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責任》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5.38K

一課書結束了,我開始認真反思,尋找問題,調整設計。

國小三年級《責任》教學反思

首先,在上課之前,我能夠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把握學生,設計教學情景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第二,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絡。

如何將學生的課本與學生的生活世界作進一步的溝通呢?在這節課上,當學生明白了小男孩由於不小心擊碎了人家的玻璃窗後,小男孩的父親是怎樣做的?你們的爸爸會怎麼做?有機的聯絡起來。這樣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又能理解小男孩父親的言行,為解決教學重點服務

第三,鼓勵質疑,培養多向思維,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對事物較偏激的處理方式。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國小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熱情地鼓勵國小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問題,這是提高國小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孩子在閱讀完第二段時,即使提問,對這段有什麼不明白的,孩子們能結合自己的經歷,提出“當別人都逃跑時,里根為什麼沒有走?”“面對老人的固執,里根為什麼委屈?”這樣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有助於孩子們在生活中調整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健全的人格。

第四,注意把握關鍵詞,採取以讀代講,讀悟結合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我通過讀、找、說、再讀的步驟,引導學生層層遞進的學習。例如在理解如何承擔過失時,學生通過先前的自讀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以“洗盤子刷碗、撿破爛兒、幾個月”等關鍵詞再讀,展開想象,用自己的生活實際作比較。將自悟運用到想象、朗讀中深化體會,並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對“責任”內涵的初步感受,為後面的領悟打下基礎。

第五,注意語言的.訓練。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境:當里根把老人的玻璃踢破時,與老人有個面對面的交流,把它作為訓練說話的素材。我的設計目的是體會老人和里根當時的心情,從而把這些體現在語言和動作上,但是從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和擴寫可以看出,他們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抄襲書上的語句,自己的內容太少,而我有沒有適時地引導,情景創設了,並沒有能充分運用。

第六,創設動筆的情景。

四年級的孩子,不能簡單停留在口頭表達了,要充分運用時機,練習動筆,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我根據小主人公的經歷,創設了一個語言環境,讓學生拿著小男孩辛苦勞動掙來的錢,把它還給父親。但是由於我在引導時,只是分步說了說,沒有把一段完整的整理出來,就讓孩子盲目的動筆了,所以效果很不理想,使得這個可以出彩的環節沒有點亮整節課,這是很遺憾的。

另外,通過上課也發現了班級中一些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聲音較輕,態度不夠落落大方,語言組織能力還有限。這些都是平時教學時也應注意的。一節課上完了,並沒有結束,因為可反思的地方太多。我應該深入反思再反思,以此為出發點,上好以後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