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父母總是著急催婚

才智咖 人氣:1.87W

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變得十分的尷尬了,因為我們的父母要開始催婚了!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為何父母總是著急催婚,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為何父母總是著急催婚

  

福州城內有座海拔僅50米高的于山,因傳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煉丹,又名“九仙山”。假日遊玩至此,驚覺人們的紅塵煩惱已不再向道觀的真人傾述,而是紛紛開展了互助自救行動,自發形成了山腳下大型的婚戀相親集市。

隨意走在堵得水洩不通的山路上,公園牆上、行道樹旁掛滿了單身男女的徵婚資料,幾乎全是年過半百的父母在認真翻看或抄錄資訊,不少婚姻中介也瞄準商機大作宣傳,甚至“周易卜卦、算命抽籤、摸手骨”等各路大仙也廣擺攤位,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從現實尋偶到求神拜佛,中國人的勤奮真是樣樣不落啊。

望著數百份或詳盡、或簡略的個人資料,我彷彿看到一張張“剩鬥士”(網友對“剩男”“剩女”新的稱呼)的焦慮面容。

那麼何為“剩鬥士”呢?

原是隨意上網一查,結果發現竟還有“研究人士”對其進行分級:

(1)25-27歲為初級剩女,這些人還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鬥,故稱“剩鬥士”(聖鬥士);

(2)28-30歲為中級剩女,此時屬於他們的機會已經不多,又因為事業而無暇尋覓,別號“必剩客”(必勝客);

(3)31-35歲為高階剩女,在殘酷的職場鬥爭中存活下來,依然單身,被尊稱為“鬥戰剩佛”(鬥戰勝佛);

(4)到了35歲往上,那就是特級剩女,當尊之為“齊天大剩”(齊天大聖);

(5)到了40歲以後,那叫“聖誕老人”;

(6)到了45歲以後,那就是超級剩女,就尊稱為“剩著為王”(勝者為王)。

我一邊走著,一邊隨意翻看了一些資料,從年齡上看,來徵婚的大多數是27歲至40歲的初婚青年,最小的甚至有90後,而上不封頂,還包括離異人士和喪偶老人,。徵婚資訊主要包括身高、學歷、籍貫、職業、年收入以及擇偶要求,詳細的還有個人禁忌、父母背景等。

在自身條件上,男方往往強調自己的家產,女方則突出描述自己的外貌;而在擇偶要求中,男方希望女方是行政事業單位,尤以教師優先,而女方基本以“有房有車”為前提,簡單的“隨緣”二字傳遞出無限想象空間。對於海歸派、公務員、家有多套房等“香餑餑”,相親攤位甚至單獨列冊,明確地反映著市場的需求。

不過,聯絡方式是沒有的。中介的話說得好聽,“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我們不公開徵婚人的電話號碼。”但實際上就是想賺取資訊不對等的.差價,“你如果看中哪個的話,我可以給你,國內徵婚人的電話號碼一個10元,國外的話就要20元。”很多老人將心儀的資訊記錄在本子上,大概等著回家向老伴或孩子炫耀“戰果”,也有的直接向攤主付費要電話號碼,甚至我還無意中聽到一位阿姨著急的與中介說,“你們要是幫我找到滿意的女婿,我付幾千元都甘願。”

當我看到大大小小的婚介資料掛滿山腳時,不禁感到一種悲哀。從什麼時候起,婚姻也如同房產一樣,變成市場你買我賣的交易品呢?父母的情感投入、孩子的破繭成長、人生的萬千經歷,最後竟化成待價而沽的商業買賣,這裡絲毫沒有電影與小說中的浪漫情懷,只是實用主義大行其道的物質交換。

那麼,究竟這些單身青年有這麼著急嗎?需要這麼著急嗎?

其實,從相親集市的現場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都是父母或長輩在投入於這場熱鬧的運動中。我個人認為,子女固然有求偶需求,但是估計也不願意接受這麼赤裸裸的交換吧。同時,子女不急父母急的情況也不在少數。父母的過分操心,究竟是滿足了誰的需求?我覺得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中國式的父母,習慣於為孩子包辦一切,始終致力於為孩子鋪路的戰鬥中,猶如遊戲闖關:先是撫養孩子,其次是學習教育,再接著幫找工作,然後就是安排相親,即使送上婚姻也還沒完,當孫子落地後,又繼續開始新一輪的操辦。我並不否認“天下父母心”的“用心良苦”,但這一路的包辦導致了今天許多年輕人無法獨立,出現“媽寶男”等現象。

其次,孩子未在正常年齡嫁娶,讓很多父母感到“沒面子”。中國的社會是偏傳統和保守的,反對特立獨行。一旦孩子做出某些違反常規的行為,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別人會怎麼看、怎麼說?”、“我們家的小孩不能太怪”等等。這就好比三十年前第一批摔破鐵飯碗、下海經商的人,就令社會的大多數感到不解。儘管有些文化傳統在慢慢改變,但你的婚姻能抵抗得住父母三十年的嘮叨麼?

再次,婚姻大事的倉促潦草,最終會滋生無窮無盡的家庭問題。許多從相親走到婚姻再到懷孕的夫妻,平均都在一年左右時間,而絕大多數精力都花在事務性的操辦婚禮與準備寶寶上。等到配備齊一家三口的格局真正開始過日子時,雙方才驚覺彼此的性格矛盾。

但由於之前未經歷過任何磨合,衝突往往直接爆發,而此時,家庭悲劇往往已經在這一代甚至下一代埋下伏筆。父母匆匆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未能延遲心理學上的滿足感,卻責怪孩子不會經營家庭,使其用整段人生來承擔錯誤的後果

每當我看到身邊的“剩鬥士”們苦苦尋求物質與精神上的門當戶對時,我都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他們有的一年相親50次,每週都要和不同的異性重複自己的條件;有的過分挑剔,在高不成低不就中無法找到自己的平衡;有的乾脆將自己交給繁重的加班,以此為藉口能夠逃避內心的寂寞;有的一味追求感覺,卻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中找到夢中情人;還有的在各種前任和備胎的走馬燈輪換中比較,試圖坐享選秀的快感。

我發覺,只有極個別的單身朋友,能夠無論是在自己的人生或者合適的伴侶選擇上,都很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其他大多數人,則隨著世俗的要求和身邊的輿論,輕易地將終生的幸福交付於不負責任的相親中。這一方面緣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一方面來自父母“以愛之名”的盲目,而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年輕人對於自身能力的無自信、自主人生的弱掌控和自我價值的不篤定。

要想突破這種困境:

你首先需要自主思考的能力。因為你才是最瞭解你自己的那個人,你清楚你的喜好,也更容易判斷出性格是否會和對方相契合。你需要不斷洞察自我,在思索中明確自己最在乎的原則和底線,在與對方的交往中觀察哪些是你無法接受的,哪些是你可以退讓的。雙方能否能在未來的長期生活中取得平衡,都在前期的思考過程中。

其次,你需要自我判斷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當你在經歷思考和判斷之後,確定自己不是通過一時衝動或感性行事時,你應在他人面前堅定自己的立場,哪怕面對的是父母也須如此。

雖然父母的苦口婆心和豐富經驗可以作為你的參考依據,但是最終的判斷還得靠你自己。因為即使你為了“孝道”而迎合父母放棄自我,但是在要求其中一方犧牲快樂來滿足另外一方的關係裡,雙方最終依舊會心懷怨氣。

這是你的人生,任由父母操控,只會產生“他們幫你選了,卻不幫你承擔後果”的結果。當然,這樣就意味著你同樣要具備承擔後果的勇氣和實力。

然後,把握與父母的溝通交流技巧。不要情緒化地談論這類事情,這樣容易讓自己處於交流的下風。在平時就要養成與父母分享自己想法的習慣,而不是一味的只是從父母處得到建議。當談及戀愛或婚姻問題時,告訴父母自己也能夠通過社交場合結識異性,最重要的是,平靜而有自信的告訴父母自己的人生規劃與人生期許。這不是一場需要達成共識的談判,你只需要盡力解釋你的觀點,但不用奢求父母的最終認同。

最後,儘快擁有自力更生的實力。說到底,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多是來源於付出多年心血後,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忘記了孩子也是擁有自主意志的個體。因此,不要得意於自己現在的“啃老”狀態,這將在你的未來人生中付出代價。

  


TAGS:父母 催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