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生兒上戶口政策

才智咖 人氣:2.17W

每年關於戶口新政策,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為了方便大家瞭解相關的知識,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東新生兒上戶口政策,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廣東新生兒上戶口政策

落戶廣東將全面放鬆

7月7日上午,廣東釋出《廣東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根據《意見》,廣東將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到2020年力爭實現130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其中省內人口600萬,省外流動人口700萬。

河源、韶關、梅州、汕尾、陽江、肇慶、清遠、潮州、雲浮等中小城市需有序放開落戶限制,在其城區合法穩定就業滿3年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同時參加社會保險滿3年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常住戶口。

汕頭、惠州、江門、湛江、茂名、揭陽等6個市城區人口數量雖然達到大城市以上的規模,但是城區面積較大,人口承載壓力並不大,參照中小城市落戶政策執行。

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珠三角部分城市的落戶政策,則要求申請者有合法穩定住所,且合法穩定就業及參加社會保險均滿5年。其中珠海作為經濟特區,《意見》建議採取較嚴格的措施,適度控制落戶節奏。

放寬集體戶口設定條件 允許親友搭戶

《意見》要求,進一步放寬集體戶口設定條件,允許符合條件的人員向已在本地落戶的親友搭戶,通過多種方式解決流動人員落戶問題。除廣州、深圳市外,其他市進一步放開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間相互投靠(夫妻投靠、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投靠),不受婚齡、年齡等條件限制,憑有效證件和證明材料申請辦理戶口遷移手續。

《意見》還要求,各地要重點解決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可以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長期從事一線特殊艱苦行業人員的落戶問題。放寬大專以上(含大專)學歷畢業生及技能人才、特殊專業人才入戶條件。大專以上(含大專)學歷畢業生以及經地級以上市相關部門認證的中級技能型人才、特殊專業人才可在除廣州、深圳市外的其他城市落戶。落戶地與實際居住地不一致的,可遷移到實際居住地。廣州、深圳要進一步研究放寬高校畢業生及技能人才、特殊專業人才的落戶政策。

實行城鄉戶籍“一元化”登記管理

統計資料顯示,廣東全省現有流動人口3495萬人,其中來自省外2433萬人,居住5年以上的552萬,因此,解決流動人口存量問題是廣東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

此外,廣東將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在全省範圍內取消農業、非農業以及其他所有戶口性質劃分,統一登記為廣東省居民戶口,實行城鄉戶籍“一元化”登記管理。

廣東:四證

省衛計委重申新生兒入戶不得與計生掛鉤,東莞暫無迴應

8日,省公安廳、衛計委重申“新生兒入戶不與上環結紮掛鉤,否則將“依法處理”的訊息讓不少父母鬆了一口氣。然而,記者昨日從東莞萬江、莞城、虎門等鎮街社群及計生部門獲悉,因“沒收到上面的檔案”,新生兒出生入戶仍然需要計生證明及上環證或結紮證。

對此,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局暫未對省重申政策有任何迴應和相關資訊釋出。

鎮街社群:“沒收到上面檔案”

省公安廳7日就深化戶籍改革召開新聞釋出會,其中,重申了新生兒入戶不得與計劃生育證明或上環結紮證明掛鉤,表示新生兒入戶核查計生或者以計生為前置條件將被處理。

8日,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東莞多個鎮街社群,得到的回答卻令人訝異,不少鎮街新生兒入戶依然需要提供計生證明以及上環證或結紮證。

“你是問小孩入戶是否要上環結紮吧?”一聽到記者諮詢小孩入戶手續,萬江新城社群戶籍經辦員笑著“戳穿”了記者的意圖,“小孩入戶除了需要提供出生證、父母身份證(或軍官證)、結婚證及戶口簿外,仍然需要提供‘一孩上環,二孩結紮’證明。”該經辦員稱,他們也注意到,8日各大媒體上釋出的省公安廳的戶籍新政,但對此訊息,其表示“不好意思,我們沒收到上面(計生辦)的檔案”。當天,萬江計生辦人員也證實:“在沒收到上面(東莞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局)檔案前,小孩入戶仍然沿用老政策。”

隨後,記者同樣諮詢了莞城、虎門等鎮街的社群居委會及計生辦,這些鎮街新生兒入戶,也仍然需要“一孩上環,二孩結紮”,並提供相關上環、結紮及計劃生育等證明。

網友調侃:“省有政策,市有對策”

8日,記者又就此問題對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局宣傳科負責人進行了電話採訪,在仔細瞭解省公安廳釋出的相關政策後,該負責人以“不知道你是誰”要求記者發函採訪,同時也拒絕記者以市民身份諮詢。記者查閱市衛生計生局官方的網站也發現,東莞尚未有相關資訊釋出。

據東莞市網路問政平臺顯示,今年1至7月,都有市民投訴小孩入戶與上環結紮掛鉤的問題。對此,市衛計局最近均以“《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迴應,並稱“如果身體不適宜落實長效避孕措施的,到醫療保健機構進行檢查,可以改用其他的避孕措施。”

在新一輪戶籍改革大潮下,官方雷打不動“復讀機”回覆,有網友直嘆“省有政策,市有對策”。也有網友戲稱:“明明省裡出臺了政策,為什麼東莞還堅持自己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