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高中教師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6.35K

篇一:《湘夫人》教學反思

剛剛教完《湘夫人》,感覺有成功之處,也有很多的不足。

《湘夫人》高中教師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我覺得體現在我努力的創設詩歌的情境並把學生帶入到這種情境當中。讓學生體會到該詩的美妙之處,為什麼我覺得這是成功的呢?這是我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中體會到的。看到學生陶醉的表情,滿足的微笑,興奮地搓著手掌,不住的點頭,我知道,這種讓學生身臨其境式教學是可行的,

《湘夫人》這篇課文是寫湘君約會湘夫人而不至所產生的感情的變化,甚至出現了幻覺的過程。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說說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由於詩歌比較難懂,學生談得不夠透徹,我就以理順故事情節的方式把握詩歌的感情脈絡。學生對這個故事情節很感興趣,因為學生有“赴約—失約”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鳴,這就拉近了學生和詩歌的距離,因為詩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見其到來的複雜的心理,所以我重點就落在引導學生對詞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儘量用一種舒緩的優美的語言來描繪詩歌中的情境,並一步步帶領學生進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學生已經跟著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

我覺得最成功之處還在於湘君幻想著建造婚房那一情節,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學生髮揮想象去體會,我就創設詩歌的情境,用語言描述那樣的畫面,學生盡情的去聯想,我從學生的表情中感到我這樣做是成功的。

雖然該詩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這種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的。學生已經和古人形成了共鳴。這很讓我感到欣慰。在今後的詩歌教學中我是否應該繼續採用這種情境再現式教學,我想,只要學生能接受,我會繼續嘗試的。

不足之處就是我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很多時候我總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總覺得他們說的不夠好,做的'不夠好,所以總想包辦代替,趙老師說的非常好“老師說的再好,不如學生說的很糟,起碼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參與了”,是啊,因為我的包辦代替,雖然學生也領悟了詩歌的美,但總有種吃別人嚼過的饃的感覺,學生自主賞析詩歌的能力鍛鍊不出來,教師即使累死,學生也未必有所收穫啊,這種不足在考試中已經有所體現了,學生答詩詞鑑賞題失分率特別高,

如果我們放開手腳,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們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鍛鍊了學生的能力,養成了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這不是很好嘛,有時自己明知這樣做是很好的,可是因為不放心,因為趕進度而變成自己一言堂了。一言堂的結果就是學生沒有了自我,沒有了思想,老師說一我不敢說二,這種危害已經被人們認識到了,所以新課改中就有這樣的要求,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而我作為老師,也許更應該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教學方法了,我不知道我講完《湘夫人》,我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情境的感覺在學生心中能保留多久,我猜想,如果這個過程交給學生自己解決,也許他們終生都不會忘記吧。

篇二:湘夫人教學反思

屈原相關的文章常常有種老生常談的寂寥。年長的人越說越意味深長,年幼的越聽越不解風情。但是在本單元的導讀下,我有一個全新的信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屈原不應該被概念化解讀,湘夫人自然不該被輕易跳過。所以我決定從比較容易引發共鳴的“愛情”入手

1. 神仙眷侶-----愛而不見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屈原根據這個美麗的傳說寫作了一首詩歌《湘夫人》。

通常認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麼原因,總是愛而不見,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恆地隔著迷惘的水域。

2.本文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悲劇愛情故事,意在梳理情節

學生在前面的神仙眷侶的熱鬧氣氛中紛紛加入,同時也漸漸進入我的期待,悲傷的愛情故事,人們總喜歡問為什麼?此環節很多同學願意參與討論,不願意開口的同學也願意側耳傾聽,都想明白湘君和湘夫人為什麼是悲劇愛情。

3.. 討論品味

① 閱讀第一段,找出本段的情感基調?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深秋的涼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為一體,渲染出一派難以言說的悽迷惆悵之情,從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② 築室兮水中??建芳馨兮廡門。

作者為何如此詳細地介紹了湘君建築水屋的過程鋪陳?盡力地裝飾愛巢,極力渲染湘君對湘夫人熾熱的愛戀。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境來側面烘托充溢於人物內心的歡樂和幸福,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鋪墊。

香草代表美人,用來側面烘托思慕物件——湘夫人的美麗高潔。

③ 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

這衣袖、單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人送給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他它珍愛的穿在身上來赴約,但想不到湘夫人沒有來赴約。因而湘君心裡對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氣之下就把這些信物拋棄了。

④ 那為什麼他又要採摘杜若送給湘夫人呢?

這是因為抱怨是一時的,摯愛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轉意了。

這是一首愛情的絕唱。

4、從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嗎?

原當時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蠻的沅、湘一帶,處境艱難,心情憂傷,但仍然時時掛念國事,執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轉意。

從湘君期約難遇、可望難即的悲劇情景,我們可以聯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遠、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兩岸徘徊、追尋的身影,疊印著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在這四個環節中,由神仙眷侶所引發的波動,到悲劇愛情帶來的觸動,再到品讀愛情幻滅與期待交織的體會,學生都比較投入。這是本文字面上的“意”。也是學生能體會的意。只有完整體會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再上升到屈原的“志”,有一種溯回尋源之感,還是比較得意的一次設計,也是得益於單元導讀的點撥,謝謝大家多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