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程教學反思模板四篇

才智咖 人氣:2.77W

篇一:需要幾個輪子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課程教學反思模板四篇

這節課學生掌得不錯,記憶方法也能掌握。口訣大部分同學能在課堂上背出來。應用方面還有欠缺。

通過本次教學,讓我從中收穫了不少。對此談談自己的想法。課開始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設問,啟用學生思維與探索的慾望。

通過“畫一畫”的活動,讓學生建立三輪車與輪子的圖形表象,通過“數一數”、“說一說”進一步感受“三輪車有幾輛”與“輪子有幾個”之間的對應關係,發展學生的數感。

用表格表示數值的對應關係,具有直觀性,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數值對應的變化規律,有助於培養數感。強調利用知識內在聯絡加強記憶的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練習的形式豐富多彩,把枯燥的計算練習變得生動有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數學故事”不僅增添了數學學習內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學科本位,加強了數學與語文學科的聯絡與綜合;把做人的道理寓於數學故事的情節之中,是實現新課程多元目標的一項舉措。

篇二:《需要幾個輪子》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教師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注意穿插遊戲,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得到提高。

在全班同學交流“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時,有的學生能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絡來加強記憶,如,“三五十五”記得牢,它加個3是“三六十八”,減個3是“三四十二”;十個三是三十,減個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可是班上的中等生劉妍君同學卻持反對意見:“老師,不要這麼麻煩,把它背下來就可以了。乘法口訣太簡單了,暑假的時候我就會背了。”於是,他滔滔不絕地背了起來。同學們像著了迷似地靜靜地聽著,還不知不覺地鼓起掌來。而我卻在思考:他能背得這麼熟、記得這麼牢,但會用嗎?於是我接著說:“你能背得這麼熟,老師為你高興!老師想與你做一個‘對口令’的遊戲,比如我說三七,你能很快地說出二十一嗎?”我說“三六”,他想了一會兒才說“十八”;我說“三九”,他又想了一會兒才說“二十七”??看著這樣的情景,有的學生插嘴了:“老師,他背得熟,但回答太慢了。”“為什麼回答太慢呢?什麼原因?”這個問題不僅引起學生的思索,也引起我的思考。後來劉妍君同學自己說出了答案,他每次都是從“一三得三”開始背的。這難道不就是“死記硬背、機械記憶”嗎?

為什麼學生會死記硬背、機械記憶呢?課後,我與劉妍君同學又進行了一次交流,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知識本身的原因。由於乘法口訣朗朗上口,便於孩子們朗讀,因此,很容易造成孩子們死記硬背、機械記憶。二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有的家長因為孩子考試成績較差,就片面地增加課外練習,如讓孩子抄加法表、減法表、乘法口訣表等等。三是教師教學的原因。有的老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受考試指揮棒的制約,為了讓學生記熟記牢,對孩子的指導有重視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的傾向。四是評價導向的原因。當學生記得牢、

背得熟的時候,有的老師經常提倡孩子們給予表揚。這樣的評價雖然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樹立學習信心,但也無意識地強化了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法。

面對學生的死記硬背、機械記憶,應該怎麼辦呢?首先,應該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學習,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其次,應該讓學生靈活地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防止簡單、機械、單純知識與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發展與創新。最後,在評價中應該倡導與鼓勵學生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絡進行記憶,讓學生在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培養記憶能力。

篇三:教學反思報告

用“賞識”的目光對待每一個學生

科學研究表明,天才只有萬分之一,而智力低下的人也只有千分之三。所以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太大的差異的。我認為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因素上95%是相同的,只有5%是不同的,那就是非智力因素中的觀念意識,換句話說就是思想不同。由於有著點點的差異所以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的個體差異,在一個由幾十名學生組成的班級裡就難免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學困生”。幫助“學困生”脫“困”,成了教師的重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幫助“學困生”脫“困”談談我的體會。

一、尊重、賞識、愛護每一個學生。魏書生老師的“賞識教育”我相信大家都看過;還有周弘老師的“賞識教育”,他能把自己的聾啞女兒通過賞識與鼓勵打造成一名名校的大學生,並且開辦了賞識教育學校並取得了社會認可的良好效益;還有中國著名的素質教育專家董進宇先生,中國素質教育研究所主任,他的“感恩與愛”也在我們教育界有很大的影響。追述這些專家的思想和理念無不是“賞識、鼓勵、愛”。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每一個學生,關心“學困生”,改變教學心態。當我們遇到所謂的“學困生”時,要多從我們教師自身找找原因:是我們的關心不夠,還是我們的鼓勵不夠,還是我們缺乏耐心,或者是我們的態度問題等等。

積極進取是每個學生的特點,渴望成功是每一個學生的希望。“學困生”同樣具有較強烈的進取心和取得成功的渴望。由於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學校和教師只是單一或片面地就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這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考試成績不好,不受老師和家長的喜歡,並且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有的是由於教師不瞭解學生實際,感情上疏遠“學困生”,打擊了學生的進取心和積極性;有的是學生學習方法不正確而得不到個別的引導,導致學習基礎差,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了厭學情緒。

老師缺乏對學生的瞭解或耐心,再加上家庭的其他原因,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造成了心理上的壓抑,阻礙了思維的發展。

作為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困生”不是本來就差,孔子云:“人之處,性本善”。“學困生”是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對轉化他們應抱有信心,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教師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去愛他們。“學困生”缺少而又需要的是教師的關愛和溫暖,對學生是否有愛心是關係到能否轉化“學困生”的關鍵,教師要用真誠和熱情去填補他們情感的空缺,用愛心去溫暖他們的心靈,用激情和關愛去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

課堂上,教師注視“學困生”的目光,多一點溫柔、親切,少一些冷漠和無奈。平時對他們多一點關心,少一點批評。例如,發現學生遲到,提醒他“記住上課的時間”。天氣預報有暴雨,告訴他“今天有暴雨,別忘了帶雨傘”,哪怕是教師對“學困生”的一次談話、一句鼓勵、一次愛撫等等。對“學困生”來說,教師的愛就意味著老師的重視、關懷、鼓勵和期待。所以在對“學困生”進行教育引導時,必須以愛為基礎,教師的愛心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激發起學生愛教師的情感,學生就會因愛老師而樂意聽教師的教導和喜歡上老師的課。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消除“學困生”的不良心理,就要有積極向上的教學心態,要認識到“學困生”是動態的,可變的,要因人施教。學生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有智力上的、知識上的'、非智力上的等等。我們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在“學困生”反饋資訊的積極性不高時,教師應多從自身找原因,充分尊重、信任學生。教學實踐表明,師愛是學生願學、樂學的催化劑,對轉化“學困生”起著重要作用。“賞識教育”就是賞識+鼓勵+愛。

二、善於發現學生閃光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從“學困生”的聽課表情、回答問題等情況中捕捉資訊。“學困生”總是有優點的,也有很強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他們會尋找機會表現自己的長處,也希望得到肯定。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只是一丁點,就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它、珍惜它,並及時給予肯定。不要吝嗇你的表揚,沒有賞識和表揚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表揚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表揚是萬萬不能的。賞識和表揚可以給學生以動力,這是非智力因素,學生容易獲得。一個人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就會激起無數次追求成功的動力。對於“學困生”來說也是如此。大部分“學困生”在學習上思維有嚴重的惰性,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必須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漸克服思維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來彌補智力因素的不足。

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讓“學困生”表現自己的才能,減少“學困生”學習中的挫折感,使他們儘可能多地獲得老師的肯定、表揚和同學們的讚賞。

三、正視“學困”問題,轉變觀念,變被動為主動。“人無完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更何況是學生呢?俗話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人呢?在課堂教學中,孩子學習上的成績本來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於另一部分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對於任何一種情況都是因人而異。

恰恰相反,我們不要把這些問題看出是一種壓力,要把問題看成是寶貴的資源,把困難當做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應該相信,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我們進步的過程,解決這些困

難的過程就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過程。我們只要這樣去看待問題那麼,我們就會覺得處處充滿挑戰,處處充滿希望。我們就會正確面對每一個“學困”的學生,從而轉變觀念,變被動為主動。

總之,我們堅信“態度決定一切,專業成就質量,細節決定成敗,落實成就未來”。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投身到教育教學中去,正確面對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的發展、變化過程看做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寶貴資源和巨大的財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專業的知識,細微的的觀察,積極的態度去成就一批優秀的學生。

篇四:《家》教學反思

《家》是國小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詩歌。課題《家》給人溫馨、美好的感覺。全詩以詩歌的形式描寫了蒙、維、藏、傣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表達了各族同胞幸福快樂的生活,揭示了祖國是個大家庭,各族兒童是一家的主題。

課文還配了四幅插圖,畫面形象鮮明,人物表情生動,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對於學生理解詩句意思,瞭解民族生活習俗,體會文章情感十分有益。因此在課改提升月中,我選此課作為展示。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活動引導者,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低年級孩子思維直觀,想象豐富,好動愛玩。所以,我將本課教學內容創設成了“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去幾位少數民族的小朋友家去做客吧!”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程改革中,要求孩子們的學習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學會知識而是要學會學習的方法,這就需要老師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真正會學,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因此在課前我要求學生自己讀書的同時,明確相關的學習要求,知道現在的讀書任務是什麼,能夠做好預習,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效果顯著。所以我認為在小組學習之前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順利的進行學習活動。其次是讓學生學會自學的方法,這是一個學法的指導。但是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學法指導需要相對長期的過程,老師們千萬不要氣餒。

學文重在情感體驗,然而每個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後的情感體驗不會相同,所以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會提供廣闊空間給他們,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麼理解的就怎麼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和味道來??。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我還會設計教師範讀。教師範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老師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初步感受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老師的“情”感染學生,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因此,我讓學生結合課件圖片,自己深情並茂地把課文朗誦了一遍,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利用二年級孩子願意展示,樂於表現的特點,我因勢利導:“願意和王老師比一比嗎?相信你能超過我!請你字正腔圓的讀出自己的味道來”這樣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後,他們迫不及待地去讀課文,主動的去讀課文,相信理解課文內容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在我的語文課堂上,經常會看到一個個自信的孩子認真、專注的讀課文的情景,我作為一名傾聽者享受其中。

許多老師常說,當低年級老師容易,教材內容淺顯,根本無須備課,只要在課前花上幾分鐘看看教參就能搞定。我想,如果持這種思想上課,教出來的可謂是真正的“低年級學生”。教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須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從大語文的角度,認真地研讀教材,做到“深入”繼而“淺出”,引領學生在文

本的世界徜徉,在語文所創設的人文世界走一個來回,何愁你的學生不會給你意外的回報!

課堂常常會不完美,可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學會了很多。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為此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