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掃墓傳承的重要性

才智咖 人氣:6.32K

清明節掃墓傳承的重要性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清明節的傳承有什麼意義呢?下面本站小編帶啊大家瞭解一下!

清明節掃墓傳承的重要性

清明:主要體現人們慎終追遠、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節與許多傳統節日一樣是我國農耕時代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節日。諸如除夕、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十月一、臘八等,是歲時的重要標誌。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緻地融入民眾生活。

以清明節為例,它的最早起源應該是遠古時期宗教活動祓禊之一的水禊,神話傳說中曦和浴日故事是其蹤影,即上巳節晨起,人們到河邊沐浴、求得清新的娛樂活動。謳歌春天,盡情歡樂,身心健康,是其重要的文化主體。後來,在社會發展中,它融進了祭祀祖先、懷念故人、種植樹木等內容,既有原始信仰后土崇拜等內容,又有靈魂崇拜和農耕生產的內容;其中,春秋時期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形成清明日不舉火而寒食、插柳戴柳的具體闡釋,流傳最廣泛。

從清明本身來看,它的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掃墓,緬懷先人和家人。這樣的一個文化它反映了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價值觀。與其他文化型別比較,中國的家庭文化的特徵非常明顯。特別是在傳統社會裡,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家族,在社會建功立業,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首先要感謝他的父母和家人。細細想起來,幾乎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個家族情結,期望首先在家族或家庭得到認同,然後在社會上得到認可。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家族裡面先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然後找到在社會中的位置。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意識到,當我們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時,最高興的首先是我們的長輩。人的價值的實現跟整個家族或者家庭密切相關。所以,清明掃墓不僅是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絡,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基礎。人對社會負責,同時也必須對自己的家族和家庭負責。對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祖先永遠的緬懷的情感,是我們應該提倡的,也是應值得發揚的。

踏青

自古以來,無論是公祭人文初祖,還是民祭已逝的親人、祖先;無論是國家祀典,還是民間的掃墓上墳,都在莊重地對先人、先祖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這種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年年輪迴,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傳承了中華文明“禮儀”的祭祀文化,抒發了人們尊祖敬宗、慎終追遠、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宗法文明傳承史的國家。古人認為人死之後,靈魂和軀殼相分離,軀殼可以腐爛消失,而靈魂卻會永生不朽。為了得到自小哺育、養育和教育自己已經去世的父母、祖輩、歷代列祖的保佑,故人們往往用供品,十分虔誠地去向神主行禮,這種社會活動就是祭祀。祭祀作為人類一種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不僅源遠流長,而且被看作是頭等重要的大事。我們知道,國史和國家文明史的'傳承,是靠個人和家庭的傳續來完成的,無個人和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的、抽象的,且是無人情味的。逢年過節特別是清明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線的精神臍帶,才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清明時節對祖先“祭之以禮”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尋根謁祖的心願滿足。人們之所以緬懷先人,祭祀祖先,是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天下之人皆有本源,公民各有祖先,民族亦似同理。個體之祖先賴於血緣所繫,民族之祖先顯於象徵血緣。雖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交融時代,“我是誰”的心靈追問的尋根意識仍不可避免,或招之聚於華夏,或去之散於五洲,公祭人文初祖或回家掃墓上墳謁祖,這種祭祀禮儀正好滿足了海內外華夏赤子的心願。

清明祭祖是中國文化教化的重要形式。清明祭祖活動是無形的心理感受活動和有形的禮儀行為活動相結合的禮儀形式。我們對祖先的祭祀並非相信“靈魂不死”,而是一種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禮儀之舉。不僅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而且更為重要的還在於慎終追遠,繼志述事,繼承先人遺志,發揚光大其精神的積極舉措,更具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正如馮友蘭說的:“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靈魂真正存在,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儀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饌、香燭,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們卻相信親人、先祖領受了我們的情意和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禮儀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還有《禮記·祭法》:“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今天我們通過祭祀活動,營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以和為美,以和為善,以和為貴,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欣欣向榮。敬宗祭祖、緬懷先賢必將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內容。

清明節的主體內容並不僅僅是去掃墓

清明節的主體內容其實並不僅僅是去掃墓 ,而是豐富多彩的春日活動。當然,如果我們常常記取祖先們的辛苦,使子孫後代牢記前輩的勞動,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而且珍視今天的生活,勤奮工作,這確實是我們的美德;但是,如果僅僅去掃墓,那麼,清明節的意義,實際上是在被消解。懂得民俗節日的歷史,完整而生動地恢復與重構民族節日系統,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傳統節日更加具有積極意義。

在民俗生活中,每一個具體的事項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價值,包含著許多可以被解釋的內容,而這些解釋的內容,就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傳說故事;它的傳播與傳承,有力推動了我們的傳統能有效執行與健康發展。特別是“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插柳”、“清明戴柳”的諺語,是在提醒人們合理安排農時,也是在提醒人們不忘尊重自然,不忘尊重他人,更是提醒人們要常懷報恩之心。清明的相關傳說,不但豐富了節日的內容,而且使傳統節日不斷獲得廣泛、持久與必要的社會支援,以民俗教育的形式使社會獲得傳統文化的知識。

民俗一旦形成固定而持久的符號與儀式,就表明它受到應有的社會選擇,具有社會秩序安排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清明節在今天的存在,就是這樣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