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型職業教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新視角

才智咖 人氣:3.28W
發展型職業教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新視角
[摘要]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現實訴求,是協調教育和經濟、社會關係的必由之路。本文以生存型職業教育為參照。分析了發展型職業教育的優勢,並從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實踐為導向、融學生職業能力和特定職業能力及創新性問題解決能力為一體的職業教育體制等方面提出了推行發展型職業教育、促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發展型職業教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踐導向;累計學分制;模組化課程
  
  一、職業教育與培訓在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中的核心地位
  
  1.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現實訴求。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就是主體通過教育、培訓、使用、管理以及政策等途徑,開發人的潛能、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培育人的創新能力,並通過引導人們不斷學習,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認識、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能力,進而提升人力資源整體能力的系列活動。能力建設包括基礎能力、核心能力、職業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建設等。
  基礎能力指讀、寫、算等,主要靠普教中的基礎教育獲得。核心能力指交流表達、數字運用、與人合作、創新創造、解決問題、資訊技術、應用外語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藉助於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中普通文化課程的教學來完成。職業能力分為通用職業能力和特定職業能力兩種,通用職業能力是勝任每一個職業領域所共同需要的能力,特定職業能力是勝任每一個具體的職業、工種和崗位的能力,職業能力的養成需藉助於以實踐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來完成。
  
  2.知識經濟背景下社會經濟生活的鉅變賦予職業教育與培訓更重的歷史使命。知識經濟對教育的影響首先就是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影響。黨的十六大提出應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個表述概括了當前知識經濟背景下我國教育培養人才的思路。在這3種人才中,數量最多的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主要靠職業教育與培訓,這是由職業教育的本質特點所決定的。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職業教育被定義為:“給予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同時也被定義為:“是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就業的要求,對受過一定教育的人進行職業素養特別是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其提供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實踐經驗的一種教育。”通過這兩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職教與普教相比具有以下4個特點:(1)突出的實踐性;(2)廣泛的社會性;(3)鮮明的職業性;(4)明顯的地方區域性。可見,職業教育所要培養的是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迅速適應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某個職業崗位或某個崗位群的勞動者。
  知識經濟背景下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2)工作世界的變化造就了待就業群體。除畢業的學生外,還包括農村富餘勞動力、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等。而且,工作的不斷變化也要求在職從業人員要不斷參加培訓。(3)社會經濟運作方式的轉變。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市場的選擇令終結性的教育顯得軟弱無力。這些變化都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發展型職業教育的強勁生命力:以生存型職業教育為參照
  
  生存型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理念、發展策略、辦學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都僅僅是為了求得生存,而且只是為了職業教育本身的生存。這種教育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現為:
  
  1.技術獨立性的喪失,生存型職業教育辦學理念的錯位與職業教育特色的喪失。從哲學角度看,19世紀中葉以前,科學與技術處於二元分離狀態,這恰恰支援了當時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學徒制的存在。19世紀中葉以後,科學理論對技術發明產生越來越大的實質性影響,“技術是科學的應用”這一正規化悄然確立,這一正規化引入到職業教育領域便演化成“實踐是理論的應用”。換言之,理論相對於實踐具有更基礎更核心的地位,這樣,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開始錯位。理論課程的學習開始成為了職業學校課程的主體,職業教育學問化傾向形成,職業教育特色喪失。甚至有的職業學校直接將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職校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指標,作為職校自身在社會立足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