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13W

《聲音的產生》一課是《奇妙的聲音王國》這一單元的起始課,科學來源於生活,學生學科學必須要學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本課採用探究教學的思想,著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動手動腦中學知識。教學活動分三部分展開,即知道聲音的主要功能,想辦法制造聲音,發現發聲物體的共同規律。

國小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

1、知道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資訊。

除了用眼睛看外,聲音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另一種重要方式,教材以一段錄影引發學生進入聲音世界,指出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資訊。

2、想辦法制造聲音。

教材安排了兩個造聲活動,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想辦法制造聲音。這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激學生對研究聲音的興趣。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3、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

這是本課的主體部分,務必讓學生充分實踐,充分感受。讓學生感受到聲音與振動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最後讓學生從中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共同規律。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自主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聲音的產生》一課,著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使學生認識事物的因果聯絡,認識振動現象與聲音產生的關係。本課的教學特點就是要把認識因果聯絡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

總的來說,這是一節自主探究的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產生聲音的情境,共同觀察物體振動的現象,感知振動現象與聲音產生的因果聯絡。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穫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於他們頭腦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