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下冊《月相變化》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3.17W

《月相變化》是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的第二課,月相變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顯著的兩個天文現象之一,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本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並能根據平時的觀察,通過邏輯推理,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從而產生持續觀察月相興趣。

國小六年級下冊《月相變化》教學反思

第一:認識月相及畫月相。學生在過去的生活中對月亮有一定程度上的認識。考慮到如果要在圓形紙片上畫好月相,再剪下來貼好這樣比較花時間。於是我就簡化了這個步驟,直接讓學生畫在黑板上。通過讓學生動手畫月亮的樣子,說說自己所畫的月亮是在什麼時候看到的,以挖掘學生的前概念,幫助他們將頭腦中比較零散的影象進行整理,從而知道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對於“相”的理解,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加以解釋,讓學生知道“相”指的是各種不同的形狀。

第二:給月相排序。月相變化的規律的認識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在這個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以問題:月相的變化有規律嗎?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回答:上半月是由缺變圓的,十五的時候最圓,然後又從圓變成缺了。首先定好十五的月相圖。其次又以問題:“月相在上半月內事怎樣變化的呢?”為紐帶,讓學生想到用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

第三:模擬月相變化的現象。模擬實驗會考慮到月相變化的效果,所以採用籃球這一物體。因為籃球的體積比較大,具有較強的演示性。又考慮到實驗效果的相似性,所以將籃球一面用餐巾紙粘成白色,一面用黑色塑料袋圍成黑色,這樣從色彩上加強了實驗的對比效果。將一籃球模擬為月球,學生當作地球,當老師手持“月球”圍繞“地球”轉動的時候,學生便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月相變化的特點。在模擬實驗中要重點講解清楚四個方位的月相圖,即:七年級、初八、十五、廿二、三十(其中七年級和三十位置可以重合),使整個月相的`變化濃縮成幾個簡單的字母即:DOC這樣方便學生記憶。讓學生對月相變化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知道其變化是有一定規律而且能從中發現掌握規律的變化。如何正確畫月相?月相變化有哪些規律?整課教學中,經過實際操作、模擬月相變化過程,思考相關問題,讓學生髮現和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然後再遷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科學精神。

讓學生畫了整個上半月的月相圖之後,下半月的月相圖我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觀察真正的下半月月相之後再來畫。並且讓學生在學了月相一課後,自我修正畫在黑板上不符合標準的月相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覺得非常不錯,有必要讓學生糾正自己不正確的科學前概念。同時也講了關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句歌詞的錯誤之處。因為月球的朔望月週期是29.5天,所以十五的月亮不可能到十六去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