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班級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81W

上個學期區畢業年級教學質量抽測,我班以平均88分的優異成績名列三鄉鎮前茅,在全區也有較好的名次。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教研中心領導多次親臨農村學校進行專業的督導與引領,離不開我校領導與同事們的鼓勵與期望,當然,也離不開自己這一年來對課堂教學的不斷努力與辛勤付出,讓我收穫了孩子們智慧的成長和課堂教學的成功,實現了數學課堂教與學的雙贏。老師們都知道,面對課堂教學,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又不得不選擇適合他們的不同教學方法。透析畢業測試題,不難發現我班學生有兩個顯著的優點,那就是在基礎知識和計算方面掌握較好,這為本次抽測贏得了良好成績的更多可能。俗話說成功是給有準備的人,其實,這也是面對我班學生實際,在上一學年的教學中著重抓的兩個方面。今天,主要就這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上做一下的個人反思和分析,以期得到大家的共鳴。

國小數學班級教學反思

一、抓好常規教學,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效建構新知。

在數學新知識的教學中,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於整體知識的體系中,讓雙基知識在第一時間內有效根植於學生心中。

1.計算教學要讓學生在直觀操作中理解算理,在探究中掌握演算法。

(1)重視口算是提高計算能力的基礎。

口算題到了中高年級,要熟記常用資料,這樣大大提高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如:254=100 258=200 1254=500 1258=1000等等,這些算式在乘法的結合律中經常用到。

如:8251.2540

=(81.25)(2540)

=101000

=10000

這樣,學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提高了計算的正確性。

(2)理解算理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對簡便計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運算定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我讓學生通過生活原型的體驗,經歷探究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經歷演算法優化的過程,喚起他們進行簡算的意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減法的運算性質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教師可以根據生活經驗讓學生明白算理。如:小紅買一支10.6元鋼筆和一本5.4元的筆記本,她付了20元,還剩多少元?學生會有兩種演算法。

(1)20-10.6-5.4 (2)20-(10.6+5.4)

通過計算,結果相等,得出20-10.6-5.4=20-(10.6+5.4)

這樣,學生理解了算理,教師再進行正用、反用的鞏固練習。

2.概念教學要讓學生在有效的探究活動中建立概念。

如:百分數是日常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數,它源於分數,又有別於一般分數。教學時,教師要通過例項從中抽象出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這個概念並不困難。但是,學生掌握了概念並不意味著對百分數的意義已經達到理解的程度。要使學生對百分數這一概念有比較全面深刻的理解,必須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概念形成的過程。教學時教師可做實驗:比兩杯糖水哪杯更甜?通過計算算出每一杯糖水中糖是糖水重量的幾分之幾,為了便於比較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引出百分數,再引導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和另一個數之間的一種比較關係,這種關係必須用分母是100的分數來表示,百分數只能表示這種比較關係,不能表示一個數量,故百分數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一節課下來,學生對於百分數的意義深刻理解。

又如體積的概念是比較難理解的`。教學時,我通過做實驗:把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盛滿有顏色的水,取兩塊大小不同的石頭分別放入兩個玻璃杯中,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現象?根據上面的實驗,學生髮現水溢位杯外。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麼(因為石頭放入水中,佔有一定的空間,把水擠出來)?引導學生得出:任何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這樣教學,我想學生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文字概念,而是深刻領略它的真正內涵。

3.圖形的測量教學讓學生參與公式的推導過程 。

圓柱的體積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學生記住這個公式並不難,但是要理解為什麼計算圓柱的體積要這樣計算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我們必須讓學生參與公式的推導過程。當然割、拼、轉化的策略可以清晰地幫助學生建立公式。當然在此基礎上探索圓錐的體積公式,操作環節絕不能少,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做數學中理解知識。

二、 精心作業教學,在對習題的辨析比較中,深入理解數學知識。

1.辨析比較,弄清易錯、易混概念。

對於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義進行分析、比較,再者對一些易混、易錯的知識設計針對性練習,讓學生從比較中區分掌握知識。像因數與倍數中的一些易混概念,數的改寫與省略、周長和麵積、體積和容積、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的意義等。

2.學生易錯、易混題進行對比練習。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國小數學班級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國小數學班級教學反思對於普遍性錯誤或易混淆的問題,要利用課堂最佳時間,通過典型錯例的對比分析,使個別同學的教訓轉化為全班學生的共識,明晰學生的思維。

例如,學生在學完按比例分配問題時,多數學生對一步計算的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寫成比的問題時與按比例分配問題易混,出現錯誤較多,針對這種情況,我把這兩種型別的題目進行對比。

(1) 甲數是120,甲數和乙數的比是3:5,乙數是多少?

(2) 甲數和乙數的和是120,甲數和乙數的比是3:5,乙數是多少?

讓學生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分析解答,學生對按比例分配問題的條件有了清楚的認識,即總數及各部分間的比,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理解。

對於一個數量比另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或(幾倍)多或(少)多少的兩種型別的題目,應用對比的方法,效果也很好。

對於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我鼓勵學生記錄好人手一冊錯題集錦,靈活運用錯題集,經常翻閱分析,力爭錯誤不再重犯。努力使學生做到吃一塹,長一智,其目的要讓學生學會自覺的查漏補缺,養成自我評價和反思的良好習慣。

3.一題多解多解的題目,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鼓勵優選提升。

如一題(8)小題數學強調演算法多樣化,選優。

這種方法,我認為對多數學生較適用,但對於少數學困生來說,計算方法簡單的題目,它的思維跨度大,學困生不易接受。所以,對學困生,我一般不作要求,自己理解,喜歡哪種就用哪種。

4.解讀錯題,重現記憶。

在複習的最後階段,對教材、練習冊出現錯誤較多的題目進行解讀,讓學生重現記憶。凡事學生做過的試卷,錯題我都要求學生在試卷中改正,並寫出計算的方法包括(填空、判斷、選擇中的相關題目),一套試題完成後,讓學生整理好。離近考試,組織學生再來翻閱自己的試卷(只看錯題),有利於深化知識,防錯糾錯。如;三大題的1、2小題,都是學生所做試卷中的題目,所以出錯率較低

5.實踐運用,培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經常鼓勵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學完比的知識我讓學生去研究生活中有趣的比,學完比例解決問題,我佈置去計算學校旗杆的高度等。事實證明,這樣的實踐作業,很受學生歡迎,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解決的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重視思維訓練,在對數學思想方法有效運用中,培養思維能力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進行教學 。

2.通過實物、教具、學具或者實際事例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 。

國小階段是兒童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轉變階段,仍應重視運用實物、教具、學具進行教學,增加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五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立體圖形,如果空間觀念不強,在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時就會混淆。教師要重視實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實物,研究特徵,抽象圖形分為以下三步:一是讓學生蒐集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長方體實物,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徵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二是用切土豆的方式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如取一個較大的土豆,切一刀切出一個平面,切兩刀出來兩個面、一條稜,切三刀出來三個面、三條稜和一個頂點切六刀就成為六個面、十二條稜、八個頂點的長方體(注意面與面要成直角)。三是出示長方體的框架模型,讓學生指出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並畫出長方體的直觀圖,引導學生對照長方體框架模型指出相對應的面、稜和頂點。這樣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 長方體的特徵,形成長方體的概念。

在教學中,有些題目可以利用學具讓學生進行操作,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用綵帶捆紮長方體禮品盒,至少需要多長的綵帶?這個問題,如果讓學生憑空想象,學生會感到很困難,教師可以教學生用繩子捆一捆,學生很容易發現,實際就是求兩個長、兩個寬和四個高的長度加上接頭處的長度。

總之,基礎知識目標的落實是教學中重要的目標之一,這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我們有效教學的出發點,我在努力地讓學生學得紮實再紮實些,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好堅實的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