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31W

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篇《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反思一: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本單元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基礎上,進一步系統的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為進一步認識其他立體圖形和學習有關計算打好基礎。本課時內容主要探究長方體的特點,為後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的特徵,認識其長、寬、高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於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這節課我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導教學。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教學中的不足:

1、我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的特徵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充分。

2、課堂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捕捉。

3、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紮實、更巧妙。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反思二: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是從原有知識的複習入手的,學生在3年級的教材中對長方體有過初步的認識,所以我預先佈置了預習作業,安排學生製作長方體並要求他們從面、稜、頂點這三個方面入手,自己來發現長方體的特徵。例1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結合學生的預習時的發現,對長方體的特徵經行補充和完善,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和本單元內容的學習。

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看、摸、量直觀的感受長方體的面是長方形,利用學具中的小棒搭,是學生髮現在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會是正方形,利用小組合作拼相對面的環節讓學生理解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讓學生感知12條稜可以根據長度分成3組每組中的4條都是相對的,並且長度都相等。學生在動手操作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深刻的瞭解了長方體的特徵,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直觀觀察和操作後,教師再教學直觀圖的畫法,從直觀實物引入對長方體的表象,是學生知道因為視角原因,長方體一般只能看到3個面,從而理解透檢視為什麼要這樣畫,通過練習加強學生畫直觀圖的熟練性。在後面的“課堂小練習”和“課堂小結”環節中,教師採用學生做題,教師點評的形式,是學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利用課後時間查漏補缺,更好的學習。

  反思三: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都會遇到問題,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展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資訊、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 “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裡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著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過程意識。在教學中應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步感受,逐步領悟,逐步形成,逐步發展。幾何圖形是很抽象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後抽象出長方體,並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徵。這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整個過程,從觀察思考,到討論、操作、探索發現,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經歷了探索長方體稜、頂點及特點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創造力,迸發創新的火花。

  反思四: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如何使精心設計的數學活動更具實效性,是每一位教師所關注的問題,我也不例外。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感受到想讓我們設計的數學活動更具實效性就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

1、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學 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觀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基礎上的,其中實際觀察和操作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必備環節。本節課設計了一個探索活動,引導學生通 過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通過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描等形式,自己發現長方體的特點。再通過交流,逐步歸納總結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在課後小結時 再一次讓學生總結研究圖形的這些方法,讓每個孩子積累研究圖形的方法和經驗。

2、在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下功夫,讓課堂上每一分鐘鮮活起來。

① 長方體的長、寬、高作為長方體各部分名稱,對五年級的孩子是否有更深刻的意義。我這節課設計了一個數學活動,讓學生想像至少保留哪幾條稜才能想像出原長方 體的形狀大小,在老師的精心設計的組織引導下,觀察、操作、想像各種感官協調作用,長、寬、高依然不再是一個名稱了,而是決定長方體形狀的重要要素,這時 再講授長、寬、高就水到渠成了。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分析能力及空間觀念均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②精心設計練習,開發練習的最大效能。本節課講授的內容較多,學生操作的活動較多,所以練習就要設計得“精”而“巧”了。我練習只設計了一道,但這一道包涵了這節課全部重點難點,充分發揮練習的作用。

3、 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凡事要有依有據,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髮現了什麼,還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麼發現的,幫助學生積累研究圖形問題的方法。在老師引導 下,邊觀察,邊操作,邊想像,讓學生體會長、寬、高絕對不僅僅是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而是對長方體起著決定作用的重要要素。因新授部分內容很多,故精減習 題,把全課重點難點濃縮於一題中,以點帶面。在課後小結中,注重學生對學法的總結,讓學生清楚可以利用觀察、數數、測量、比較等多種方式去研究圖形。

 4、不足之處。

①一開始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有的學生說電視、鉛筆盒等不大規範的長方體,認識還停留在每一學段的水平上,老師沒能及時糾正。應在學習完長方體特點之後,回到剛才提到的例子中,驗證它們是長方體嗎?從而再一次加深對長方體特點的認識。

②長方體、正方體特點是通過學生彙報交流中完成的,知識呈現較為零散,應在特點全部呈現後,引導學生對長方體的特點進行一次整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