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9.76K

以下是關於《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反思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教學反思

  杭州市蕭山區黨灣一小 趙麗娜

先說說我對這節課的理解: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是第二單元的第四課,處於中間位置,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兩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對於物理變化學生比較熟悉,也容易辨別,但化學變化對他們來說還比較陌生。不過正是由於陌生更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課中的化學實驗也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變化的奇妙和有趣。

再說說對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考:

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帶點神祕,還有點深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用一個魔術製造神祕的氣氛匯入教學,並讓學生帶著揭祕魔術的任務觀察小蘇打和白醋的特點,和他們混合後的現象。在最後讓學生用探究到的氣體性質解密魔術,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這樣的設計即呼應了情景,避免魔術表演流於形式,也使得情境的創設貫穿在整節課之中。

由於實驗活動較多,“如何更好的調控課堂,讓實驗探究更富實效”是我備課時考慮得較多的問題。課堂實驗要實效,就需要課前的精心設計。第三個實驗是對實驗產生的氣體的性質的研究。這兩個小實驗中熄滅蠟燭的實驗成功率不能百分之百。所以在課前做了很多次的試驗,找到會導致實驗失敗的各種原因,更好的設計實驗。實驗時間過長氣體散失,所以實驗前讓學生重新混合反應;產生的.氣體不夠會熄不滅蠟燭,所以在物質的計量上做了調整,讓學生適當增加計量;由於燒杯口子太大,一開啟傾倒後氣體散失的較快,也試驗過用飲料瓶代替燒杯,但是試驗後發現飲料瓶中的氣體不容易倒出,而且學生為了著急讓蠟燭熄滅,擠捏飲料瓶把氣體擠出,這樣會產生是不是氣體流動才熄滅蠟燭的問題,所以最後還是用燒杯完成實驗;傾倒方式的也會影響實驗的成功,傾倒在火焰的邊上容易熄滅蠟燭,如果是火焰上方,因為燃燒時熱氣流的上升,氣體很難熄滅火焰。

回顧教學經歷後的一些啟發:科學實驗引入定量觀察

學生實驗中第一個就是觀察小蘇打和白醋的實驗,對六年級學生來說觀察物質不難,但能觀察的細緻全面還是不多的,所以在實驗之前做了指導,提示學生從形態、顏色、氣味等方面進行觀察,培養學生科學全面的觀察能力。第二個實驗是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這個實驗很容易操作,只是對於現象的觀察和描述也需要做適當的指導,指導學生從自己的各種感官出發——看、聽、聞、摸來感受實驗現象。但是在摸燒杯溫度的變化的時候產生了問題,很多學生說燒杯的上部變熱了,其實是因為下部變冷了,與上部有溫度差,學生的感覺出現了錯覺的原因。由此想到:科學研究不能光跟著感覺走。

都說只有通過細緻的觀察現象才能有助於得出正確的結論,也試圖培養學生全面的觀察能力,但是這些都是定性的觀察。我們的觀察是否可以更科學?是否可以在觀察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的溫度變化時引入定量觀察呢?

記得《科學課》雜誌中《數字化科學》這篇文章說:觀察是國小生學習科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我們太多的觀察認識都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並沒有在原來的基礎有實質性地提高,聲音就是一例。即便是有些可以量化的觀察,也停留在一個比較原始的水平,如溫度計、測力計。再比如說有關電的內容,整個國小階段都不見一個和電有關的數字或單位。即便是PH試紙這種十分價廉的初步定量東西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上也幾乎不見。

科學探究,很多時候需要收集資料、分析資料。這些資料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只憑感官去觀察是無法獲得我們所要的答案的。實驗中進行的定性的觀察基本上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很多定性觀察研究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科學,理解相關概念常常是收效甚微。定性的東西太多,定量的東西太少,科學的嚴謹有打折扣的嫌疑。所以在教學後反思,考慮在這個實驗中加入定量觀察,幫助學生直觀的感受。結果到底是變熱還是變冷?動手試一試,用溫度計測一測。(我自己測量了一下,當時的醋溫是11℃,和小蘇打混合後溫度降至7℃。)

師傅說給個機會上節公開課,儘管信心不夠,但也不敢有推卻。因為年輕需要挑戰自我,需要鍛鍊自我。不管課上的好壞都是一種歷練,一份經歷,一種成長。其實在準備教案、多次修改、反覆試教的過程中,收穫的遠比最終的結果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