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73W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國小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峰》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麼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峰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