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課文《觀潮》的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45W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使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景。針對《觀潮》教學,我進行了如下思考:

國小課文《觀潮》的教學反思

1、要給學生足夠的感悟體驗的時間:

學生根據三、四自然段中的詞來背誦,會背誦的只有少數學生。我反覆思索,如果讓學生朗讀體驗時間更長一些,多一些背誦方法的引導,讓學生背誦時間再能長一些,學生背誦這些描寫精彩的句子就更容易一些,課堂效果會更好一些。比如說,先啟發學生想一想:“遠處的聲音、景象是怎樣的?近些時又是怎樣的?再近些又是怎樣的?”細讀思考後,根據教師的啟發去聯想,在頭腦中展現大潮到來時的畫面,最後再根據打出的幻燈片作為依託,背誦課文可能就省時省力了。

2、要靈活機智的駕馭課堂:

我在引導學生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時,我範讀課文,配上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這一天下奇觀的景象。讀時,我卻將“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讀成了“浩浩蕩蕩地向我們飛奔而來”明顯的錯誤!怎麼辦?我讀完後說:“老師在讀浪潮‘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時,故意讀成了‘向我們飛奔而來’,你們是否感受到了浪潮的氣勢磅礴?是否感受到了錢塘江潮的雄偉壯觀?你的眼前浮現出的情景又怎樣呢?”學生竟在談感受時說:“我感受得更真切,好像錢塘江大潮就在飛奔而來。”如此一來,因為我的過失得到及時地補救,竟然變被動為主動,倒真給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這說明,教學需要反思,需要積累“失敗”的經驗。但教師必須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隨機誘導、現場處理、及時調適,並在學生的課堂交流中去靈活點撥,有機滲透。

3、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我在四⑷班上了第一節,感覺到課堂的沉悶,學生感悟的膚淺。我思考: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第二課時重點突破,感悟錢塘江潮的壯觀。但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如此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易激發了,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能真切地感悟這一壯觀景象,如何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有所獲。看來,我們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優化課堂的教學結構。

於是,我便將文章的三、四段作為教學的重點,並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在四⑶班便這樣安排: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後幾節課文,然後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事實證實,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最大收穫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4、超越教學設計,體現以生為本:

我在“現場直播”給畫面配解說詞這一環節時,先讓個別學生上臺當小主持人講解,練習給畫面配解說詞,當時由於離下課的時間還有五分鐘,我便臨時調整課堂思路:讓同桌互相講解畫面,配解說詞當小主持人。如此一來卻出現課堂的精彩鏡頭。學生既大面積地參與了語言實踐,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同學們再次感受了錢塘江潮的“天下奇觀”。

為什麼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語言實踐呢?其實,重視全體學生的不同發展,這才是閱讀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以生為本。

我們只要善於反思,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學習的規律,就能讓學生確確實實的學有所獲,我們就能撥開迷霧,超越自我,我們的課堂也就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