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開發科的工作總結

才智咖 人氣:6.58K

一.2005年工作回顧

人才管理開發科的工作總結

2005年人才開管理開發科和人才交流管理中心工作在

局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以科學人才觀為指導,按照人才社會服務的要求,結合“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認真貫徹執行上級有關人事人才的政策法規,落實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有關人才政策,以大力引進人才和為人才提供多層次、多方位服務為重點,不斷提高服務意識,完善服務手段,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爭創人才工作的服務品牌,各項工作能順利地完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加強政策學習,強化管理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人事人才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難度也隨之越來越大,一方面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又要方便群眾,提高效率。為此,我們多次組織學習有關政策法規,並針對一些當前的熱點、難點問題,專程走訪了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省人才服務中心,積極尋求上級部門的指導和支援,進一步規範了畢業生報到、轉正定級、人事代理、檔案接收與轉移等操作。

為了讓大家及時瞭解中心整體運作的情況,從今年開始,我們試行月報制度,以部門為單位每月5號各自將上月工作進行和主要問題、建議在網站上社群園地登載。

為配合局加強財務管理,指定專人負責人事代理和職稱考試的收費、繳款,並按有關規定規範了現金的收繳管理。

(二)認真做好乾部人事調動、畢業生接收、人事代理等到日常工作。

1、幹部人事調動

除了進一步完善網上調動查詢專欄外,還及時通過電話告知辦事情況、審批結果。此外,還與市勞動局商定,由我們按照現行《企業工資新舊標準對照表》對從市外調入企業的幹部檔案工資進行核定,每月底列表彙總交勞動局備案,改變了過去一直沿由我中心將市外調入幹部檔案逐個送到勞動局重新核定檔案工資的做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人事檔案的安全。為防止假檔案、假學歷、假身份及檔案遺失等問題的出現,調動人員的商調函,由我中心以掛號信直接發至當地人事部門,並規範檔案材料必須通過機要轉遞。

今年共受理幹部調動957人(詳見下表),審理檔案 ?冊。從資料統計分析,調入我市企業(含醫院)的仍以本科和中級職稱人才為主,佔總調入人員的50%以上,引進的人才主要是醫藥、管理、財經、機械專業,醫藥類尤顯突出,而文史、藝術、政法、化工則偏小佔5%左右。由於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公用集團、火炬集團的重組,使市內幹部流動增多。調出人員有50%流向深圳及廣州,隨著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另有12%人員選擇繼續深造(讀研、讀博),其餘人員流向全國各大城市。

2005年全市企業(含醫院)幹部流動一覽表

專案小計稱 職學 歷

高階中級初級博士碩士本科大專中專

調入5176518011252231415025

市內 流 動14912345502634225

調出29193590015249243

總數9578624925753962621653

2、畢業生的就業推薦和接收

據統計,今年我市生源畢業生預計將達5478人(其中:本科1172人,大專2116人,中專2190人),雖然比去年的6230人略有減少,但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根據今年我市生源畢業生的情況和近年來畢業生工作的經驗,我們制訂、印發了《中山市2005年普通高等(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意見》,對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明確思路、提出了要求、完善了措施。

到目前為止,共有135個單位申報計劃接收畢業生228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碩士研究生40人、本科1755人,大專315人、中專105人、專業不限69人),與2004年需要量增加了8.1%。辦理畢業生接收22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126人,本科1685人,大專348人,中專84人)。

為配合我市網上政務的實施,今年1月24日開通了畢業生接收網上報送系統,通過網際網路就可以把接收畢業生的有關資料報送給我們,待稽核、確認後,備齊書面材料前來即可辦理。既方便了用人單位、提高了效率,又能使單位通過中心的網站,及時瞭解我市畢業生的有關政策及相關的動態。到目前為止,通過網上註冊的單位135個,共釋出了258條需求資訊,申報接收畢業生1113人,佔接收總人數的49.5%.

在繼續完善畢業生電腦管理系統的同時,今年又自行開發了畢業生自動錄入系統,將閒置的舊電腦重新安裝、配置,擺放在辦事大廳,供畢業生自動錄入報到資料, 既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加快了無紙化辦公的程序,又使閒置的資源得到了充分使用。

3、人事代理和檔案管理

人事代理工作繼續注重人性化管理服務,不斷完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對前來新辦和續約的人員。書面提醒下次繳費時間、須歸檔的材料等有關注意事項。此外還通過中國高等教育學生資訊網開通學信卡確認後續學歷,逐步將原來的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

今年共辦理人事代理1717人,其中人事關係、檔案掛靠723人,畢業生人事代理345人,辭職、辭退人事代理365人,檔案保管284人,為人事代理人員辦理轉正定級321人,職稱晉升313人。

繼續開展非公有企業、轉制企業幹部人事檔案接收、管理工作,全年共接收非公有制企業幹部人事檔案214份,接收21個轉制企業的幹部人事檔案483份,併為有關單位提供檔案借閱537份。

根據人事檔案達標要求,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全年共完成整理幹部人事檔案3172份。

(三)辦好人才網站,及時傳遞人事人才資訊

充分發揮中心網站視窗作用,除了進一步完善中心網上業務開展和中心電腦系統維護管理外,還積極協助職改辦、公務員管理科、工資科、培訓等釋出相關資訊,及時登載新的人事人才政策和其他相關資訊,並通過網上諮詢臺解答人事人才政策和業務等問題,深受社會歡迎,全年諮詢臺總共對所提問的2345個問題中的1326個問題,進行解答,瀏覽者總的'點選量為12萬多次,為諮詢者解決實際問題,得到較好的評價。

繼續辦好“每月人才市場情況綜述”欄目,根據四間人才市場每月提供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向社會公佈當月招聘列前的10個專業和應聘人數最多的前10個專業等資訊,為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提供導向,引導人才有序流動。

此外,還根據局領導的要求,在原來網站的基礎上,籌建中山市人事局網,作為人事局網上宣傳和人事人才服務的視窗,實現政務公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目前籌建工作基本完成,目前中山市人事局網基本建好,待各科室核實上網資料後即可對外公佈。

(四)加強人才市場的監督管理和協調工作,充分發揮人才市場的作用

通過每季度協調會和日常巡查、定期溝通、資料月報等形式,及時瞭解掌握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動作情況,對人才市場進行監督管理,規範市場行為,積極做好協調和服務,促進人才市場的發展。

為了充分發揮人才市場引進人才的主渠道作用,著重加強對人才招聘活動的計劃管理,尤其是強化對舉行大型人才交流會的管理,一是根據各人才市場的申報,協調製定全市的大型招聘會的計劃安排,使招聘活動按計劃執行、有序開展;二是實行事前監督制度,嚴把大型招聘會方案報批程式,做到每場招聘會具體方案、籌備情況有報告;三是實施現場指導、監督,指定專人對招聘會實行全程跟蹤。

1至11月份,全市共舉辦大型人才招聘會23場,共有參會單位3253家,提供崗位52167個,入場人數累計135621人次。

按4家人才市場每月的上報情況統計,參加招聘活動單位共22345家(其中公有制企業378家、民(私)營企業15324家、外資企業3343家);總需求253412人(其中博士23人、碩士105人、本科18984人、大專37562人、中專52341人、中專以下144379人);總求職人數388612人次(包括網站註冊求職),其中博士356人、碩士1026人、本科6234人、大專98624人、中專87231人、中專以下195141人。

根據《廣東省人才市場管理條例》規定,完成了對需要年檢的3家人才中心機構進行了年檢。

2005年,稽核批准新增人才中介服務機構2家。

(五)其他

1、辦理《廣東省居住證》6人,人才聘用證6人。結合我市的實際,已訂了《實行〈廣東省居住證〉制度後,〈中山市人才聘用證〉使用問題》和《中山市〈廣東省居住證〉申領辦法》,草擬了《中山市關於進一步加快人才引進工作的意見》和《中山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2、完成了人才中心集體戶口的開通手續,同時開展了鎮區集體戶情況調查和相關問題的協調。

3、積極開展人才協會的籌組工作。

4、共為37名企業聘用制幹部辦理了續聘手續。

二、2006年工作設想

(一)繼續建立完善與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溝通、聯絡機制,及時瞭解和掌握人才市場的執行動態,協調有關部門幫助和解決人才市場運營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人才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下半年,開展一次安全檢查。

(二)做好調研工作, 對人才流動性大的企業作調查研究,找出原因,並組織與成功的企業交流,吸收好的經驗,不僅為我市引進人才,並且留住人才。設問卷調查,對我市調出人員作情況模底,並收集意見。

(三)自行開發畢業生網上預報到系統

目標是使畢業生通過網上輸入個人資料,進行預報到;畢業生預報到後可以在我們要求的時間內向我們提交報到證及相關資料,完成報到手續。

(四)通過手機簡訊平臺、電子郵件、中心網站通告等渠道定期將到期要交費期限、職稱考試的檔案、辦理轉正定級、專業知識培訓等資訊及時傳遞。

(五)制定我市裝備製造業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為我市裝備製造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與公安部門一同,研究非國家幹部身份(自費生,無干部身份大中專畢業生)的人才入戶問題,解決人才引進的政策性障礙。

(七)研究高層次人才重建檔案問題,補充完善中委[1993]4號和中府[2000]52號文的做法。

(八)加大人才的宣傳力度,利用電視、電臺、報社、網路等媒體和渠道進行人才工作宣傳。

(九)完成成立人才交流協會。

TAGS:管理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