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待遇”大行其道 企業有其“硬動機”

才智咖 人氣:2.27W

“軟待遇”大行其道 企業有其“硬動機”

“軟待遇”大行其道 企業有其“硬動機”

隨著年前年後職場人在網上晒獎金、晒假期等各種福利,企業“軟待遇”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更加關注能帶來感受的東西

“軟待遇”是近幾年職場上的一個新興詞彙。如今職場人在關注企業薪酬的同時,也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職業發展、工作環境、培訓機會、福利等各種“軟待遇”上;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招徠及留住人才,也在“軟待遇”方面大做文章。

《中國青年報》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0.3%的受訪者認為單位的“軟待遇”很重要,其中“帶薪休假、過節費等福利”、“職業發展前景”“學習、培訓機會”等最為職場人所看重。那麼,當下企業的“軟待遇”一般有哪些?在擇業時又該如何看待“軟待遇”?職場專家提醒,職場人應結合自身情況理性對待“軟待遇”,不可因小失大。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張楨寧認為,“軟待遇”一般指企業為員工制定的個性化的非現金待遇,包括企業內部培訓、職業發展、休假旅遊、娛樂比賽、工作環境、同事關係等。智聯招聘高階職業顧問陳曦則指出,很多職場人認為的“軟待遇”就是指除工資之外的各種待遇,包括年終獎、房補、車補等等,可以說有關“軟待遇”的定義並不特別規範和嚴格。

“我們發現,國內企業中,不同型別企業‘軟待遇’的側重點不一樣。”張楨寧解釋,“國企軟待遇一般體現為發放交通卡、購物卡、廚具等生活用品;外企側重為員工提供職業發展、教育方面的軟待遇,如支援員工在外面學習與工作相關的技能,並給予較大的報銷比例等。近年來,不少民營企業也紛紛以提供住房、帶薪休假、帶薪培訓等軟待遇措施來加大攬才力度。”

“不同的人對‘軟待遇’的關注點也不一樣。”陳曦分析,“年輕人一般會看重企業的文化、工作環境以及薪酬補助等,年紀稍大的人則會關注企業的保障,比如商業保險、子女的教育醫療、休假是否能實現等;一般的職員會看重培訓是否夠多,是否可以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中高層職員則會關注管理團隊關係是否融洽以及是否有期權、分紅等等。”

 陳曦認為現在有關“軟待遇”的一個最大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人由過去關注能變成物質的東西(比如購物卡)轉變為關注能帶來感受的東西(比如工作環境、人際關係、是否可以自由選擇上班時間等等)。

求職

在當前職場人越來越重視企業“軟待遇”的形勢下,很多職場專家建議企業在做好硬體基礎的同時,必須重視‘軟待遇’的建設;制定“軟待遇”政策時要以員工的需求為出發點,切實減輕員工工作壓力、幫助員工成長、豐富其業餘生活。而求職者面對企業大肆宣揚的“軟待遇”,則需要理性對待。

資深人力資源管理專家董一鳴建議,求職者一定要關注企業“軟待遇”背後的“硬動機”,要分析企業提供各種“軟待遇”的最終目的,它是在何種商業價值觀下運作的,是否和自己的價值觀相匹配。此外,不能把所有企業好的“軟待遇”綜合看待,而應比較每家企業裡面最好的,再同企業的經濟契約和心理契約兼顧。同時,也不要只看“軟待遇”的條目有多少,要看最終結果誰真正享受到了,“軟待遇”的分配是否公平。

“求職者還要判斷企業在文化和價值觀方面的偏向,開放的、活躍的企業會不斷在軟待遇方面出現新花招以迎合員工的.感受,現在有些企業就在管理平臺上提供一些彈性福利,讓員工自由選擇;制度僵化的企業則很少在‘軟待遇’方面做出改變。”陳曦補充,“對於求職者來講,企業整體的年齡層次也是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因為企業的軟待遇可能會偏向主要年齡層的人。”

最後,張楨寧提醒求職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應正確客觀地看待軟待遇:軟待遇固然越來越被看重,但畢竟只是薪資福利待遇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選擇工作時還是應該從自己的特長、愛好和職業規劃出發,綜合考慮工資水平、四險一金繳納情況等硬性標準,切勿因小失大。

■ 相關調查

《中國青年報》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軟待遇”和“硬待遇”的選擇中,30.6%的人表示更看重工資、戶口等“硬待遇”,23.4%的人更看重企業文化、休假時間等“軟待遇”,44.9%的人則表示“兩者同等重要”。

月薪達到多少時,公眾更看重“軟待遇”?調查顯示,38.2%的人首選“3000~5000元”,其次是“2000~3000元”(28.4%),第三是“5000~8000元”(23.6%)。此外,調查還顯示,“黨政機關”(59.2%)、“事業單位”(57.5%)、“國有企業”(52.4%)被認為是“軟待遇”最好的用人單位,接下來依次為外資企業(38.7%)、公益組織(13.6%)、民營企業(7.0%),而且僅有29.3%的人對所供職單位提供的“軟待遇”表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