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德育工作總結範文

才智咖 人氣:1.6W

篇一:國小科學學科的德育工作總結

國小科學德育工作總結範文

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我認為就是通過學科教學重視德育與智育的結合,來提高教學質量的實踐活動。

我們的科學教育是培養有德的高素質學生,因此學生的成長離不

開德育教育,故此如何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就顯得尢為重要。讓學生在科學課上認識、探索自然,理解社會,體會生命奧祕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薰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機會。科學的德育滲透,不能僅把科學教育作為一種求知、求真的活動,而應有科學精神的支撐,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哲學精神,與人格培養融為一體。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養成有中國靈魂的現代人。那麼如何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我是通過以下的途徑和方法來實現的:

1、在學習活動中,培養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學態度是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科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指導學生堅持按時觀察、及時記錄、定期彙總,以便分析研究。在學生的實驗中,我要求學生按照步驟動手操作,如實記錄實驗結果,有時由於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現誤差或失敗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要我們教師給予正確引導,促使學生從小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如在小組實驗《磁跌》,有一組說他們不能使磁鐵吸引起來大頭釘,我就叫他們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同學們都肯定

了他們連線方法,但還是沒有吸引起大頭釘來。於是,我就首先鄭重的肯定了該小組做法,同時指出可能是連線材料出了問題,他們就一一換實驗材料,結果他們發現是一根導斷了,當他們換好材料後他們成功了,這樣使他們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能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2、在細節中培養良好的習慣。

我認為“勉強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國小科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對於國小生來說,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經過反覆的訓練來實現。良好的習慣來源於細節,我們科學教師要從細節入手,從點滴入手。例如: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我教育他們把用過的實驗器材放歸原處,教育他們愛惜實驗器材,教育他們及時感謝小組內同學給予的幫助,教育他們實驗前要有計劃,實驗時要細緻等等。這些細節、點滴都需要我們教師時時提醒要求來實現,還要注意循序漸進,並要貫穿始終。又如:我把學生帶到實驗室去上課,要求他們進出教室時應做到“靜、輕、快”,適時提醒他們注意保持潔淨,與同學共同分享實驗過程,通過反覆訓練,學生就能認識到對他人負責、對班級負責、對學校負責,形成了較強的責任感。

3、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

我們科學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大大縮小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便於溝通;在評比時以小組為單位,減少對個別同學的獎懲,使學生產生集體榮辱感,增加合作意識,逐漸樹立集體利益高

於個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時以小組為單位,比如:我在教學《燈泡亮了》一課時,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比一比哪一組想到的辦法最多,最後請每一組都進行展示,這樣既注重小組的作用又展示了個體。這種教學方法,既達到了科學教學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4、在科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意志品質。

現在國小階段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受到了萬般的寵愛,在這種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沒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在我們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由於孩子們才剛剛接觸到新課程,所以他們興趣盎然,有時一節課上完後還是意猶未盡,但這種興趣最終還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觀察研究活動進行到底。如果此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對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做全程追蹤,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他們參於活動的積極性積,使他們最終能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我在教學《植物的一生》這一單元時,課上學生觀察種子,學生提出了很多感興趣的問題,下課前師生設計一個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進行研究活動,我在學生興趣下降,遇到困難時及時鼓勵幫助,幫助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最後分階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們取得的成果進行宣傳,讓他們感受到克服困難後取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既能培養他們完成任務的責任感,也能不知不覺地磨練了他們的毅力,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達到了科學教學的目的。

5、參觀考察,滲透主人翁責任感。

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激勵學生把學習科學知識對社會環境的改造(轉 載 於: 在 點 網)與自己的責任聯絡起來,是全面體現教學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踐證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會為課堂,結合教材,開展考察、參觀、調查等,例如:在講到水域汙染和保護時,為了讓學生獲得河水為什麼會汙染的第一手資料,我帶領學生到家鄉居民區密集的地方及排放汙水的地方觀察,他們發現河水的顏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從感性上懂得了什麼叫河水的汙染。接著又實地考察了汙染的原因,研討了河水汙染的危害。這樣活生生的事實極大地震動了學生,使學生懂得了環保和治理的重要、緊迫。這樣不僅有利於認知的鞏固和深化,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樹立主人翁的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

以上點滴的論述只是我在一學期科學教學中體會較深的方面。我認為在國小科學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有益的活動形式能培養學生們的優良品格,優良的品格、良好的品質一旦形成,那將會受益終生,但知識總是在不斷更新的,當今所學的知識也許可會被遺忘。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關心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20XX秋

篇二:國小科學滲透德育總結

杏林中心國小 高碧娟

當前國小科學教育教學中,教師在組織教育教學時很注意從有利於揭示科學概念的角度出發,構建實驗組織教學,但往往忽視科學教育教學的思想教育內涵,甚至在科學教育教學時與思想教育相牴觸,使科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我們的科學教育是培養有德的高素質學生,因此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德育教育,各科教師都要在所教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科學的德育滲透,不能僅把科學教育作為一種求知、求真的活動,而應有科學精神的支撐,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人格培養融為一體。

一、抓住教育契機,培養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是最基本的科學態度,也是科學教學中要重點培養的。結合教材,開展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養成的重要途徑。譬如在觀察事物或現象時老師應要求按科學程式進行,先整體再區域性或先區域性再整體,由表及裡;在做連續測量,月相觀察,養植物,養蠶等等必須長期進行的觀察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堅持按時觀察,及時記錄,定期彙總,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實驗當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按照步驟動手操作,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如在三年級的《神奇的水》一課教學時,學生都知道水的一些相關特性,但是認識上還是相對來說比較表面。為了讓學生認識水具有表面張力,我又準備了兩組實驗,以及一個體驗遊戲,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培養他們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二、結合教學活動,培養意志品質。

現在國小階段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受到了萬般的寵愛,在這種環境裡成長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沒有毅力是很正常的事,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在我們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由於孩子們才剛剛接觸到新課程,所以他們興趣盎然,有時一節課上完後還是意猶未盡,但這種興趣最終還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觀察研究活動進行到底。如果此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對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做全程追蹤,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他們參於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最終能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植物的一生》這一單元時,課上學生觀察種子,提出了很多感興趣的問題,下課前師生設計一個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進行研究活動。我在學生興趣下降,遇到困難時及時鼓勵幫助,幫助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最後分階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們取得的成果進行宣傳,讓他們感受到克服困難後取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既能培養他們完成任務的責任感,也能不知不覺地磨練了他們的毅力,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達到了科學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常態教學,培養良好習慣。

科學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要求學生學習科學要一絲不苟,在教學訓練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對於國小生來說,培養良好習慣主要是通過不間斷地反覆訓練來實現。良好的習慣來源於平時的點滴積累,課前的準備,實驗器材的整理與擺放,傾聽別人的回答,耐心細緻的觀察……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勤提醒常要求,通過嚴格訓練來實現。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優良品德的訓練要有嚴格的要求,正確,積極地引導,從一點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漸進,又貫穿始終。實驗中,交給學生如何維護教室衛生和個人衛生,怎樣正確倒取清水、處理汙物,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成立合作小組,培養合作精神。

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作為個體而獨立存在的,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的存在、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們這個社會發生各種關係。學會正確處理好這些關係,建立並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對一個人將來的生活和事業的成功與否有重大影響。而要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社會和人際關係必須具備一個健全的人格,必須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精神。我們科學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大大縮小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便於溝通;在評比時以小組為單位,減少對個別同學的獎懲,使學生產生集體榮辱感,增加合作意識,逐漸樹立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思想,增加了團隊意識。教學《儘可能多的提問題》一課時,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觀察物體,,比一比哪一組提出的問題最多。這樣既發揮了個體的才智又注重了小組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既達到了科學教學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五、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包羅永珍,教學中只要我們善於抓住這些點滴,那麼德育在我們的課堂上無處不在。像教學《校園裡的植物》,向學生介紹我國我國豐富的林木資源,《有序的生態系統》通過表演情景劇等方式使學生懂得了環保和治理的重要性、緊迫性。這樣不僅有利於認知的鞏固和深化,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樹立主人翁的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

其實在國小科學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有益的活動形式能培養學生們的優良品格。知識總是在不斷更新的,也可能會被遺忘。但是優良的品格一旦形成,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這樣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樑之材。我們也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

篇三:國小科學德育工作總結

回顧這一學期的教育工作,感覺收穫頗豐。由於新課程改革在我校的深入開展,使我在教育實踐中有很大收益,教育思想也得到很大提高。下面我就工作實際進行以下總結:

一、組織學生課內探究,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新教材中的每一課幾乎都有觀察、實踐、討論部分,我以小組形式充分為學生提供親自參與活動的機會,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從事包括活動的涉及、執行、交流和評價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地把教師由說明者、講述者、指導者轉向服務者、諮詢者和提供幫助的人。

發現科學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學習科學、獲取知識的基本能力。判斷學生學的好與不好,要看學生回答了多少問題以及多少有價值的問題。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這一點,課中多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課堂結束前再讓學生提出學習後的感想或還有什麼疑問之處。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再引導他們親身去探究。另外,引導學生思考、研討,自己得出結論也很重要。在評價時,我會特意表揚那些在研究過程中認真、細緻、有創新方法的學生。我常對學生說,老師看重的是你如何去研究,採取了哪些方法,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心理學表明,錯誤和失敗的經歷對學生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並不是只有成功才有價值。

二、有意識地滲透科學的人文精神。

在科學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深有感觸的是科學教材在編排上很好地講科學活動與社會生活、學生個人生活聯絡在一起,科學知識並不是單一呈現出來的,而是多層次多角度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對科學有了更直接的認識。而新課程改革教師角色也發生了轉變,教學中更注重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主張把課堂教給學生,這種做法不僅為我的教學帶來了快樂,不知不覺中,師生的交流也更加和諧了,教育也更加有效了。

總之,過去的一年中,有付出,有收穫,新的一年裡,我將接著過去的經驗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為新課程的改革和學生的未來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