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54W

教學反思能夠幫到老師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裡,方便老師改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於《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

《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

《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一

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著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梯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 設計了“聯絡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動手操作,深入瞭解梯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通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匯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後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認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這是什麼圖形?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瞭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的慾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袋裡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於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

在這一環節學生說想出了很多做梯形的方法,有的想用拼,有的想用畫,有的想用折……,對於學生的這些“意外”的想法我在課上沒有很好加以引導利用。課後,我想,如果讓學生脫離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這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動腦想一想,他們是不是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呢?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學習上底、下底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在設計問題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這點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

《梯形的認識 》教學反思二

《梯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上年級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按教材進度第一次系統認識梯形,要求學生不僅能根據“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特徵直觀判別,而且能與前面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進行比較和溝通。基於這樣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聯絡,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

對梯形的特徵研究,我努力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課的引入,採用了把平行四邊剪去一個三角形,讓學生觀察並思考:所剩下的會是什麼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組對邊平行,一組對邊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過程中,讓學生不斷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進行比較,加深兩種圖形之間的區別,也為學生溝通四邊形之間的聯絡作好鋪墊。

二、精選習題,整合知識點,用足用好每道習題

本節課的知識點是比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畫梯形的高等,為此,該如何能夠選好習題,整合知識,給學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從判斷是否是梯形開始,到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及高,再通過分類認識兩種特殊梯形,進而認識到特殊梯形的底、腰及高的特殊性。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讓學生自學書本66頁的上底、下底、腰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說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說: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在練習方面,學生練習量還不夠,這點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