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如何順利度過“鬱悶期”

才智咖 人氣:4.18K

畢業生初涉職場都會有一個過渡期,從學校轉入社會這個轉變讓畢業生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適應,有時甚至會遭遇夢想到現實的落差。專家指出,領導要多一點指導,家長應降一點期望,畢業生需要更多的訓練與教育。

職場新人如何順利度過“鬱悶期”

 【案例】

“你不要以為進來了就了不得了。”當著辦公室所有人的面,黃楚的主任,一位50多歲的老太太,指著他的鼻子大發脾氣,“連簡單的報告都寫不好,文筆也不怎麼樣!”黃楚上班後寫的第一份報告就這樣被主任重重地摔在了桌上。“我當時特別委屈,感覺很沒有面子”。

22歲的黃楚,今年剛從湖南大學畢業,就職於北京某IT公司。遭此打擊後,好幾天他都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沒想到自己連報告和申請都寫不好。”再加之剛進單位時,總是做些雜活,黃楚乾得很鬱悶,幾次想跳槽。

但今天接受採訪時,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已經有了具體負責的領域,而且在經過4個多月的調整和適應後,開始能平靜地審視自己了”。

近段時間,本報編輯部陸續接到幾位剛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的電話或郵件,他們無一例外都用“鬱悶”這個詞來抒發工作初期的感受。“我知道每個人都會經歷這麼一段適應期,但真的很難熬、很迷惘。”一位署名“何去何從”的讀者在郵件中這樣寫道。

 遭遇夢想到現實的落差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工作上的挫折感、較低的收入以及人際關係的失調,很容易讓剛剛出道的大學畢業生陷入情緒的低潮,甚至厭倦和害怕工作。

蔡麗麗今年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了北京某出版社。第一次報選題就順利通過,但這種自信沒有保持多久,自認為會很有市場的第二個選題被全票否決。“沒有一個人支援我,現在想起那種孤立無助的感覺,我還一陣害怕。”蔡麗麗說。

她理想中的出版社,“工作應該很有挑戰性,而且付出會有很大的回報。”但讓她頗感失落的'是,“由於回款特別慢,一些獎勵變成了空頭承諾。”這種情況出現幾次後,蔡麗麗產生了強烈的挫折感,不想做的念頭經常冒出來。“最初拿到一份書稿,看得很認真,一心想編好,現在就不想看了;最初報選題,滿懷希望能通過,現在感覺報與不報都是一個樣,反正都看不到回報。”

和蔡麗麗一樣,低收入也成了趙全的心病。一直想做記者的他,任教於西安一所重點大學。

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條時,他的心涼了半截:1500元,離來之前聽說的3000元相差甚遠。讓他鬱鬱不樂的還有院裡安排的第一門課,“不是專業課,而且我都沒學過,備課特別辛苦。”

接到記者的電話時,趙全正怒氣衝衝地從教室裡出來,“上課鈴都響了6分鐘了,一個學生都沒來。”與期望中反差過大的待遇、學生經常遲到曠課,讓初為人師的趙全感覺失去了授課的激情。“20多歲的年紀,懷抱著許多夢想,遭遇現實的落差後,肯定會有一些不適應。”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放如看來,每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都會經歷一個適應期。她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還遇到不少在適應期出現心理障礙的畢業生,在接受治療後,他們大都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一位從小就很注重個人形象的女孩,大學畢業後做了公務員。同辦公室的兩位領導性格迥異,她不知道該如何適應,連穿衣說話都覺得左右為難,最後嚴重得要辭職。

首都師範大學的藺桂瑞教授在一次針對即將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培訓中發現,有90%的畢業生對社會有恐懼感,覺得社會複雜,擔心自己無法適應。

 【建議】

 大學生畢業前需要就業適應性教育和訓練

“每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後,都會不適應,因為在熟悉的環境中有一種內在的安全感,當環境變化後,這種安全感就喪失了,在建立新的安全感之前,就會覺得很不踏實。”同時還擔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的藺桂瑞教授說,“而從學校走向社會是人生最重大的轉折之一,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轉換過程,因此適應難度相對較大,磨合期較長,而對適應能力的要求更高。”

 藺教授認為,通常剛工作的畢業生會因為角色定位不準、對工作不熟悉、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之間的轉化問題、不會處理複雜人際關係和恐懼心理等原因,而出現適應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則會發展為抑鬱症等嚴重心理障礙。據她瞭解,在教師和外企等行業中更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前者面臨業務壓力的同時,還要面對眾多性格各異的學生,容易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而後者則面臨著高強度的工作和激烈的競爭。

到底有多大比例的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初期會出現適應問題,目前,記者還沒有見到類似的大規模的調查。但楊放如副主任建議,“在上崗前,最好能對畢業生做一次全面的心理測驗。”在她看來,學校如果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社交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等與就業狀態密切相關的教育,對大學畢業生順利地度過工作初期的適應期會很有幫助。同時,工作單位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進行崗前培訓,讓他們系統地學習單位的工作制度、管理模式、人際交往方式等,都將有助於增強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當遭遇工作上的挫折和困難時,應當敢於尋求幫助,找親人朋友或者心理醫師傾訴。要尋找一些替代品,比如音樂、運動等,轉移注意力。還要適當地調整自己的目標,不要過高估量和要求自己。當自我調節不管用的時候,要及時就醫。”楊放如說。

大學畢業生進入新環境後產生不適應,完全是正常現象。對此,藺教授認為,社會應當以寬容的態度接納,家長和領導不要寄予過高期望,當他遇到困難時要進行具體指導,並能夠寬容和理解。“單位還可以多組織活動,促進新老同事之間和新同事彼此間的瞭解和交流,豐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