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學習數學反思總結

才智咖 人氣:1.41W

篇一:國小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策略

國小生學習數學反思總結

摘要:數學反思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想反思,教給學生的反思反思方法,讓學生會反思,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讓學生愛反思,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國小數學 反思能力 反思意識 反思方法 反思習慣

托勒和布羅德福特認為:“反思和評估可以學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從學習中得到什麼,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感到驕傲,對自己的弱點有客觀的評價。”因此,國小生在數學學習中,反思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它是數學潛能的重要內容,是後續數學的重要基礎。意識、方法和習慣是反思能力的三大主要要素,既學生要想反思、會反思和愛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想反思

反思意識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後天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採取一些長期的、有效的措施,不斷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學生檢驗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當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後,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對問題結果進行自我檢驗,檢驗的內容包括:格式是否規範,方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準確等,常用的檢驗方法主要有:互逆驗算、估算檢驗、不同方法解答檢驗、代入法檢驗等。第二,培養學生總結的意識。在學生初步具有了檢驗意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總結的意識,促進知識網路的主動建構和學習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分析失敗的原因。我們常常把問題解答中出現的錯誤籠統歸結為“粗心”“不認真”,而實際上,學生的屢次犯錯是有其深層原因:有學習負遷移的影響,有材料本身“強資訊”的誤導,有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作崇,經常讓學生分析自己錯誤的原因,從中找出某些規律性的東西,能有效遏阻同類錯誤一犯再犯。二是總結成功的經驗。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往往要歷經“眾裡尋它千百度”的徘徊,才得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思考的軌跡,從哪方面入手得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它的解答關鍵是什麼等。第三,培養學生審視解題策略的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解題策略,一是要根據題目的基本特徵,進行多角度觀察、聯想,探索更簡單的解題途徑;二是要思考有無規律可循,或進行可逆變換主動建構,達到“舉一反三”等。

二、教給學生的反思方法,讓學生會反思

反思方法是反思能力的重要內容,是反思能力高低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在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中,應該重視讓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反思方法,從而真正學會反思。

1、課前反思法

課前反思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進行一些必要自我反思的方法。一般情況下,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見解、經驗來到學校,並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來建構新知,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高年段學生具備一定自學能力特點,對有些學習內容可事先佈置學生進行預習反思評價表,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如:五年級“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這一課的預習反思評價表,可以編擬以下題目:①我能獨立分析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並能正確

解答嗎?②我會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嗎?③我能獨立解答同類應用題嗎?④我在預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⑤我在預習中有新的發現嗎?

2、課中反思法

課中反思法是指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相應反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新知匯入時引導反思。在提出學習任務時,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在記憶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學的類似內容、類似情境、類似方法,從而猜想本課內容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後,學生掌握了“剪、拼、割、補”等方法,體驗了“轉化”的思想,在後續的“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上節課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回顧中遷移,在反思中猜想,從而輕而易舉地獲取知識。第二;在探究新知時引導反思。學生在探究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離不開對自己學習的反思,缺少了學生自我反思,就難於促進自我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為此,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例如: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沙子”和“水”做材料,分別做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的驗證實驗,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實驗過程,想一想是什麼原因造成兩次實驗結果的誤差?正確的結論是什麼?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明確這是由於沙子的“鬆”“實”關係及操作誤差造成的。第三;在糾錯中引導反思。課堂是個出錯的地方,學生做錯題目,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粗心大意看錯題目,有筆誤寫錯數字或符號的,有受思維定勢影響而出錯的,有考慮不周全而出錯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錯誤作為已經得到建立的一種認識,已建構到學生已有的認識結構中。教師不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範和反覆的練習進行簡單的“抹去”,而必須把學生的錯誤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反思一下錯題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引發學生內地的“觀念衝突”,通過學生“自我否定”,來有效幫助學生糾錯。讓錯誤發揮最大的育人功效。例如:在教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遇到這樣一道題:2/15+7/9+3/15+2/9,有些學生是這樣做的:2/15+7/9+3/15+2/9=(2/15+3/15)+(7/9+2/9)=1+1=2。這時,教師可以把學生錯誤的做法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反思:這道題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學生通過反思,很快得出由於受“湊整”思維定勢的影響,把2/15+3/15的結果錯算成了1,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通過這次改錯,你有什麼收穫?學生悟出“計算須細心,學習要有嚴謹的態度,不能想當然”等等。這樣既糾正了錯誤,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幫助學生樹立了糾錯追因的意識,發揮了其潛在的教育價值。

3、課後反思法

課後反思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後進行自我反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作業反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感觸最深的解題錯誤摘錄在錯題集上,對錯題進行反思。內容包括: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如何訂正?還有別的方法嗎?讓學生反思自我思維癥結,寫出自己思路被卡情況及原因,以防再錯,從而養成善於對“錯題”“不會錯”反思的良好習慣。第二;考後反思。考試結束後讓學生圍繞知識、題形、找出自己錯誤的問題,寫出自己當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等進行質疑、探索、找到錯誤的根源;引導學生變換角度,重新審視題目與解題方法,寫出經過反思後的答案,以便在今後的學習中對症下藥,自我提高。第三;知識階段性反思。通過階段性的學習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及時進行反思:“這一階段的學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地方,有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知識與知識之間有什麼聯絡?”這樣經常性地引

導學生進行反思,主動去整理知識,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穫。把自己的收穫用書面的形式記錄在成長記錄本中。比如有哪些內容最有趣,哪些內容最有用,哪些內容還感到困難,哪些內容需要存入“問題銀行”等。教師在組織學生整理時,要請注意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採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輔導,幫助他們樹立知識梳理意識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反思習習慣,讓學生愛反思

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協同的過程,教師不但要注重課堂教學中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還要注意課堂外對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如果教師能不斷總結並付諸實踐,一定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養成“建立學習檔案”的習慣。

給自己建立數學學習檔案,是養成良好反思習慣的途徑。學習檔案內容可豐富多樣,如: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好的習題解法或學習方法,容易解錯的習題,學習失敗的教訓等。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經常性的、及時的收集與分析,通過學習檔案進行數學反思。這樣有利於喚起學生對完美與成功目標的嚮往,並在與錯誤的鬥爭中,增長智慧與才幹。

2、養成“反思他人回答”的習慣。

如果數學學習只是從教師講解中、從同學的回答中獲取,就無法得到鮮活的知識、靈活變通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養成反思他人回答的習慣,如“這樣回答正確嗎?”“錯誤的原因是什麼?”“這樣的方法是最佳的嗎?”“還有其他的解題方法嗎?”學會從他人的回答中捕捉引起反思的問題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見解。讓學生明白沒有反思便難有自我改錯糾偏的道理,明確反思不僅能及時改正錯誤,還能優化已有認識。提高自身學習的合理性水平。

3、養成“多向自己提問”的習慣。

培養學生養成自我提問的習慣是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課前預習中可以設計諸如“主要學習什麼內容”,“這個內容以前學習過嗎?以前都學了哪些有關知識”,“哪些知識和這個內容有關呢”等自我提問;在聽課過程中可以設計諸如“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可以用幾種方法做”,“哪一種方法更簡便”,“錯在哪裡”,“為什麼錯”等自我提問;課後複習中可以設計“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我還有什麼不懂嗎”等自我提問,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的系統反思,促進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推動自我發展機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隨著自身的學習活動的常規化而逐漸自動化,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數學反思能力。

4、養成“撰寫反思日記”的習慣。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培養學生數學反思的習慣,是一項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系統工程,教師還可以通過“撰寫反思日記”的形式,培養學生養成數學反思的習慣,比如:課堂上教師示範解題反思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想到,但未與老師交流的問題;作業中對某些習題不同解法的探討;學習情感、體驗或感受等等,都可以通過要求學生“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它是師生之間別一種互相瞭解、交流的有效平臺。

總之,數學反思有助於弄清數學問題的實質,有利於構建數學知識的網路,更有利於學生從巨集觀上對問題實質、知識特點及內在聯絡的整體把握。費賴登塔爾曾說:“沒有反思,學生的理解就不可能從一個水平昇華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僅想反思,而且會反思,同時愛反思,要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反思,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和和諧發展。

篇二:國小生數學學習反思

學習反思是學生學習過程重要一環。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一切知識最終都必須通過主體的建構活動才能得以完成,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不是單純地複製與同化,它要求學牛在活動中進行建構,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過程不斷地進行反省、概括和抽象。顯然,學習中的反思如同生物體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一樣,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反思是建構主義的一個核心特徵。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反思是指“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物件而反照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與心理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維過程等方面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以及對自己學習進度、學習心理的自我監控。”自我反思是有效主體參與的元認知特徵,自我反思是主體意識發展的充分體現。

學習過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但許多教師都沒有真正意識到。實際上,獲得問題的一個解答結果與對問題解答過程進行反思、優化、推廣的差別,就如同一個人偶然釣到幾條魚和通過這樣的偶然機會去研究魚的生活習性,並概括出什麼時候可以在什麼地方更容易釣到魚的差別一樣。一個人對解決問題的體驗是有時效的,如果不及時進行總結,這種經驗就會消退,從而也就失去寶貴的思想方法的訓練機會,這是教學上的一種最大浪費。對活動的全過程進行調節與控制,這是一個活動主體對自己活動過程的自我意識問題,學會了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調節,是思維成熟的標誌。

為了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必須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對自己思維活動進行反思,對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過哪些彎路,從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進行認真的剖析,逐漸培養隨時監控自己的數學思維活動的習慣。

1、理思維過程

學生解決問題時,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定的“嘗試錯誤”,再加上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不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為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題是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自己的解題過程進行反思的習慣是具有正確的解題思想的體現。為提高解題質量和效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思想,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

例如:在學習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非常熟悉的場景——分書引入。學校新到一批圖書,按5:4分配給五、六年級,五、六年級各分得多少本?“待學生交流,求出之後,再讓學生回憶剛才 的計算,在反思過程會考慮:(1)此類題有什麼特點?(2)概括解題的思路。學生經過反思,明白了此類應用題的解題結構,建立起牢固的認知結構。

2、顧思維策略

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是受具體情景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麼它的適用範圍就有侷限,不易產生遷移。因此應在學習後讓學生反思學習過程,結合數學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分析具體方法中包含的數學基本思想方法,對具體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範圍廣泛的一般數學思想方法。為了使解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在反思問題設計時,就應該考慮讓學生對具體方法進行再加工,提出提煉數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到,通過引導學生反思、總結、歸納,既使他們看到了自己思想的不全面,找到了差距,培養了他們思維的邏輯性,又使他們學習揭示概念的本質的一般思想方法,使學生切實體驗了數學思想方法對解題的指導作用,這就超出了題目本身的意義。

同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讓學生回顧本書課所學知識和對自己的學習做一個評價就是訓練學生整理思維過程和思維策略,通過自我評價、自我讚賞,提高學習信心,逐步養成反思的習慣。

3、析問題本質

引導學生在解題後對問題的本質重新剖析,在將思維由個別推向一般的過程中使問題逐漸深化,使思維的抽象程度不斷提高。

解決問題以後再重新剖析其實質,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抓住問題的實質,在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之後,啟發學生反思,從中尋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探索一般規律,可使問題逐漸深化,還可使學生的思維對抽象程度提高。例如在教學完“圓的認識”的知識之後,可以讓學生回憶交通工具的車輪,反思與“圓的認識”的知識有什麼聯絡。經過反思學生髮現,所有的車輪都是圓的,都在利用“圓的認識”的知識,在同一個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才使車子滾動向前。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與生活,又可以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數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日常生活、理解周圍世界。”

4、析解題方法

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於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敘述冗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優化解題過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篇三:學習《國小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策略》心得體會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我得到了一些教訓,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並且對國小教學工作有了一些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說話打鬧。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篇四:國小數學反思性學習指導策略初探

在以前的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例如講過的多遍的知識學生為什麼仍然記不牢?為什麼多次練習過的題目學生還會出錯?為什麼學生總犯同樣的錯誤?到底是原因,我想從教師角度找原因,最主要的是忽視指導學生及時整理總結所學內容,缺少自我消化、吸納;忽視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缺少自我診斷、調解和改進。由此可見,學習是反思的,沒有反思的學習不可能深刻。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更是反思性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積極創造反思條件和各種教學途徑,採取適當的策略,引導學生自覺體會與反思。

一、引導學生反思、總結課堂中生成的資訊。

我們常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反思性學習,可以對學習內容的連結、串聯,也可以對學習方式進行分析,還可以是對解題策略總結回顧,等等。

(1)看課題反思,進行思維定向。

新課之前,有必要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的知識經驗來反思課題,主動去尋求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並明確學習目標,進行思維定向。看到課題後,應引導學生主動自我提問:“課題與以前學的哪些知識有聯絡?我還能回憶起這些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嗎?”“本節課我們會重點學習什麼新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圓柱體的體積時,學生一看到課題,立即會聯想到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體積公式以及推導過程,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對圓柱體的認識對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進行思考,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反思已學過的舊知識,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在頭腦中迅速整理有關資訊,另一個方面使學生指向要學習的目的,明確了本節課的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一般來說,學生一看到課題總能想到些什麼,只不過一開始學生的反思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但通過教師的引導,他們會漸漸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反思了。

(2)在“生長點”反思,啟用學生思維。

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經驗是學習新知的生長點,許多新知都是在相應生長點上“生長”出來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裡所指的經驗,不僅指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還包括學生接觸社會、親近自然所形成的生活積累。學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接觸到的、體驗到的,都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寶貴資源,並深刻影響著其數學學習的質量和水平。教學中,我們不能無視它的存在,相反要善於運用遷移規律,去發現它,挖掘它,啟用它。利用遷移策略啟用學生思維,促進新知學習。如在教學《元、角、分》時,可先安排課前準備,讓學生與家長去超市進行一次購物活動,將物品價格記錄下來,買完後估計一下物品價格,並在家長的指導下嘗試付錢,經過課前“熱身”,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

(3)在“關鍵處”反思,深化思維。

新知的學習既需要結論,又需要過程。從“過程”到“結論”,學生還需要回味、比較、梳理和碰撞,即:他們先要回味探索新知的過程,初步聯結、梳理活動經驗,然後在集體交流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完整、準確的共識,從而獲得結論。顯然,聯結“過程”和“結論”的這一活動過程正是學生的反思過程。通過反思,學生才能將原來散亂的感性認識提升為整合的理性思考。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而三角形與正方形、長方形各部分的對應關係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得出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學這一關鍵點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反覆驗證與梳理,不同思維進行碰撞,最終得到共識,此過程是學生反思的過程也是思維深化的過程。

(4)在課的末尾反思。

課尾反思感悟環節,對一堂課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用短短的幾分鐘,引領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過程及運用的思想方法作一次梳理和反思,不僅可以鞏固新知、新方法,且有助於提升數學思想和解題策略,促進積極情感發展。例如:《觀察物體》在課堂總結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同學們,你感覺這節課學得怎樣?你學習到了什麼知識?又有哪些收穫?” 下課後如果有問題還可以與同學、老師交流。觀察物體是國小二年級上學期的內容,是進行空間與幾何學習的基礎,學生的認知以直觀為主,這部分知識對於他們來說並不簡單,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總結觀察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收尾時及時進行指導,請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反思,讓學生從動手操作、觀察過程轉入冷靜的反思,在反思過程中,其他同學的頭腦中都已經生成了基本方法。

二、教給方法、學會檢查、養成習慣。

(1)、自我檢查和自我改正。

縱觀平時的學生作業做完了,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業交給老師去評,錯了,返回訂正,再送老師批改,有的學生甚至要在這樣的迴圈中來回數次這種重複,不僅不能使學生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反而產生一種厭煩情緒。實踐中我要求學生在作業完成後不要急於上交。而是要給自己提這樣的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我今天的作業和昨天相比怎麼樣,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二是我認真檢查了嗎?我都做對了嗎?三是當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達到一定水平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問自己:這道題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

(2)、引導學生勤于思考、掌握反思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和效率。

例如:《表內除法》的整理複習時,有這樣一個情景:動物園裡有6只灰兔子,18只白兔子。每個窩裡住3只,一共需要多少個窩?出現以下三種解法:(1)6+18=24,24÷3=8。(2)6÷3=2,18÷3=6,2+6=8。(3)18÷3=6,6÷3=2,6+2=8以往我們老師對學生給出的方法不加分析的“鬍子眉毛一把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學生失去了深入思考和進行思維拓展的機會。而讓學生對三種不同的解法進行因果反思及對比反思,分析每一種解法的解題思路,找出它們的在思考過程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即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又關注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針對不同課型的數學活動,我們適時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反思、聯想反思、因果反思、逆向反思等等反思性學習,不僅可以優化演算法、解法,而且有效促進了學生反思思維能力的發展,可謂一舉兩得。 三、教師自身的理智型的教學也需要反思理智型教學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單的說,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篇五:國小數學教學反思總結

從事數學教學已二十多年,在不斷的摸索、學習中,我發現自己已經逐漸適應了國小數學教學工作,並且深深喜歡上了數學教學這項工作,不敢說自己在教學上多麼的有經驗,下面僅談一些感受。

 一、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項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義的工作。

在數學課上,有思維深化,也有正誤辯論,有積極的合作。如今的教學和我們小時接受的教學方式真的是千差萬別,我們機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維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學生的要求,他們個個使勁渾身解數,在展示自己的個性思維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繹精彩而又真實的數學童話故事。不知不覺,挑戰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已經開始要求我坐到他們中間去聽發言的學生講課。樂在其中,我努力改變教學方法方式。

二、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對。

很多時候學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師的教授,習慣現成的接受問題,缺少自己去研究,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自己去解決的,還有很多題目,尤其是那些比較多的,看起來比較負責的,很多學生第一反映就是不會做, 不會自己動筆去算, 思考,試著去解決問題的。不太喜歡動腦筋,怕算。還有就是在做題時,有些同學對於錯的題,錯了也就錯了,並沒有在課後去針對錯題分析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這也可能會導致他再次出現這個錯誤,還有老師講過的題目,沒有好好的理解,下次出現相類似的或者是變的稍微複雜了一些,就不會做的。課後缺少去反思,把裡面的原理搞清楚的。

三、學生目的性不明確。

我為什麼要學這個數學知識點,學了這個知識你有什麼用,貌似生活中不怎麼用得上的?學生還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從而覺得學習數學沒意思,作用不大。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這個問題,我講解了很多現實數學作用的例子,慢慢的覺得他們對學習數學比較感興趣了,也認識到了現實生活中數學的重要性。

四、學生學習過程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中會出現課堂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說小話的情況,這也就會導致對學習內容會學得不徹底,理解不完善。在上某些貌似簡單的內容,就不怎麼認真聽,感覺會的,其實考試的時候稍微換下題目就不會做了,或者是做錯了。平時在教學中,尤其是在講考試的試卷, 針對他們會出現的問題都經常強調的, 慢慢的有點好轉的。

 五、學生學習心理問題。

學生對於自己有些盲目自信,對知識點聽了一點就認為全懂,可到真正做題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是理解的不夠透徹的緣故,學生不會一直認真的聽,不夠謙虛,容易半途而廢的。

 六、學生學習基礎問題。

學生的學習基礎,尤其是計算能力,碰到一些計算難度比較大一點的題目,就不會做,或者是算錯的, 這就是他們普遍的毛病。還有些同學以這個為藉口說自己基礎差,聽不進去的, 從而一直不願意學習數學的,久而久之, 數學越來越差了,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針對這類學生,我經常找他們單獨談話的,讓他們知道數學的重要性, 重塑學好數學的興趣。

總的說來,自己懂得數學教學方面的知識還太少,不足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以後的工作中還應多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多研讀教材,深入把握教學核心,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大腦,使自己成為一個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合格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