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21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

童話以其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故事情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也正是因為同學對童話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如何讓學生在感受到童話帶來快樂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話以及其中蘊涵的道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堪稱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樂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為主軸展開故事情節。在教學本課時我從美麗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園入手,讓學生從中感受花園的美麗,為之後花園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做好伏筆。在引導學生找出主線“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後進入課文的主導部分,引導學生找出“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學生通過對比,反覆的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使學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寒冷與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加入花園後的春景。然後以“原來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麗的花園,為什麼巨人的加入會使花園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為。通過想象巨人發火時的神態動作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再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最後揭示巨人終於明白的道理,讓同學隨著孩子們的歡笑聲一起進入這美麗的花園。

在揭示課文的道理之後再回過頭來引導學生髮現童話語言上的特點,讓同學體會到童話可以帶領我們去到現實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童話中也可以通過奇妙的語言展現在大家面前,從中進一步感受童話帶來的無窮魅力。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並不能得心應手。對於讀的部分讀得不是很透徹,尤其是描寫有孩子與沒孩子時花園的情景變化的內容,由於在時間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讀得不夠透,不夠深刻。另外內容的銜接也不夠緊湊,在請同學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與接下來揭示寓意這一環節連線不夠緊。此外,教育機智發揮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處理得不太妥當,這些都是急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促使課堂教學進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虛心地向師傅或有經驗的老師指點迷經,借鑑好的教學經驗,再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實踐,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2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天都峰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峰,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峰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匯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裡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匯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說說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說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峰的險峻。通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峰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資訊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說,語文課就是學習閱讀、享受閱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詢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為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戶。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3

新的學期剛開始,我又迎接了新的挑戰。本來就已經覺得二年級的孩子讓我頭疼,沒想到接到新一年級學生的時候,我才發現,原先一年級的這場“暴風雨”來的更加猛烈。

記得在招生的時候,我就已經見識到了他們的厲害了,在老師問他們一些問題的時候,有的抱著媽媽的腿不放開,有的哼哼唧唧害羞的不敢說話,有的卻大喊大叫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有的拿著薯片大把大把的往嘴裡塞,我當時就想,哦!我必須完了,這樣的孩子們我要怎樣“降得住”。為了讓他們得到更好的學習,從不懂事的小孩子轉變為一名合格的國小生,那麼好的教學方法就尤其重要,所以根據近期的學習我總結出了一些一年級語文教學的好方法。

一、加強拼音教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重點是拼音教學,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拼音的學習上,雖然孩子們都在學前教育中學習過,但還仍然有好多學生依然不能完整掌握,所以要加強拼音的教學。拼音教學要讓學生髮準音,認清形,能正確書寫。讓學生以各種方式練習發音,體會發音要領。

二、加強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在學生學會拼音的基礎上,教會他們自己藉助拼音識字。能夠進行形式多樣的識字比賽。引導學生去認識身邊的一些學過的字,如:廣告、標語等。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寫字,讓學生經常聽寫,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潛力。

三、加強學生的朗讀練習。朗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識字潛力,要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讀通課文。我們在教師領讀之後,要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要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通課文、熟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潛力。

四、加強學生用字組詞、說話、寫話的潛力。對於剛入校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詞彙較少,語言表達潛力較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學生的組詞、說話、寫話練習。在學生學會生字的基礎上,讓他們用生字練習組詞,鼓勵學生用一個字組多個詞,同時,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詞語練習說一句話,並寫下來。這樣做能夠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潛力奠定基礎。

總之,教學有法,但不定法。作為一名新教師,要不斷地去探索新教法,精益求精,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4

如何營造一個師生互動的課堂,使教師和學生成為學習的夥伴,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教師研究的一個問題。今天,在這個教學片斷裡,我發現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暢開心扉說歉意,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化,又體現了您對孩子的愛心和承認錯誤的勇氣。在您的真誠愧疚後,學生也情不自禁地暢談自己的不足,並且還談了自己的改進想法,這是觸動他們靈魂的一堂課。謝謝!

〖充分利用插圖〗

隨便拿起一本新課程的語文課本翻翻,你會發現,課本越來越精美了。不是嗎,幾乎每一課都有一兩幅細緻傳神的插圖。這無疑更符合時代特徵,也是教學新理念的一種體現。那麼,教師應如何利用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呢?

《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延續的是第7單元“保護環境”的教學主題,文章中我們跟隨著小潔的目光,能欣賞到寫藍天白雲,碧水青山,跳躍的“青蛙”、展翅的“雄鷹”、賽跑的“龜兔“等句子,這些句子把公園的景色描寫得栩栩如生,美不勝收。景色美與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寫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課文的各個段落中,穿插於小潔和小男孩的行為中,要學生把它們找出來並不容易。

如果能把這些句子找出來好好體會,則能和後面小孩扔香蕉皮後的景色有一個明顯的對比,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時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契領,引導學生仔細看圖,首先用自己的話說說在圖上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再請學生自讀課文的1~3自然段,到課文中找到描寫圖上美景的句子。

學生看了圖後,有的找到了“一隻遊船在湖面上行駛……長長的波紋。”有的找到了“湖水像一面鏡子,……變幻的山巒。”還有的找到了“看,那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賽跑呢!”在插圖的幫助下,1~3自然段中寫景的句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

圖文結合,圍繞著圖,學生再來品析這些句子,內容相對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我聯絡圖再讓學生到圖中找找哪一塊石頭像青蛙,哪一塊石頭像雄鷹,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多指導,學生自己體會到了比喻句的作用。

由於結合圖賞析了這些寫景的句子,第二課時中再讓學生體會香蕉皮扔下去後環境變得不美,學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再如《秋天的圖畫》一課,語句優美,我們也可以結合插圖來展開教學,通過看圖更容易體會文中比喻的精妙。

總之,課文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合理地利用這些美麗的圖畫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美麗。二年級語文課堂《要好好學字》教學反思

要好好學字教學反思:《要好好學字》講述了毛主席教育兩位小八路要好學習寫字這樣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蘊含的意義卻是深遠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年輕一代的關心。

本課的難點就是理解:“參加革命了,要好好學字啊!”在理解這句話時,我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有的說:參加革命為什麼要好好學字啊?有的說:他們打仗哪有時間寫字啊!這時我不急著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問:你覺得這2個小八路會寫字嗎?聯絡課文第一段想一想。從而理解第一層含義,參加革命給窮苦的孩子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接著我讓學生說一說認識字的好處有哪些?聯絡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識字又有哪些用處呢?從而理解認識字,學好文化可以更好地參加革命。這樣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毛主席對小八路的關心。最後聯絡現在,毛主席不僅對兩個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對全國的少年兒童也提出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進一步進行思想教育。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5

《一面》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區域性,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啟用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上課前,我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麼?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並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並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瞭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並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裡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閱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6

《燕子》這篇文章不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寫“神”了。這神來之筆是怎麼來的?那是因為鄭老先生書讀得多。我在上寫作課時我問學生到底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當然答案多是增長知識,讀書能讓自己長大,讀書讓自己高興……學生們也都會背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在學習《燕子》過程中,我說鄭老先生只所以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寫神了,那些詞來自於平時的閱讀積累,來自於不斷地觀察,來自於多層面的感受,少了這些,怎麼可能有這篇美文?

學生在學習勞累之餘,唸叨上“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兩句,身心馬上會輕鬆起來,精神也會好上許多。也許這也是這篇散文魅力表現吧。

大多數的學生是見過燕子的,他們沒有陌生感,但他們沒有作家那種寫作的衝動,所以燕子不會如此走到他們的紙上,而對於好多學生來說,許多可愛的動物,同樣不能變成文字。這是一種熟視無睹。因此研究這一課,其實我們可以告訴學生不要熟視無睹,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作家的寫作水平,但我們能大膽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動物入文,多多觀察,不放過一些細節,多多用自己的雙手記錄,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屬於學生自己的文章也會自然出現。

燕子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我們要解決的就是讓學生讀通課文,瞭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詞。平時,我的教學模式是比較單板的,雖然學生都是比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覺課堂死氣沉沉的。這節課,我就嘗試了一種新的學習形式,用比賽的方式去學習。學生一聽到要用比賽的方式學習,個個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學生這幅興奮的模樣兒,我自己也熱情高漲起來。緊張激烈的比賽,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在比賽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年級學生的競爭意識逐漸增強,擁有了競爭意識,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但是,我們應該培養學生良性的競爭意識。就拿這節課來說吧,雖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充分的體現,但是場面稍微有點失控。在課前,我預設的結果是平分秋色,因為這樣不傷和氣。但一到課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開始,四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進入第三、四回合後,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給落後的組多一點機會,但是他們自己沒有積極爭取(平時舉手發言的人少),我是想幫也幫不上忙,結局就很明顯了。結果一出來,學生之間就開始爭論。我聽完他們各自的理由後,就告訴他們有競爭是好事,因為有了競爭才會有進步,但是這個競爭是良性的競爭,是能夠讓你們每個人都進步的競爭。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爭取,光坐著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別人獲勝了,應該為他們感到高興,同時自己也要下決心向他們學習,而不應該在那裡說三道四。聽了我的這番話,那些學生都低下了頭,我相信他們知道今後該怎麼做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慢慢地培養他們的良性競爭意識,使他們在競爭中共同成長。

燕子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性不高。只有幾個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顯得死寂,沒有生氣。有可能是開學初,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的氛圍中。但是,迴響上一個學期,學生的發言還是有些被動。有時,公開課上,發言的積極性也都是經過反覆的鼓勵,甚至是物質性的獎勵所起的作用。就如體會小燕子飛行這一段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只要是發言學生的回答的確令人滿意,學生能抓住“斜著身子”、“掠過”、“一轉眼“橫掠”……等體會到燕子飛行的輕快。有的也能從中體會到燕子喜歡春天,高興了,還會變著花樣飛行。這些固然令人滿意。然而大多數學生當的陪客卻讓人揪心。這也應該是我課堂教學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討論,從而提高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閱讀的理解能力?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7

通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影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說通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著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8

《青蛙看海》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訴我們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從指導預習到第一課時的教學,孩子們對故事已經熟讀成誦了。第二課時讀完課題,一個孩子敘述了故事大意後,我問孩子們“青蛙看到大海難嗎?”“不難。”“難。”“不難。”““難。”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這有什麼難的?”這句話。丟擲的問題太唐突了吧,讓我們來聽聽蒼鷹和青蛙的對話吧。一個說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個說山太高,沒有翅膀和長腿上不去。在這難與不難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維之花悄悄綻放了。一個認為不難,輕而易舉,充滿鼓惑,一個卻高山仰止,望塵莫及。加上圖畫和語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讀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這樣讓夢想破滅了嗎?就這樣想見卻不得見嗎?就這樣陷入失望的境地,垂頭喪氣,無可奈何了嗎?

小松鼠來了,她的鼓勵成了一盞不滅的燈,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無奈浸透的心靈。她的陪伴給了青蛙無窮的力量,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終於到達了山頂,看到了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我終於夢想成真了。”好一個夢想成真,這一切容易嗎?不容易啊!反反覆覆地讀“就這樣,青蛙跟著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看似艱難,筋疲力盡了,可一個“不知不覺”分明流淌著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憊,只有大海,只有夢,只有那片蔚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麗而寬廣,神祕而充滿誘惑。怎樣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蒼鷹是誰呢?是老師和媽媽。小松鼠是誰呢?是朋友,是老師,是夥伴,是伴侶。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勵,我們就離那片還越來越近了。

美妙的課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禮,精神的共振,如此美麗,如此難忘。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9

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著我做。反覆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說,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裡。“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說,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後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蘊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

(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後,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餘,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於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後,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說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說: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裡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後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後,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後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後還安排學生蒐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閱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閱讀範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1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美文,優美的文字對學生具有感染力。對於課文的教學,我本節課重點就是讓學生體會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小河清澈和原野熱鬧。因此,在學生預習基礎上,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抓住重點,提煉出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秋天的北大荒哪些地方的美景,學生提煉出天空、小河、原野。

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課文中的畫面,把文字轉化為畫面。兒童喜愛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性的契機。首先,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學生走進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絢麗、豐富,而流雲不斷地流動、變化更讓人感到它的奇幻與神祕。接著,我又通過課件出示了四幅流雲的圖片,看著“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學生一個個都張大了嘴巴,甚至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藉助重點詞句來體會文字的內涵。我在本節課上採用了重點詞突破法,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凸顯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中的重點詞“熱鬧非凡”,讓學生細細讀課文,體會作者是如何具體寫出原野的“熱鬧非凡”。再來品讀大豆、高粱、榛樹這三種景物的特點,從“演唱”“笑聲”“燃燒”等詞感受的原野的“熱鬧非凡”。

“先總後分”構段方式學法遷移。在上一課《練習與測試》的課外閱讀部分中,有一題和這個寫法是相同的,所以我順勢在課堂上進行“先總後分”的學法遷移,學生們不僅記住了這個寫法的特點,而且也學會了遷移運用。

不足:時間沒有調控好,課堂的進度、課堂的伸縮性沒有拿捏準,以至於留給學生讀與寫的時間過少,這樣就會導致學生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深入到課文中,另外詞語運用練習不足,如“下課了,校園裡熱鬧非凡!”為開頭,練習寫話,這節課沒有呈現出來。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2

一、精妙的匯入:

向老師講的生字是五年制國小語文課本第四冊第19課葡萄溝。葡萄溝在遙遠的新疆吐魯番,同學們都沒有去過,上課伊始,她播放了新疆風格的音樂和葡萄溝的風光片,一個小小的片段把學生帶到了遙遠而迷人的新疆,美麗的風景讓人陶醉,一串串葡萄讓人垂涎欲滴,這樣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識的動力,使學生樂於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自主的學習

在這節識字課中,向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自學,有句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會終生受益。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自學生字,讓他們在寬鬆自在的小天地暢所欲言,發表見解,互相切磋,自學後學生彙報,讓學生當“小老師”可以邀請小朋友一起讀,並給予評價,甚至可以讓同學們圍繞這個生字的學習向這位“老師”提問。這樣在口語交際時培養了學生說話的準確性,流利性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開放的學法

這節識字課中向老師還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漢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識記生字可以讓學生自己創造識記方法,編字謎,編口訣。孩子們自己編的字謎也許粗糙了一點兒,幼稚了點兒,甚至在大人看來並不那麼合乎情理,但是孩子們在編造字謎的過程中也對字反覆地推敲研究了一番。當孩子們的思維進入了一種積極的狀態中又何愁記不住這些生字呢?

四、快樂的鞏固

在鞏固練習時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棵知識的大樹,樹上結滿了碩果,每個果子的後面都有一道開放式的問題,答對了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五、愉快的寫字

在教學的尾聲向老師安排了寫字練習,每個字只寫三個,這樣既避免了學生機械的書寫,也節約了時間。在寫字的過程中,她播放了古箏《春江花月夜》,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怡然自信、平心靜氣、愉快用心的書寫,達到了良好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寫字的過程中,強調了寫字的要求:身坐直、腳放平、筆拿穩、寫端正。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學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從而使之終生受益。

春華秋實,花已經開了,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用創新的思想去武裝自己,讓花兒結為果實,在秋天碩果累累。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3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有趣的學習方式,枯燥的教學方法往往使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平時,我通過自己的教學、聽其他的老師的課,以及參看別人優秀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找到了幾種學生樂於接受的識字方法。

一、在遊戲中識字

低年級孩子由於年齡小,喜歡有趣、生動的學習氛圍,所以在教學生字時,我會編一些兒歌讓學生更好的記住這些字,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記住了“喝”和“渴”,也很好的區分了兩個形聲字。

二、利用熟字加一加、減一減或換一換的方法識字

這類方法在教學中會經常用到,如“柏”是由“木”和“白”組成,“蘿”去掉“草字頭”再加上“竹字頭”就變成“籮”,在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說說怎麼記住這個字,學生自然而然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記住這個字。

三、歸類識字

教材編寫就是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偏旁所表示的意思來記住這類字,如“木字旁“的字和樹木有關,“禾字旁”的字和莊稼有關,“竹字頭”的字和竹子有關,“草字頭”的字和草本植物有關。這樣的識字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四、在生活中識字,讀中識字

語文教學不單單是在課堂上,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我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路牌、文明標語,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不僅自己認識這些字,還能帶動身邊的同學擴充識字量,學生也非常樂於參與這樣的活動,積極性也非常高。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4

《父親和鳥》教學反思 《父親和鳥》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通過“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瞭解到“父親”對鳥不同尋常的瞭解,更感受到父親對鳥超乎常人的熱愛。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閱讀本文,讓學生反覆閱讀,用心體味,使他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 學習生字,紮實有效

在本課的生字教學中,我採用了結合偏旁,歸類指導。如喃、嗯、味,這三個字都是口字旁,說明與嘴有關,解釋:喃喃就是一個人自說自話。嗯即嘴裡發出搭理別人的單音。味可以用鼻子聞,也可以用嘴巴品嚐。而教“蒙”時,我則結合霧裡看物體,就像眼睛蒙了一塊紗巾,所以“蒙”字裡面有兩橫,強調上面的一橫就是矇住眼睛的一塊紗巾。這樣結合字形,形象解說,學生就學得有興趣,記得牢固。

二、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自讀了課文後,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讓他們劃出課文中描寫“父親”知鳥的語句,我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交流之後,組織了多次層層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時我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聽讀、自讀、品讀、同桌互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使小鳥的可愛、小鳥的快樂、父親的情懷在孩子頭腦中活起來。通過朗讀,使學生悟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抓關鍵詞句,學習表達方法

本文通過描寫父親只看了看樹林,聞了聞林中的氣味,就準確地知道林中有許多小鳥。充分說明 “父親知鳥”、“父親愛鳥”。 那如何讓學生知道作者怎樣寫出來的?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父親是個知鳥、愛鳥、愛樹林的人?接著指導學生從“望了又望、聞了又聞” 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體會到父親的“知鳥”; 從“我知道父親這時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說”“深怕驚動小鳥”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

不足之處: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國小語文課後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通過朗讀,自讀自悟,感受夕陽西斜美和夕陽西沉雲朵美以及夕陽隱沒時的霞光美。

3、通過對課文地誦讀品味,感受夕陽的美麗,體會人們的喜悅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夕陽西下的整個過程的美(西斜——下沉——落山)

教學難點:

入境品讀,感悟夕陽美

教學過程:

一、 整體感知,發現“美”。

1、今天,讓我們高高興興地繼續跟著爺爺奶奶一起去看美麗的夕陽!(投影出示夕陽組圖,學生欣賞)

2、誰能說說自己的感受?我們一起讚美夕陽:(齊讀課題)夕陽真美!

二、 發散閱讀,感受“美”。

1、過渡: 課文是怎麼寫夕陽美的呢?請小朋友們開啟書本,讀讀課文第2、3、4節,畫出讓你感受到美的語句,多讀幾遍,看能不能把夕陽的美讀出來。

2、第二節中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了美?(出示)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朗讀。

⑴“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出示圖片,現在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相比,怎麼樣?(變的柔和了)指導朗讀。

⑵“天空一片深藍”出示圖片,感受並讀好“深藍”。

⑶“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餘暉,顯得十分壯麗”。出示圖片,理解“連綿起伏”。看著圖在本子上畫一畫。師小結:連綿,就是一座山連著一座山;起伏,就是有高有低。範讀“連綿起伏”。出示圖片,理解“壯麗”。師描述:看,太陽快落山了,它的餘暉染紅了天空、雲朵,它好像給群山披上了紅色的披風,這山既雄偉,又美麗。這就叫“壯麗”。齊讀

⑷師:天空一片深藍,西山連綿起伏,多美呀!誰能把這段話連起來讀讀?

⑸誰能給圖片配上文字來讚美夕陽?老師播放圖片,範背第二節。自由練習背誦,指名背。

⑹小結:西斜的太陽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給大山披上了一層美麗的餘暉,給樹木穿上了紅色的裙子,就連小朋友的臉也被映紅了!讓人忍不住想說——(齊讀課題)夕陽真美!

3、同學們真會讀書!想不想讓這些夕陽圖在頭腦中“動”起來,一邊讀一邊想就能使圖片“動”起來,要不咱們試試。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節讓你感受到了美的詞句?出示第三節。

⑴指名讀,你感受到美了嗎?

⑵“圓圓的臉漲紅了”,漲紅的臉像什麼,可愛不可愛?讀好:漲紅。引讀:“把身邊的雲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還能把雲染成什麼顏色?你能不能用一個詞把這麼多的顏色都說進去?(五顏六色)

⑶這麼多的顏色擠在一起多美麗、多壯觀呀!能給這副圖配上文字嗎?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⑷這麼多的顏色擠在一起,多熱鬧呀!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五彩繽紛的顏色中去吧!——齊背

⑸小結:當太陽慢慢下沉時,他那圓圓的臉漲紅了,就像個可愛的娃娃。它讓周圍的雲朵變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綠色、藍色、金色……顏色多得數也數不清,讓人忍不住想說:夕陽真美(齊讀課題)

4、我們讀讀、想想、背背,學習了第三節,太陽西沉時雲朵的美都在我們面前動了起來。(出示落山圖)誰能通過朗讀讓這幅圖也“動”起來。請同學們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第四節。檢查自學情況。

⑴指名讀,給這幅圖配上文字。評議:你感受到美了嗎?圖“動”起來了嗎?

⑵“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後”,這時,同學們想對夕陽說些什麼呢?(戀戀不捨之情)

⑶練習背誦,再為這幅圖配上文字。

⑷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片燦爛地霞光,把它們留在身邊。齊背第4節

5、小結:是呀,夕陽真美,讓我們亮開嗓子,用所有的熱情讚美它吧!(齊讀課題)夕陽真美!

6、這麼美的夕陽,讓我們永遠把它記在腦海裡吧!出示第2、3、4節,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指名背,齊背)。

三、縱向延伸,深化“美”

1、最後,(引讀)爺爺滿面紅光,望著奶奶說:“夕陽真美呀!”爺爺為什麼不望著孫子說“夕陽真美呀”,而是望著奶奶說呢?

2、討論,指名說,小結:是呀,爺爺奶奶雖然大了,但生活很幸福,就像是夕陽那麼美好。讓我們共同祝福他們!播放歌曲《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