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戀愛中的心理學

才智咖 人氣:1.52W

戀愛是男女彼此喜歡,兩顆心相互融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念的牽引將兩顆心拉近,真情的澎湃激盪出愛的浪花.成功的戀愛會結出真愛的果實兩顆心完全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力量也不能將其分開。以下是有關大學生戀愛中的心理學,一起來了解吧。

大學生戀愛中的心理學

大學生戀愛中的心理學

(一)戀愛對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的促進作用

首先,戀愛是青年釋放日益強烈的性衝動的重要途徑。通過戀愛接觸異性,使青年不再感覺到性的壓抑緊張。其次,性意識的發展必須經過戀愛階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過戀愛。而且,戀愛對青年的意義還不止於此。因為戀愛是兩個人人格的深層接觸。在此過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對方的影響而發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調整自身缺陷以適應對方。也就是說,經過了戀愛。戀愛對一些個性因素和社會情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戀愛中兩人的深層交往為提高青年交際能力,適應以後的社會打下了基礎。難怪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戀愛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經過了戀愛,人才會真正成熟起來。

(二)戀愛對大學生心理髮展的消極影響

大學環境有它的獨特性:對大學生來說,它在青年走入社會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緩衝環境。有了這個緩衝,青年能更從容地完成社會化,更完善地發展自我概念,而不至於感受到從青春中期直接下來落入社會的強大反差和心理不適。由此看來,大學生的戀愛並不是件壞事,它對青年的成熟很有幫助。再加上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學藝術中歌詠的愛情當然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戀愛的意義雖有積極的一面,有時也會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熱戀與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緊張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過度的興奮和悲痛都會加劇心理緊張。戀愛正是使人時高興時痛苦的事。處在熱戀中的青年會為一些小事而高興或煩惱。因此戀愛帶來高度的心理緊張。戀愛的進一步發展還會帶來社會問題,這也是產生心理失調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負擔超重。

熱戀中的男女雖然感覺到強烈的心理緊張,但雙方的共處和撫慰、愛情的甜蜜又會降低他們的焦慮感。那些遭受戀愛挫折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失戀的青年會失魂落魄,覺得人生意義不復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難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絕路。如果沒有恰當的心理指導或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失戀對青年的心理打擊是很大的。

可見,戀愛對青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幫助青年心理髮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帶來各種心理問題。這也許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報償就必須經受得住考驗。

愛情的心理結構與發展階段

(一)社會心理學對愛情的看法

人際影響和吸引、親密關係等發展到頂峰就是愛情。心理學家對人際吸引研究得很透徹,愛情卻直到最近才變成科研課題。愛情的神祕性給它的研究帶來較大困難。因此心理學在愛情領域建樹不多。

對愛情研究貢獻較大的社會心理學家是沃爾斯特夫婦(ter)。他們通過大量例項分析提出,愛情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情慾支配的浪漫愛,它是“熱切傾心於另一個人的一種狀態。有時,愛人們是那些能夠為著自己的伴侶,為著滿足自己的需要長時間交往的人。有時,愛人們則是一些著迷於最終得到其伴侶的愛情,併為著滿足自己的情慾衝動奮鬥的人”。這種強烈的愛情表現為緊張的生理喚起狀態。另一種則是伴侶愛。它指“我們為那些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人體驗到的一種鍾愛之情”。伴侶愛與短暫的浪漫愛相比更牢固持久。在愛情關係中,行為往往建立在雙方利益的考慮上,伴侶愛使人們把伴侶利益置於自己之上。

由於浪漫愛伴隨強烈的生理喚醒狀態,沃爾斯特用沙赫特(chter)的情緒喚醒理論來解釋它。沙赫特認為,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願望)、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情緒喚醒模型的核心是認知,認知對生理喚醒的評價是關鍵。沃爾斯特指出,愛情也會因對生理喚醒的解釋而增強。在暴風雨中的戀人會感到兩人間愛情更加緊密,其原因是:暴風雨引起強烈的生理狀態變化,戀人知覺到生理變化而認為這種生理變化是由愛情引起。認知的作用使愛情的經驗發生變化。對身體生理狀態改變的認知性解釋是浪漫愛的成分。

(二)愛情的.心理結構

社會心理學家對愛情的解釋並不完善。用生理變化的解釋來說明愛情是不可能全面的。但至少它證明愛情包括兩個基本結構成分:性愛與情愛。高玉祥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寫道:“愛情可以理解為由一些相互關聯、各具功能的要素組成的特殊情感系統。這個情感系統就是:建立在性慾之上的對異性、個性追求(義務感、道德)等複雜因素混合而成的情愛。”

把愛情區分為性愛、情愛是必要和有益的。這種區分使我們容易看到愛情的一些特點。性愛的性慾基礎使愛情具有排他性、衝動性和直覺性。性活動一般是兩人之間的隱蔽事件,這樣戀愛雙方就會排斥第三者進入隱祕的二人世界,干預最親密的戀愛關係。排他性分為“外排他”和“內排他”。“外排他”指反對自己的戀人與其他異性發生感情關係;“內排他”則是一種自律,不讓其他異性愛上自己的戀人而干擾甜蜜的熱戀。排他性對維持愛情的穩定有幫助,愛情專一、不分心旁人是戀人間的基本要求。但發展到極端的排他傾向就成了一種病態。有的人出於嫉妒不允許情人與其他異性的正常交往,這會給戀愛雙方帶來高度心理緊張。

衝動性更是性愛的根本特點。戀愛的產生來自生理衝動的基本需要,因此戀人們時時會感覺到對愛情的激動興奮和與對方更進一步密切關係的需求。戀愛的衝動性使愛情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熱戀中的男女常為一些小事而高度興奮,也具有比平時更高的創造熱情。但衝動的不可遏止也會造成性慾需要的增強,如不加以剋制就會引起性行為。由於性愛注重身體外表吸引力、氣質相投等感覺因素,直覺性也是愛情的重要特點。青年戀愛注重一次見面的感覺和印象,所謂一見鍾情就是感受到對方的外在美而產生感情。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戀愛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當然不能例外。不過,戀愛牽涉到以後的婚姻和長時相處,過於依賴直覺往往後患無窮。

(三)發展階段

對戀愛的發展階段的劃分方法很多。下面這種分法得到較多人的承認:選擇求愛階段、熱戀階段、家庭角色扮演階段。

選擇求愛是戀愛成功與否的關鍵。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伴侶並不容易。當青年覺得自己已找到了那個心中的他(她)時,求愛就開始了。有人把求愛細分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醉我是指為追求物件迷住而陶醉。疑我是懷疑對方是不是愛上了我,他(她)今天對我多說了三句話,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親密?非我則進入了實質的求愛,為對方拋棄自己的興趣愛好等,一切以求適應對方。化我指戀愛初步固定,戀人把對方利益置於自身之上。

求愛結束就進行熱戀。熱戀中的感情起伏波動,時而達最高峰,時而進入低谷甚至破裂。熱戀對青年來說是一個證實、發現、判斷的時期。證實自己在求愛階段對戀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發現另一些在求愛中並沒有注意的優缺點。熱戀是兩人朝夕相處的階段,優缺點較求愛階段更容易表露出來。戀愛雙方根據這些優缺點的綜合印象做出判斷,看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續下去。

如果在熱階段做出肯定的判斷,戀愛就慢慢發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階段。戀人從浪漫的迷霧落入現實,開始考慮柴米油鹽,謀生途徑。這種家庭角色扮演為以後的婚姻生活打下基礎,做出鋪墊。

影響青年戀愛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滿足性衝動是促使青年投入戀愛活動的重要誘因。在性意識發展到熱戀階段,性慾需求日益強烈,前階段彌散化的性衝動集中投射到選定的特殊物件上。出於性衝動的驅使,青年開始脫離群體化的兩性活動而單獨約會,這就是戀愛。

由此可見,生理需要對戀愛中的青年十分重要。正如前面對愛情心理結構的分析時指出的,性愛與情愛應該並重,忽略任何一個都沒有好處。

性意識的發展要經過崇拜長者的階段。此階段的青年把某個異性長者當作終生戀人理想化、偶像化,只敢遠遠地看而不敢真正接近。此時的相思是一種純粹精神的嚮往,性成分被壓抑。崇拜長者階段在青年身上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以後的正常戀愛,往往也要經過這麼一段理想化的相思。在戀愛的開始,許多青年不追求性慾的滿足而是著重於精神的嚮往。在對方面前覺得自己渺小,不敢用生理的低階需要去褻瀆戀人的神聖偉大。這本來是一個正常階段。但如果長久陷在這個階段,致力於用精神去壓抑性衝動就不正常了。有些人在整個戀愛階段堅持認為愛情是神聖純潔的,從而不願意承認自己對戀人的性要求,這是有害的。性衝動是生理現象,它不會隨壓抑而消除,只會在壓抑中積蓄力量發動下一次衝鋒。長久的壓抑會造成劇烈的心理緊張焦慮。

社會文化在兩方面有意無意地加深戀情理性的傾向。一是文學作品的影響。許多人投入戀愛的目的是為了嘗試一下早已嚮往的被詩歌小說吟誦的甜蜜愛情。文學作品經常渲染愛情的純潔神聖,加強了青年把愛情理想化的傾向。他們從詩歌小說中得出,純粹的精神追求比低階的重要百倍,於是追求高尚神聖之物,貶低骯髒的。二是社會道德規範、教育方式的作用。禁慾主義性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提供精神力量壓抑:宗教提供的是原罪和上帝,哲學提供理性……成人社會又總是向青年灌輸性有罪的觀念。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青年的戀愛觀。

要消除病態戀愛觀(最典型的是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它被一部分大學生所鼓吹宣揚)帶來的心理緊張失調,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青年真正認識到性需要的正常合理,病態就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