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2.11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5篇)

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1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資料。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之後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忙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明白“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閱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透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超多時間。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我沒有點撥學生說一說:石猴——美猴王。沒讓學生感受這稱呼中微妙區別,並說說美猴王

“美”在哪,學生也沒深入體會到: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放不開;板書也不夠完美;時間把握不準……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善、努力提高自己!

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2

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總認為只要按照教學大綱上的要求,按照課本的編排順序,按部就班,把課文中的生字、生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難理解的句子教會學生就算是上好課。所以整天只是圍繞教科書在轉,重複機械的備課、上課、改本子。久而久之,學生也養成了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被動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課堂上費了大量的口舌,也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從新課程改革後,我在分析新課程改革時發現,新課程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這時才猛然醒悟學校的課程應該是多樣化的,所授的課程應該是可以變通的。於是我開始試著收集身邊的素材,借用校本課這個視窗,來幫助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週上《猴王出世》一課時,我把這幾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遊記》有關的神話故事共6篇推薦給學生看,沒想到學生們的興趣大增,爭相傳閱。一部分學生還帶回家去讀給家長聽,並央求家長給他們講一些其他的故事,在這班學生中掀起寫故事的熱潮。一些平時不愛寫作文的學生居然也交了一兩篇小故事的作文。後來我把這些故事集中起來,編成了一小本《神話故事集》,在這之後在學生中激起學生的傳閱和寫作興趣。通過這次體驗,使我體會到收集身邊的素材,把它和我們的教科書有機地整合起來,利用校本課用演、說、誦等方式展現。既能切實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極大地豐富、拓展教育內容,更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在這之後,我會逐步學會注意收集身邊的素質來幫助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會經常把身邊發生的一些事寫下來,整理學校的歷史,發掘校友風采,收集好作業,好作品。還會利用校本課推薦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寫的。我在課後反思中寫到:“適時收集素材,並適時調整課程,按照需要適時調整各塊教育主題實施的前後順序,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先後順序進行,也是靈活運用教材的好方法之一。”

今年,在我校安裝的現代遠端教育裝置正式啟用,現代遠端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使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收集和利用好現代遠端教育的資源,發揮現代遠端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工作,我鼓勵學生利用網路蒐集和課本有關的資料並進行指導性的閱讀練習,然後把收穫拿到校本課上來展示,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課外知識的熱情也拓展了孩子的思維。

隨著社會的發展,收集素材的方法和形式都在不斷的變化。收集好這些素材,在我們教學的弱點,在教學的教學重點難點上,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適時充、分靈、活地運用。這些素材裡有音樂、圖片等,形式豐富多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育教學中,巧妙地利素材,從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上交替刺激學生的大腦,能大大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悅之中茁壯成長。也使得校本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意補充。

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3

《猴王出世》是第五組“中國經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天真活潑、勇敢頑皮、機智聰明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作為略讀課文的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理解的詞句,結合註釋,略作講解,知其大意即可。同時,引導學生抓住文前的“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快速瀏覽課文,交流討論,自主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麼寫”的。在課文內容學習中發現語言的規律,學習表達的方法,引導學生領略語言美,體會名著的真正魅力。本文語言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抓住典型語段引導學生賞讀。如“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樟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請學生邊讀邊發現有什麼特點,學生有的發現字數齊整,有的讀出動詞加名詞的動賓結構,有的發現了對子,然後引導學生反覆地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徵,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有個性。

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這是教學的重點。剛開始,讓學生聽《西遊記》主題曲,喚起回憶,說說心目中的孫悟空;學習“石猴出世”時,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石猴特點的句子,讀讀,寫寫批註,在彙報交流時,讓學生反覆品讀,發現,感悟,說說這可以看出是一隻怎樣的石猴;繼而學習“石猴稱王”,抓住猴子的語言,進行研讀,指導反覆朗讀,體會其語言的特色:簡短而乾脆,富有號召力。老師點撥:讀到這兒,它僅僅還是一隻石猴嗎?從而感受石猴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機智、聰明、勇敢以及心繫他人的可貴品質。師繼續引導:走進《西遊記》,你還能知道他並不僅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神(學生接答)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原著《西遊記》,去細細品讀,回味,充分感受名著的魅力,讓美猴王的形象深深紮根於學生腦海裡。

本課教學,我努力引導學生去品味名著語言的精妙,感受猴王的形象,引導學生去讀名著。但有些環節的設計還是欠妥:如:抓住猴王的形象特點進行重點教學,如何處理描寫其他猴子的言行的語句。還有課堂的調控及細節的把握上還有待提高。

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4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設計教學時,我的構思是這樣的:先讓學生說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是什麼樣的,學生對他的金箍棒、虎皮裙,他那頑皮的動作和神態太瞭解了。一個在上面說,下面的同學彷彿此時的孫悟空就在他們眼前活靈活現一樣,有效的匯入激發了孩子們學課文的濃厚興趣。

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孩子們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對其中的句段進行賞讀,讓孩子們一邊讀,讀出語氣,讀出人物形象。感悟美猴王的個性。我注意結合孩子們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讓孩子們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說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孩子們興趣朗讀、思考交流、朗讀展示,讓我感到了孩子們學習的潛力很大,像這類的略讀課文,孩子們完全有能力學會,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課後,在我的指導下,孩子們將課文改寫為課本劇,利用班隊活動課時間進行了表演,小演員們在表演時入情入境,將劇本的語言變成了鮮活的人物形象。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博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雖然同學們的表演還顯得很稚嫩,但依然令人振奮!大家在表演的同時不僅感受到文學名著的博大精深,還領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他們都表示:一定要讀讀原著,細細品味原著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相信,通過這次課本劇表演,會有更多的同學愛上我國的名著,愛上我們源遠流長的經典文化!

國小五年級語文《猴王出世》教學反思5

一、關注語言形式,注重文章表達。

歌德曾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祕密。”不僅要通過語言文字瞭解課文寫了什麼,還要弄清楚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關注語言形式,發現文字祕妙。內容與形式是一張硬幣的兩個面,一種恰到好處的形式更能夠準確表達內容。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讀與寫要緊密結合。根據本單元目標以及閱讀提示,確定這篇課文教學重點是通過品味石猴的動作、語言去體會石猴的不凡形象。

這篇文章節選自《西遊記》,是章回體長篇小說,是用古代白話文寫成的。古代白話文跟現代文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主要表現在一些詞語的用法習慣、相同詞語的語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另外,表述風格也是不同的,比如寫石猴動作的一段話,形式整齊對稱,富有韻味,用詞準確生動。要讓學生品味經典作品語言的魅力。

二、預設要充分,指導要得法

預設要充分,要充分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比如,石猴動作一段,一讀感受形式整齊的美,二讀體會用詞變化準確,三讀體會人物形象。用詞準確上,食、飲,能相互調換嗎?為什麼?如果學生不會,則從意思上入手解決這個問題:水只能飲,草木只能食;另外採與覓能調換嗎?為什麼,也是先理解意思,採摘,尋找;然後物件山花可以採摘,但是樹果不是很多,需要尋找,也就是覓,這樣學生就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使用。

“我進去!我進去!”這一語段,我讓學生讀,然後評價讀得怎樣?好或者不好,都要講出理由。在討論中,學生明白了應該怎樣讀,也明白了理由。為了感悟形象,我設計了問題進行引導,其他猴子為什麼不敢進水簾洞?(害怕,怕有危險)那麼石猴呢?他不害怕嗎?(勇敢,敢於冒險,想稱王,有膽略)最後進行比較,我進去吧!我進去吧!一對比,馬上能夠感覺其猶豫不決。

稱王的一段話,我設計了這到關聯詞,讓學生填寫,通過這一環節,感受猴王語言有條理,而且理由充分。聽了石猴的話以後,如果你們是眾猴,你們願意拜石猴為王嗎?為什麼?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轉換身份,去思考,成為一個表達的點。最後是設計了一個反問句與祈使句的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判斷出第一句好,語氣強烈,有霸王之氣,不可辯駁的理由,讓眾猴信服。

要做到導而弗牽,要想辦法引導學生自己講,讓學生多講,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讀讀,多想想,許多問題都能解決,不要太急了,唯恐學生不會,過早揭示答案。

三、突出一個“趣”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文有一個重要的目標是體驗閱讀名著帶來的樂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僅在讀中理解與感悟,還在讀中體驗到樂趣,比如開頭老師的範讀,有一種說書的味道,讀石猴動作的一段話,朗朗上口,富有韻味,帶給人美的享受。讓學生表演讀,最後一個環節是賽讀,讀出猴王的霸氣。

原著銜接,選擇的是美猴王龍宮得金箍棒的一個片段,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評課的時候,老師提出,我應該再放得開一些,引進說書的形式,利用老師的範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我覺得很有道理的。一方面,帶給學生新奇的感覺,一方面,讓學生知曉說書這一傳統文化的形式,讓課堂變得豐厚起來。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教學,這樣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這是今後努力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