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就業:構建有效機制,促進和諧就業

才智咖 人氣:1.87W

   從要素分析的角度來說,與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的各方主要包括畢業生、用人單位、高校、政府等。其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是主體,政府起主導作用,高校負責培養輸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畢業生。只有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用人單位對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表示滿意,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狀況表示滿足,相應的機制能保障良性迴圈的就業狀態可持續發展,和諧就業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關注大學生就業:構建有效機制,促進和諧就業

   浙江教育學院招生與就業指導處 杜天筍

  在不少招聘會上,常常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聘不到適合的畢業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變這種狀況,除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就業體制外,更為迫切的,是要積極探索建立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有效機制,儘快形成對各方面都有利、有益的和諧就業的良好局面。

  影響和諧就業的重要因素,高校畢業生認為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為了深入瞭解就業的現狀,深刻分析與和諧就業存在的差距,浙江教育學院日前進行了3項調查:一是對應屆畢業生的調查,側重瞭解影響順利求職的因素;二是對用人單位的調查,主要了解擇優錄用的標準;三是對往屆生的調查,主要了解就業後的感悟和體會。

  在影響畢業生就業因素的調查中,共向省內3所高校的8992008應屆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就個人知識結構與職業需求來看,83.66%的受調查者認為改革學校教育、改革課程體系對改善就業狀況有幫助。

  結合自己的求職經歷,受調查者認為,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雙向選擇中存在的障礙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一是工作經驗問題,用人單位大多需要有工作經驗的人,而畢業生比較缺乏;二是求職定位問題,畢業生求職的定位不明確或定位過高;三是知識與實踐脫節問題,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素質全面,而不少畢業生普遍存在知識與實踐脫節等問題;四是相互溝通問題,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所需職位應具備的能力要求所知甚少,所學專業和崗位工作很難吻合,又缺乏社會經驗,有些方面很難與用人單位達成一致。

  就用人單位選擇畢業生的標準,對61家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顯示:100%的用人單位看重畢業生的人品,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畢業生最為欣賞;有97%的用人單位看重應聘者的團隊合作能力;有93%的用人單位認為應聘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它是對不同行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開展有效工作的重要前提;87%的用人單位願意錄用在校學習成績一般,有一定工作經驗,工作能力較強的畢業生。

  此外,調查採取隨機抽查的方法,140名往屆生進行電話訪問。

  在回答你認為培養和獲得社會適應能力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是什麼?問題時,28.74%受調查者認為是社會兼職,25.70%認為是畢業實習,20.08%認為是假期實習,認為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佔19.36%,參加學生社團活動的佔6.07%。在回答你認為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有效辦法是什麼?這一問題時,有40.87%的人認為是在大學期間要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有32.45%的人認為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援的力度,學校應提供更好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有23.70%的人認為要調整個人心態,降低擇業標準。

  從3項調查反映的情況可以看出,和諧就業的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高校和用人單位供需雙方來看,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與用人單位的需求,雙方還缺乏溝通,有效對接度不夠,人才培養的互動雙贏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從學校與畢業生的角度來看,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定、就業服務體系等方面都還有待改進;對畢業生來說,工作經驗積累,能力鍛鍊,品行修養,擇業心態調整等都有待加強。從政府方面來看,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支援、就業幫扶、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等方面,都還有不少工作要做。消除這些差距,最終實現和諧就業,就要不斷努力地完善就業機制。

    建立實習-就業貫通機制,實現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無縫對接

  一般來說,高校往往根據自身的定位和辦學的特色,來選擇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就是使自己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而用人單位最希望的,就是招聘的人,能符合崗位的要求,上崗後就能派上用場,最大限度縮短崗位適應期,從而降低人才使用的成本。所以,高校與用人單位建立互動雙贏的合作培養人才的利益聯合體,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這種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共建的形式,合作研究會的形式,也可以是辦學聯合體的形式。合作的展開,可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前,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在教學實習、就業實踐的環節上。

  實習的環節是高校畢業生從學生專業崗位人才轉變的不可或缺的環節,可以說,這是畢業生提高自身就業能力的中繼站和加油站。在用人單位普遍要求畢業生有工作經驗的狀況下,實習是彌補學校教育與用人單位要求脫節的最有效途徑。同樣,也是用人單位考察、發現、選擇甚至培養適用人才的過程。建立高校與用人單位互動雙贏的`合作培養人才的利益聯合體,實行實習-就業無縫對接的貫通機制,無論對高校、畢業生還是用人單位來說,都是一件大好事。

  重視人才市場需求預測,建立三位一體相互補充的就業預警機制

  高校在招生計劃制定前,都會十分重視相關專業的市場需求調查和專業前景預測,從而調整、完善專業建設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但在培養的過程中,往往就會按原定的計劃方案,按部就班進行,以至出現計劃變化不如市場變化快的情況。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高校重視了培養過程中的市場需求動態調查,從而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新情況採取有效措施,或調整課程,或增加實踐環節,或提供專項培訓等等,最大限度地減少結構性失業。

  多年來的實踐表明,除了高校要進一步重視加強對人才需求市場的動態預測外,政府、社會專業機構也應充分發揮作用。

  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在長期人才戰略和人才需求趨勢上作出分析判斷,引領高校的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在社會經濟的階段性發展過程中,針對產業群集聚和產業調整的實際情況,作出客觀的符合實際的人才需求預測。

  同時,對每年人才招聘和企業用工狀況分行業進行一次評估,為高校培養符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提供有效服務。

  同時,要充分發揮社會上人力資源專業機構的作用。他們敏銳的觸覺、獨特的市場意識、專業的研判能力,會帶來新的視角下的預測及對策,有助於高校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中期、短期或某個行業的人才需求預測上,可充分發揮這些專業機構的功能,使其起到人才市場預測晴雨表的作用。

  高校、政府、專業機構可通過課題合作、專題研討或專案委託等辦法進行合作,從而建立起相互溝通的有效機制。只有形成高校、政府、社會機構三位一體、相互補充的長、中、短期相結合的人才市場需求預警機制,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才會更有針對性,政府人才使用的導向也會更明確,結構性失業的情況就會明顯減少,和諧就業的程序就會加快。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扶持機制援助機制要實現良性迴圈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和諧就業的諸要素中,政府最為關鍵,起著主導作用。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經濟增長,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始終是政府的職責所在。

  近年來,國家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面向經濟欠發達地區、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社群就業,已連續執行多年的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都收到了積極的效果。這些政策機制,既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實意義,也具有培養鍛鍊人才的戰略意義。同時,近幾年來,各地高校都加強了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力度,也出臺了一些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政策。但創業初期,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出臺政策,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在高校畢業生中同時存在。尤其是結構性失業,有相當一部分責任並不是個人的原因造成的。政府、高校及時提供就業援助,非常必要。

  應該說,許多地方政府已開始重視建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機制。近些年來,高校的就業援助理念也在不斷強化,就業服務機制不斷得到完善,個性化的就業指導,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學校根據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的資訊,為就業困難人員設計個性化的就業方案,從培訓、推薦、面試到落實崗位,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實踐表明,這種方式對就業困難畢業生的援助非常有效。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援助機制的完善,有賴於政府、高校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團體援助和個體援助相結合的就業援助服務,將幫助更多的畢業生就業。

  著名的帕累託改進昭示,在沒有任何人受損的情況下,通過改進現有的資源配置而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朝著好的方面轉變的話,那麼,不斷地進行這樣的改進,總量就會極大化。研究改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著力構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就是要達到就業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使政府的就業政策能堅決得到貫徹,就業導向能順利得以實施,就業效率能得到充分體現,高校培養的人才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和諧就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