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畢業後在少林寺就業 執掌“藏經閣”

才智咖 人氣:8.5K

在少林寺“就業”4年的“研究僧”

研究生畢業後在少林寺就業 執掌“藏經閣”

他中山大學碩士畢業,4年前,手握幾份讓人豔羨的offer,放棄到大型國企上班的機會,卻選擇到少林寺“就業”;他的工作有些神祕,大部分時間待在寺裡,卻不是出家人;他執掌“武林祕籍聖地”藏經閣(少林寺圖書館),又時常接待一些“大人物”。 近幾年,許多有關少林寺的輿論風波他都親身經歷,他處理危機的公關能力日漸顯露。他殫精竭慮地維護著少林寺品牌,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研究僧”?他眼中的少林寺又是怎樣的? 鄭州晚報記者 路文兵 文/圖

四年的少林寺“研究僧”生涯

4月10日上午,鄭州大學新校區暖風拂柳,綠草成茵。穿過清幽的校園,記者在圖書館樓前見到了朱炳帆。他告訴記者,他從去年10月份便從少林寺來到鄭大少林文化研究院。“鄭州大學少林文化研究院”於 2011年籌備,2013年4月15日正式揭牌成立,鄭大歷史學院院長韓國河任研究院院長,方丈釋永信擔任名譽院長。

“來研究院之前我一直在寺裡住,不過沒有剃度。雖說沒有出家,但待在寺裡,白天工作,晚上的大部分空餘時間,都在鍛鍊、看書、與寺裡的師父們聊天。”

“雖然寺裡沒有娛樂活動,平時也要跟師父一樣吃齋,但我的生活並不像僧人那般清苦,畢竟我是在家人,寺裡寺外能出入自由,每天也不必受朝九晚五的限制,也可以經常下山。在與僧侶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得知,原來僧侶中也有很多高學歷的精英。”

現今少林寺至少有50名僧人遠赴各地進修,在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都有中國少林寺的留學生。近年來,隨著少林寺對人才吸收與培養的重視,越來越多的精英人才聚集到少林。

朱炳帆受聘的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對少林寺的商標、品牌等無形資產進行保護。公司辦公室設在鄭州,但朱炳帆加入公司後第三天,便被派駐到了少林寺,一待就是近4年。

功夫劇《快樂少林》讓他結緣少林寺

沒有人會懷疑中山大學碩士畢業的朱炳帆能夠找到一份輕鬆穩定、待遇優厚的好工作,包括他自己。讀書期間,他便喜歡上了廣州這個經濟發達、市場開放的一線沿海城市,並打算畢業後留下來工作。

一切都如他規劃的那般順利,尚未畢業,便手握幾份讓人豔羨的offer:中國電信、中船重工以及一家事業單位。2010年2月,朱炳帆權衡考慮後,最終簽約中國電信。但在試用期的一個月裡,另一份“特別的”工作卻一直撩撥著他的心。這份工作緣於他與少林寺的一段淵源。

2009年5月,在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功夫劇《快樂少林》全球巡演啟動儀式舉行。來自家鄉河南的少林文化,引發了朱炳帆的強烈興趣,他決定放棄畢業論文原來的課題,以家鄉的少林文化作為選題。7月,為完成探討少林文化海外傳播的碩士畢業論文,朱炳帆通過各種渠道先後3次申請到少林寺調研,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錢大梁最終接受了他。這次調研,讓朱炳帆第一次與少林寺親密接觸。

半個月後,朱炳帆很快完成了調研任務。這個年輕人的踏實、勤奮給錢大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少林寺需要這樣的人”。錢大梁向他發出工作邀請,但朱炳帆當時並未認真考慮。

“臨畢業前,因緣巧合與錢總通過幾次電話,希望我能到少林寺這邊參與工作,並希望我能負責維護少林寺的官方網。直到這時我才開始認真考慮這份工作。從未想過要回家鄉工作的我,卻被少林寺吸引了。”朱炳帆說。

正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導師高小康教授的一句話,徹底打動了他:“國企央企外企事業單位數不勝數,但全世界只有一個少林寺,它是獨一無二的。”

2010年正式畢業後,朱炳帆決定:辭電信,去少林。

“根據我的調研,發現其實少林寺的文化產業非常薄弱,這也是我決定來少林寺工作的原因之一。它有足夠多的空間、足夠大的平臺讓我學習。”朱炳帆告訴記者。

但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是,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條件很簡陋,人力資源也很薄弱。2009年7月,在朱炳帆調研時,這間位於鄭州花園路上的辦公室,大部分空間被堆滿了物料,整個公司只有3個人,總經理、助理和一名會計。

因為這個中大研究生對少林文化熱愛有加,總經理錢大梁決定讓他在少林寺裡“鍛鍊鍛鍊”,沒想到這一“鍛鍊”就是三年多。

在寺裡,朱炳帆直接協助方丈釋永信開展部分工作。負責一些資料的整理編輯,接待各大媒體和名人要人,以及做一些媒體公關工作。

2011年初,釋永信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八屆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少林寺在海外開設了40家海外中心,用於傳播功夫和禪修等少林文化。這被媒體解讀為 “少林寺海外開40家公司”。這條新聞被愈傳愈烈,繼而引起網民熱議。

方丈口中的少林寺40家海外中心被媒體誤解為40家公司,引發網民對少林寺“過度商業化”的指責。“公眾對少林寺都有獵奇心理,少林寺之所以容易陷入輿論風波,很大程度上是大家不瞭解真正的少林寺。包括後來的少林寺上市風波。”

朱炳帆與同事一起認真研究了那篇報道,對諸多誤解予以梳理,不久後少林寺釋出公告《媒體報道所謂“少林寺海外40家公司”的誤讀與誤導》,才得以澄清事實。

2011年,“釋永信養北大女學生”的桃色緋聞傳得沸沸揚揚。《環球人物》雜誌聯絡到了少林寺,要求進行獨家採訪。朱炳帆連夜篩選採訪內容,與記者溝通採訪問題的尺度範疇。

“其實師父當時並不想面對媒體澄清,他總是說‘再待幾年你且看他’,認為清者自清,真相終會隨著時間水落石出。但我個人認為,從少林文化品牌保護的角度出發,這種利用宗教炒作的行為必須得到制止,對謠言要立即反駁、澄清,及時給公眾一個真相。”朱炳帆回憶。

之後的幾天,在朱炳帆的協助陪同下,採訪順利完成,《環球人物》雜誌用事實對少林寺和方丈釋永信進行了翔實解讀。“在當今的傳媒時代及時迴應公眾,對少林品牌文化是有益的。”朱炳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