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

才智咖 人氣:3.13W

教學反思有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成長,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小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歡迎大家閱讀!

小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

小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一

我根據幼兒愛吃的特點,設定了小班數學教學活動《好吃的蘋果》,希望孩子們在想要吃的慾望下能夠學得更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幼兒說一說,一個蘋果可用幾表示,一枝鉛筆用幾表示,一筐蘋果又用幾表示?又做了摘蘋果的遊戲,讓幼兒模擬一種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經驗,使幼兒知道了“1”可以表示生活中許多不同的事物;“1”它可以表示單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有時它還不是表示數量的多少。

在本次的教學活動中,我堅持師幼之間、幼幼之間的雙主體、多邊互動的原則,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信任他們的創造潛能,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

上完這節數學課,我反思了許多,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本次的數學教學活動,使我認識到雖然幼兒的年齡較小,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是非常豐富的,當我讓幼兒舉例說出生活中的單個“1”和整體“1”時,孩子們都非常踴躍地搶著回答。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幼兒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小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二

本次活動難點是區別大小並進行分類,會用語言表達“大的XX給大熊,小的XX給小熊”。在活動開始時,我首先準備了一大一小兩隻熊,請小朋友觀察比較,哪隻熊大,哪隻熊小,這一環節結束後,讓幼兒把兩隻熊送到事先準備好的兩間房子裡,並強調大熊喜歡住大房子,小熊喜歡住小房子,幼兒很快地比較出了房子的大小並把兩隻熊分別送到他們住的房子裡。到了給兩隻熊送禮物的環節,我說今天是大熊和小熊的生日,我們給他們送些禮物好不好,記住了大熊喜歡用大的東西,小熊喜歡用小的東西,我們送禮物的時候一定要說“大的XX給大熊,小的XX”給小熊,大多數幼兒的禮物都送對了。可是由於幼兒剛入園不久,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弱。許多幼兒不會把這句話連貫地表達出來。第三個環節是今天大熊和小熊收到了這麼多的禮物非常高興,想到草地上去玩了,他們邀請小動物們一起玩,大熊和大的動物玩,小熊和小的動物玩,幼兒拿出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小動物送到草地上,這一環節和第二個環節差不多,幼兒的操作很快地完成了而且興趣濃厚。

通過上課、反思,我意識到本次活動有不足之處。在整個活動中,一個環節向下一個環節過渡時,都是由老師提出問題,幼兒操作,老師過多的去牽著幼兒走,應該讓他們獨立完成,這樣才能看出幼兒對本次活動的掌握的差異,以對個別沒掌握的幼兒進行鞏固輔導。此外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耽誤了一些時間,使得整個活動的時間有所延長。在本次活動中,我的語言組織還不夠精煉、生動有趣,導致一小部分幼兒注意力分散,與此同時更要對幼兒的常規教育做進一步的強化,這些都是以後教學中不能忽略地方。

小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三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可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起了,對於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能夠分辨清楚圓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難一區分,後來我一一給他們講解,他們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許由於小班幼兒入園才幾個月,一些行為習慣的訓練還沒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轉移等特點,所以對於進行遊戲活動的材料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以至於有小朋友拿著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後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慮不周,而至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進。

對於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後後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鍛鍊才會更好的成長。

小班數學教學反思精選四

《分餅乾》是小班數學活動,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比、觀察、操作,讓幼兒學習按圖形的顏色和形狀特徵進行分類。小班的小朋友已有了粗淺的幾何概念,大多數的小朋友雖然能正確地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但是如有很多的圖形放在一起,小朋友還是有些混淆。他們不是從這些形狀的特徵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分餅乾》讓孩子在遊戲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並通過觀察、比較、想、動手等,感知不同圖形的不同特徵。

本次活動通過:感受、觀察、操作三個環節進行。老師準備很多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塑料餅乾供幼兒觀察,幼兒對同一種物品進行觀察比較,更能找出物品的特徵,如:物品的形狀、顏色等。老師創設商店情境,引發幼兒玩遊戲的興趣。幼兒都喜歡動手把餅乾按形狀或顏色歸類放好。

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很濃厚的興趣,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喜歡動手,主動把餅乾分好,大多數的小朋友能準確地把各種圖形的餅乾根據不同的特徵分好,只有個別的孩子有些圖形放錯。

本活動的不足之處是幼兒在收拾材料的時候有些亂,有些小朋友沒有收完材料就離開,有些小朋友爭搶材料,以後老師還要多培養孩子收東西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