初稿。

2.教師科研能力現狀調查

課題組通過對學校一線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瞭解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情況,寫出調查報告,尋找適合教師教科研工作實際、迎合教師不同發展需求、構建學校教科研網路的切入口,初步確定各子課題研究內容。

3.學生學習現狀調查

課題組通過對XX、XX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瞭解我校學生“對吳健雄精神的熟悉程度”和“科學情感態度和創新意識”兩方面情況,分析、研究調查結果,完成“我校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研究報告,確定課題主要解決的問題和研究目標。

(二)課題研究的申報和開題工作(20XX年11月—20XX年3月)

1.課題研究方案撰寫、申報工作

課題組通過研究創新教育文獻、學習理論、查閱資料,瞭解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尋找課題研究的支撐性理論,明確目前的巨集觀形勢和中觀教育背景,修改課題研究方案。邀請市教科研專家對課題方案進行初步論證,課題組再次修改,準備申報。

自20XX年9月被立項為蘇州市滾動課題起,課題組正式成立,由5個一級子課題和11個二級子課題組成,分別對《我校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的現狀研究》、《對吳健雄精神的本體研究》、《德育主題教育培養學生科學情感、態度的研究》、《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方法和創新意識的策略研究》和《開展機器人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研究》進行研究,學校由此形成了“組組有課題、人人都參與”的綠蔭場式的教科研局面,教科研工作呈鬱鬱蔥蔥之勢。

2.開題論證會

20XX年11月6日,學校邀請太倉市教育局尤培亞副局長、教培研中心苗長廣主任、顧永豐副主任、嚴乃超老師以及兄弟學校教科室主任等領導專家進行開題論證,後課題組根據專家論證意見和建議,對課題方案再調整、修改,並申報省教科院,20XX年3月,課題被立項為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20XX年課題。緊接著,各子課題確定組長和成員,完成子課題研究方案,落實具體研究任務,啟動課題研究。

(三)實施研究工作(20XX年3月—20XX年12月)

(主要研究內容、策略方法)

1.開展子課題1《我校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的現狀研究》的工作

子課題組運用調查問卷法,從學生對“吳健雄精神的熟悉程度”和學生的“科學情感態度和創新意識”兩個方面,針對學校XX、XX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我校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現狀,完成研究報告。

經過一學期的研究實踐,20XX年10月課題組對學生進行中期問卷調查,分析XX級學生在研究前、後的科學素養變化情況,同時瞭解XX級新高一學生入學時的學習狀況和科學素養的基本情況,探索、調整部分研究內容,逐漸轉移研究重點,著手研究適合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機器人教育實踐。

2.開展子課題2《對吳健雄精神的本體研究》的工作

子課題組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吳健雄精神的本體開展研究。首先課題組老師搜尋文獻、查詢資料,充分挖掘、歸類整理吳健雄人文資源。再組織、指導高一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吳健雄科學創新精神”內涵實質,督促學生在行動中學習吳博士,把“吳健雄精神”落實在具體的行為上,將內隱的精神以“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端正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外顯出來。

3.開展子課題3《德育主題教育培養學生科學情感、態度的研究》的工作

子課題堅持用行動研究,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科學情感、態度的研究。

1)利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會,定期組織班主任學習教育管理理論和經驗,組織班主任基本功比賽,包括①理論知識筆試;②教育案例評比;③演講比賽;④主題班會方案設計,通過學習、交流、實踐,增強了班主任的改革創新意識和工作能力,促進主題教育的有效開展。

2)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凸現吳健雄精神。課題組充分利用吳健雄形象、精神和品德這一人文資源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激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在以吳健雄人文資源為背景德育教育氛圍的薰陶下,學生獲得了主動和諧的發展。

3)以吳健雄精神為引領,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課題組在吳健雄精神引領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吳健雄的人文和科學創新精神,感受偉人的文化薰陶和精神的力量,使每位學生在參與中提高認識,在活動中得到教育,在體驗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科學情感態度。

4.開展子課題4《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方法和創新意識的策略研究》的工作

子課題組主要採取理論學習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結合總課題具體安排,擴大研究群體,組織全體教師通過“學習—感悟—設計—實踐—反思—改進—總結”的研究方式,開展“生本教育實驗”的學科課堂教學改革和探索,研究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科學知識、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學方法、在動手實踐中運用科學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科學方法和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具體研究工作:

1)專家引領,理念決定方向

課題組在學校大力支援下,分別邀請原山西省教科所所長楊進發先生,生本教育創始人、華南師範大學教授郭思樂和江蘇省丹陽六中朱萬喜校長、荊志強主任來校做報告。課題組老師既享受了前沿的教育理論又得到了一線的實踐培訓,引起了對課題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研究的抓手----“生本教育”,更加明確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的方向。

2)自我研習,意識決定行動

20XX年秋季以來,學校每月一次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先進經驗的文章、著作以及國家最新政策法規,並撰寫學習心得。先後派13位教師赴廣州學習考察,多次組織全校性的教師心得交流,共21位教師做了主題發言。課題組老師更是時刻把握教育動向,緊跟素質教育步伐,使不斷更新的理念內化為自覺的意識。

3)同伴互助,沙龍催生感悟

學校分別於20XX年7月12日、11月27日、20XX年1月31日舉行了三次主題沙龍活動。老師們圍繞“我幫你學”的主題,從“前置性學習任務設計、小組建設、生本課堂組織管理”等方面,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交流了對生本理念的深刻體會和課堂實踐的成功做法。課題組老師一致認為,在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和五嚴規定的大背景下,在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新形勢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等科學素養,生本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抓手,是真正解放學生學習力、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通過沙龍,老師對生本教育有著獨到的理解,而且以主人翁的態度對課題進行了全面、到位、深刻的思考,同伴互助使老師更會學習、會理解、會思考。

4)課堂磨練,實踐促進提高

自課題實施研究以來,課題組始終紮根課堂,開展了三次課題研討課、四次生本課堂教學展示和多次生本課堂教學調研活動。反覆的課堂磨練,課題組老師堅持嘗試“先學後教”模式,不斷摸索如何有效、因材設計“前置性作業”;深入思考,有序、因才管理小組學習;科學合理組織學生討論,努力改進學生課堂展示效果;研究有機、因勢評價激勵學生等。“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不教而教”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前置性作業--小組討論--課堂展示”課堂教學流程已初步構建。學生學習狀態良好,積極投入,敢於發言,善於思辯。生本教育成為我們課題研究的有力後盾。

5)課後總結,反思形成思想

課題組每開展一次研討課,在集體聽課後進行研究總結,以小組集體的智慧,對研討課進行深度剖析,梳理出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有益嘗試,分析出潛在的有待改進拓展亮點,挖掘出下階段的重點突破之處。通過常態開展反思性教學研討,課題組在總結中突出反思,在碰撞中形成思想,以思想指導行動,以行動驗證思想。

4.開展子課題5《開展機器人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研究》的工作

子課題組採取問卷調查和跟蹤隨訪,對典型個案進行系統觀察與剖析,瞭解學生學習機器人後的感受,研究分析機器人教育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還進行理論指導下的行動研究,認真上好機器人課,組織機器人第二課堂活動。在具體的工作情境中,探索機器人活動的實施途徑,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和應用有機地統一,研究如何通過機器人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並不斷總結經驗,撰寫個案。

三、課題研究初步成效

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通過“學習—感悟—設計—實踐—反思—改進—總結”的研究方式,教師經歷了思想的洗禮和實踐的檢閱,從對課題方案的感性認識到對研究過程的理性思考,老師們都能侃侃而談----個個“拉得出”,從有意識地將理念落實在行動,到實現課堂教學改革常態化,很多老師駕輕就熟----人人“打得響”。生本課堂的實戰演練,使學生的觀念逐步轉變,思想趨於成熟,分析思考漸顯深刻,自我學習逐漸自覺、自悟。生本,把教師、學生與學校緊緊連在一起;課題研究,生本實驗,使學校目睹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師生的隱性成長,充實著自己的生命,豐富著學校的內涵。

學生層面

(一)學生的精神面貌、學習狀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課題組通過觀察、座談、調查發現,學生的精神面貌、學習狀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表現在:

學生的學習狀態有明顯改善,學習指向更加明確;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他們在對待平時的家庭作業時,能堅持獨立思考按時完成。在遇到不會解答的難題時,基本不放棄,而是多角度思考。

學生基本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一些陳述性知識時,他們能遵循自己的認知特點和規律,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考慮用恰當的、適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一些程式性知識或帶有挑戰性的內容時,學生會藉助課本和參考書提出假設並解答,在解答後會重新檢查,並試著總結解題辦法。這些都說明我們的學生開始學會獨立思維,自主學習,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機器人小組屢獲佳績

課題組通過開展機器人教育,加強對課堂教學、興趣小組活動和機器人比賽等的研究,學校機器人小組屢屢獲獎。

XX年4月,在江蘇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協會、省智慧財產權局、省青少年科技基金會聯合舉辦的江蘇省第十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常青藤”杯機器人大賽中,我校獲得團體亞軍,我校學生獲FLL工程挑戰賽、機器人滅火比賽、機器人踢足球比賽和常規比賽四個專案一等獎。XX年7月,我校參加了由蘇州市人民政府和國際青少年機器人世界盃組委會聯合主辦的20XX蘇州國際青少年機器人世界盃賽,在RoboCup青少組搜救比賽中,我校獲得了中學組搜救比賽獨立隊亞軍和聯隊亞軍。XX年12月,我校在江蘇省第十五屆青少年科技模型競賽第一屆科普機器人大賽中,獲滅火接力團體冠軍。

XX年4月,在江蘇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協會、省智慧財產權局、省青少年科技基金會聯合舉辦的江蘇省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獅山”杯機器人大賽中,我校獲得機器人滅火比賽、機器人踢足球比賽專案一等獎。09年12月,我校在江蘇省第十六屆青少年科技模型競賽第二屆科普機器人大賽中,獲滅火接力團體冠軍、個人冠軍。09年12月,我校參加了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工作委員會和RoboCup中國委員會、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主辦的“20XX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第一分割槽賽”,獲得雙足競步機器人比賽中學組狹窄足印和交叉足印兩個專案的冠軍。

學校層面

(一)學校科研在傳承中發展

獨有的吳健雄人文資源及其深遠的輻射作用,逐漸形成了學校獨特的辦學優勢和傳統。課題組堅持繼承傳統,依託資源,創新發展,正在形成以主打課題為線,以生本教育實驗為抓手,以德育、教學和科技特色為整合的學校科研網路,營造了濃厚的課題研究氛圍。

(二)課堂教學改革在發展中提升

學校始終堅持研修、實踐、感悟齊步走,課題、課堂、課程相融合,實現科研、教學、管理共發展。課題組在生本教育理念引領下,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改革教學方式為途徑,實現了課堂教學改革不斷髮展提升。課堂由傳統的教師一講到底轉變為學生陳述知識要點、講解解題過程、總結做題思路。教師努力做到“不見自我”,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學環節上,學生經歷了領受、領悟和提升三階段。教師準備的前置性作業(學案)----有質,能抓住學科最本質最根本的內容,巧妙設計跟蹤訓練和變式練習,舉一反三,方便學生領受;適量,在不影響其他功課的前提下,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又無需很刻意地完成,有利常態化實施生本課堂教學。課堂上,學生看書閱讀時認真仔細,小組討論時積極發言,交流展示時落落大方,整個課堂,學生顯得自覺、自然、自在。

(三)教師隊伍在提升中優化

課題組根據學校師資隊伍具體情況,通過問卷調查、座談和觀察等,深入瞭解大部分教師的發展需求,採用教師主動成長、課題推動發展、科研孕育人才的教師發展策略,成長了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推出了一批在教育、教學、科研方面都有所成績的典型教師和群體。特別是實施生本教育實驗以來,教師基本把“理論學習、課堂實踐、總結反思、研修提升”成為一種生命自覺,科學理論素養迅速提高。因為有了生本教育實驗這一抓手,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研究的熱情比以前有明顯提高。教師會觀察思考、會分析研究,在20XXX年“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微型課題申報中,我校共立項10個課題,列太倉前位。近三年,教師在市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和獲獎比率顯著提高,由20XX年教師人均發表、獲獎論文篇數0.43篇提高到20XX年的0.98篇,兩年增長了1.3倍。

課題組繼續借助學校生本教育實驗的推進,圍繞“生本管理、生本課堂、生本服務”三個層面,更好營造教師成長的立體環境,有力促進所有教師“教學、管理、研究能力”不同程度提高,學習型、研究型團隊逐步形成,積極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的穩步持續發展。

(四)科技教育特色在優化中凸顯

學校的科技教育,尤其是機器人教育已經聞名省內外,走出國門,形成特色。通過課題研究,以科普宣傳週活動、機器人活動、青少年科技模型活動、天文觀測活動等常規活動,進一步弘揚吳健雄科學創新精神,把吳健雄人文資源的開發和科學創新精神的培養滲透到科技教育中,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由蘇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科技教育協會團體會員單位,到20XX年度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五星級”先進集體,學校品牌得到鞏固,學校科技教育特色進一步凸現。

四、課題研究差距

反覆思考研究思路,認真分析課題運作環節,全面總結經驗教訓,課題組發現有來自課題方案的、研究者自身的以及來自學生等方面的不足與差距,現主要剖析自我,得到點滴感悟,以待今後改進。

1.弄明白研究主要內容和目標是前提

課題組老師一定要提高對課題研究的認識,潛心思考研究現狀,認真尋找解決對策,科學合理提出研究目標,克服急於冒進和研究表面化、形式化。

2.理清楚操作思路是保障

必須用系統論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理清研究內容的邏輯順序,有主次重點地形成操作思路和研究藍本,保障各項工作的紮實有序開展,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益。

3.深挖掘課題活動是策略

必須在科學理論的支撐下,緊密圍繞研究內容,精心組織策劃課題活動,充分體現課題研究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功能和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價值和意義,有機將研修、教學、管理整合起來,發揮系統結構的功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實效。

4.提煉研究成果是關鍵

厚積薄發是課題研究的重要策略,課題組要重視每一個研究活動的實施、每一個微小成果的積累、每一位教師成功的積澱,以豐厚課題研究的成果。但是,有概括才有遷移,高度提煉研究成果是延伸課題意義的關鍵,課題組要提高自身的提煉概括能力,從堆砌的成果中,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揭示出成果背後的規律性的內容,真正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篇三:課題結項工作報告】

“語文審美教育策略研究”是20XX年批准為江蘇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的。課題立項以來,在省市教科院(室)和有關專家的幫助指導下,課題組成員按照課題研究計劃,開展了紮實有序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工作,教學與研究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發生了轉變,學生學習品質與學習習慣得以養成,語文課逐步由心理負擔變為精神享受。與此同時,課題研究產生較為廣泛的科研輻射作用,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一、課題研究

1、課題開題

20XX年12月26日,蘇州市和常熟市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參加了課題組的開題活動,大家對課題的意義、內涵和研究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討,明確了課題研究的方向,擬定了課題研究相關計劃及實施細節,並進行了初步的人員分工。

2、理論學習

課題研究組擬定了年度閱讀書目,採用集中學習與分散自學相結合的辦法,要求深入研究語文審美教學理論和新課程標準,尋找兩者的結合點,並學習有關教育學、美學與心理學理論,蒐集相關論文與資料,形成課題思想,研討具體的操作策略,為教學實踐做好理論準備。重點研讀的文獻有:①於漪著的《語文教學談藝錄》、②錢夢龍著的《導讀的藝術(修訂本)》、③王紀人主編的《文藝學與語文教育》、④陶小平著的《審美態度心理學》、⑤閻承利著的《教學最優化藝術》等。這些著作在描述與探討語文學習心理和語文教學策略的同時,對語文的審美教育作了比較詳盡的分析透視,對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3、課題培訓

課題研究組成員積極參加省、市級各類教科研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為課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要培訓內容有:

(1)2007年8月蘇州市新課程培訓

(2)2008年8月蘇州市新課程培訓

(3)20XX年4月全國中學語文“文字的適度解讀”研討會

(4)20XX年9月省蘇教版作文教學研討會

(5)20XX年12月全國第二屆“兩岸四地同課異教”中學語文課堂

教學研討會

(6)20XX年8月江蘇省新課程培訓

(7)20XX年8月蘇州市新課程培訓

4、研究過程

課題組首先在專家指導、合作探討的基礎上擬訂出課題研究相關計劃及實施細則,圍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兩條主線,按計劃實施,定期進行課題研究的跟蹤,反饋與評估。

20XX年5月中期評估,在認真聽取蘇州市和常熟市的有關領導和專家的指導意見後,對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設計組織實驗課,對原計劃及實施細則進行了完善修訂,擬訂、實施新的階段研究計劃。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總結。實驗老師撰寫實驗研究的論文、案例、隨筆、研究成果報告;對學生綜合能力和資訊素養進行系統評價;對課題實驗資料與資料進行整理、彙總與歸檔;舉辦了一系列課題研究成果展示活動(課件、論文、案例、講座、公開課等)。

20XX年1月、4月兩次發出課題結題準備工作函,整理材料,討論研究成果結集等事宜。5月撰寫、修訂主課題報告並準備申請專家結審議題。

20XX年4月,召開課題結題評估報告會,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韓建光副主任率相關專家進行了課題結題現場評估。

5、課題推廣

課題組成員多篇相關經驗總結文章在省級以上專業或核心期刊上發表;多位教師運用以“營造氛圍——開展欣賞——點撥昇華——啟發創造”為基本程式的審美教學策略在省市級教學案例或優質課評比中獲獎;結合課題研究,自編多本校本教材,在學校進行推廣。另外,課題組的研究引起了同行的關注,組內成員多次在省內外上觀摩課,做專題講座,介紹教學經驗,為提高區域語文教學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課題成果

1、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學科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具體體現在:①課堂教學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儘快進入審美主體的角色,勇於發表具有獨創性的意見,口頭表達能力不斷提高。②學生感性審美能力提高,注重遷移,注重習得,有多篇學生習作在各類報刊發表,多位同學在全國、省比賽中獲一二等獎。朱常溪同學在20**年省高中生作文現場大賽中榮獲特等獎。校園文學社刊物《晴川》定期出版,2008年公開出版《青春詩頁——〈晴川〉十年精選本》。③語文成績穩定提高,課題組成員所任教的班級學生語文大考成績均列同類學校前茅。

2、課題研究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職業思想、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等方面不斷走向成熟。具體體現在:①教師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去研究教育教學,從而使得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得以轉變,真正擺正了學生學習和審美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②教師自身教研能力大幅度提高。彭尚炯老師的審美教學思想研究被收入名師成長研究叢書之《把人的教育寫在旗幟上》,文章收入《學作文和教作文》、《春華秋實——教師教育教學論文選》等書中;錢建江老師的文章收錄於《名師成長叢書》,《校園文學概論》等書中,並出版了個人專著《語文:另一種表達》。另外,彭尚炯老師,錢建江老師,朱新華老師,王振榮老師,陳丹老師的多篇文章先後發表於《成才導報》、《蘇州教育》、《語文報》、《文匯報》、《語文世界》等刊物上。此外,課題組成員還先後有十多篇論文在省級比賽中獲獎。

③課題組教師積極開發語文教育資源,製作了網路教學網頁《詩經》,構建了《紅樓夢》視聽文化課程,開設多種語文自選選修課,並據此編寫了《古典詩詞欣賞》、《古今佳聯欣賞》、《感受吳文化》多本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具有審美特色的語文課程。

三、問題反思

就全國語文界而言,語文審美教育研究還未真正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研究美學的專家往往脫離中學教學的實際,因而缺乏鮮活的實證和理論創新,指導意義不強;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的摸索大多缺少科學的理論觀照,審美教學仍處於自發狀態。尤其是沒有與國內外現代文藝理論聯絡起來,因此,對它的理性認識還遠未能揭示其基本原理和規律。本課題的研究,雖然從理論和實踐上對一些問題作了探究和回答,但總感到理論研究仍缺乏系統性,研究還不能辯正地闡述在培養審美能力的同時,如何將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實用性與審美性和諧地統一起來。

我們對本課題還會作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當進一步規範研究方法,將審美教學的理論與美學、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教學理論結合起來,更有效地借鑑專家和同行的成功經驗,力爭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