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彙編」

才智咖 人氣:3.05W

《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介紹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並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彙編」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1】

《各具特色的民居》選自新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略讀課。本組訓練重點是:瞭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開展調查活動,瞭解自己身邊的民風民俗。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準高年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瞭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我才用了以下思路進行:

首先,初讀課文,讀對讀通,瞭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說說客家民居、傣家竹樓各有什麼特點,課文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這些特點的。自主讀書,理清說明順序。我將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和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這段話為重點分析通過反覆讀體會出“點綴”本意是修飾裝點,在這裡是說明地區偏僻的小區,由此學生領悟出這段還用了對比方法,把崇山峻嶺與為屋和土樓加以對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著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字對話,梳理民居特色,為了能省時高效,我才用了分組進行的方式:全班分成兩組分別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在分組讀、議,在相互交流、補充彙報。在此基礎上,我將多媒體用上展示出文中相關內容介紹,使同學從視覺角度對兩種形態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因為有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同學們很快對兩種民居特點共同之處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都是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處事、待人、立身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許多房屋大門的正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同樣,作者在介紹傣家竹樓的時候,怎樣造樓的例子。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錶達方法的領悟。

最後,今昔對比,學用結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觀察家鄉建築的特點。同學們結合課前收集的東北民居特點加以交流。如:房屋尖頂,坡度陡,而且牆後,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冬天很暖和!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為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築格局的風格最後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甚至還發展成帶有等級性質的封建規則,人們觀念中以北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臨天下的帶名詞。東北民居的窗戶通常是扁寬型的,木頭做的,比較小。窗櫺是用小木條做成井字格然後糊上窗戶紙。有的同學甚至把東北的三大怪都收集了: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個菸袋;養活孩子吊起來。這樣的民風民俗,為今後的作文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節課,由於有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使得教學環節步驟有了一個明確、清晰的展現過程。即省時又高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2】

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後,回顧課堂教學,我發現不少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定與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課程標準進行了大致研讀,見課程標準中沒朗讀指導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成。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就把不少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如此一來,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如果讓我對教案內容進行再修改,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

二、知識遷移不夠。

教學讓我們既要教學、研讀文字,但又還要切實生活實際,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外的知識。所謂,“得法與課內,得益於課外,”就是這個道理!我在讓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之後對學生進行了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但我認為還不夠,因為,我們美麗的黔東南本身就是一個民族風情濃的地方,為何不就地方資源引領學生體會我們苗族的風雨樓、侗族的鼓樓呢?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效,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學後不斷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3】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瞭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裡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接著,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後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裡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閒臥室,附屬房裡餵養畜生,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

教完這課,感覺有些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總是在課中才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遊得太遠,然後才採取措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