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開題報告範文

才智咖 人氣:9.75K

開題報告是研究生實施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古代文學開題報告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古代文學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題目:唐代幕府與邊塞詩研究

一、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邊塞詩作為一種詩歌流派,其起源和發展可謂源淵流長。“邊塞”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史記•三王世家》:“大司馬去病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臣去病侍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邊塞詩作為詩學國度中重要的一員,以其獨特的思想內容、文體形式、表現方法、語言等豐富著古代詩學。中國古代頻發的戰爭,不僅與人們的現實生活休憩相關,而且由此所產生的邊塞詩也是詩人抱國壯志與立功邊疆情懷的體現,因而,與其他的詩歌派別相比,往往會有不同的情感內涵孕育其中。另外,邊塞詩本身的紀事性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尤其是戰爭狀況與民族交流史況,因而也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

邊塞文學的研究尤其是邊塞詩學的研究歷來頗受關注,但是對與邊塞詩相關的其他諸方面研究卻稍嫌薄弱。本文以唐代這個詩學發展繁盛,詩藝精湛的朝代為背景,根據分析研究唐代幾個詩期內具有代表性的邊塞詩人的入幕經歷及其邊塞詩作,重點研究唐代的幕府制度對邊塞詩人及其詩作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這些代表性詩人的邊塞詩作及其入幕原因,以期揭示幕府與邊塞詩二者之間的獨特關係及邊塞詩作特有的韻味!希望此論文能夠充實邊塞詩的研究,但因才力有限,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二、選題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對於唐代邊塞詩的研究文獻頗豐,但多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對邊塞詩發展脈絡的分析與梳理,如佘正鬆、王勝明《淵源流長曆久彌新———簡論先秦邊塞詩對唐邊塞詩的影響》(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佘正鬆《中國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四川大學,2005);第二,是對某一邊塞詩人邊塞詩作的分析與研究,如戴偉華《論岑參邊塞詩獨特風格形成的原因文學》(《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王志清《王維邊塞詩:雄悍逸放的人格塑型一一兼論所受鮑照詩的影響》(《晉陽學刊》1994年第2期);第三,重點分析唐代文人入幕原因及所處社會背景的研究與分析,如楊國宜、陳慧群《唐代文人入幕成風的原因》(《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唐代幕府文人的境遇》(《天府新論》1991年第5期)。另外較有新意的是戴偉華所著《唐代幕府與文學》,將唐代幕府與文學二者的關係進行研究,可謂首開先河,但另人遺憾的是,對唐代幕府制度與邊塞詩二者的關係研究卻並不深入,但僅例一小節以述之,難成系統。本文既著眼於此,在研讀有關唐代幕府制度與邊塞詩文等相關典籍的前提下,著力探討唐代幕府與邊塞詩的關係,將二者的關係做一個系統、全面、深入地分析,這樣才更能充分理解邊塞詩的獨特性,才能使邊塞詩的研究更充實,並走向不斷髮展、完善的道路!

 三、本選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本論文選題將對唐代幕府制度的內涵、發展脈絡及其與邊塞詩的'關係等方面做系統地分析。重點研究唐代幕府制度對邊塞詩人人生體驗的豐富及詩作題材的開拓,邊塞詩人入幕原因的分析,通過對唐代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邊塞詩人詩作的全面解讀分析,揭示二者之間的關係。本文擬分為四個部分,研究的內容及重點如下:緒論:分析幕府制度的內涵、緣起及發展,介紹選題的意義、價值、研究現狀。

第一章:分析唐代幕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探究其源流,梳理其發展脈絡。

第二章:研究分析唐代入幕邊塞詩人及其詩作,著重研究其入幕的經歷及入幕期間創作的邊塞詩;

第三章:分析邊塞詩人入幕的原因。重點分析其入幕與唐代的社會風氣、文學風氣的關係,將其置於唐代整個大時空背景之下,從整體上對其進行觀照分析。

第四章:探討入幕對唐代邊塞詩人及其詩作的影響。重點論述入幕對邊塞詩人人生體驗的豐富、詩作題材的開拓及雄壯、渾厚藝術個性的形成。

 四、論文提綱

緒論

邊塞詩依其內容而分,有狹義與廣義之說,狹義說認為:“邊塞詩以地域而言,主要指長城一線及河西隴右的邊塞之地。以作者而言,要有邊塞生活的親身體驗。以作品而言,要是他們作品的主要成就部份。”①1廣義說認為:“舉凡從軍出塞,保土衛邊,民族交往,塞上風情,或抒發報國壯志,或發反戰呼聲,或借詠史以寄意,或論現世之事伯;上自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婦之愛,生離之痛、死別之悲,只要與邊塞生活相關的,統統可歸於邊塞詩之列。”②2它不僅包涵狹義邊塞詩之內涵,而且因邊塞戰爭而引發的與社會種種緊密聯絡亦歸於此類。二者之言均有其合理之處。但就本文而言,為更好地體現邊塞詩在唐代所具有的典型意義,更深入地揭示唐代幕府制度與邊塞詩二者之間的關係,筆者更取狹義之說,即在唐代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時空環境下,終唐一朝,由有過入幕或從軍邊塞親身經歷的詩人所創作的、反映唐代邊疆戰爭和描寫邊塞風光的詩歌。縱觀整個唐代詩歌發展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凡名家(無論詩人、散文家、傳奇作者)均十之七八都有過莫府生活的經歷,如駱賓王、陳子昂、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適、岑參、李益、盧綸、韓愈、杜牧、李商隱、李公佐等等,觀其所作,有很多優秀傑出的作品也是做於幕府之中或入幕期間的,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將滿腔的鬱悶和不甘化入茫茫無盡的時空之中,成千古絕唱;李白《永五東巡歌》:“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亦顯其“挽狂瀾於既倒”的氣魄。高適、岑參也是因為有過多次入幕邊塞的經歷才成為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而流芳千古的,由此可見唐代幕府制度與邊塞詩二者關係的重要性,對二者關係進行深入、細緻和系統的分析研究就頗有必要了。

第一章、幕府制度的發展與演變

第一節、唐前幕府制度的興起與發展

(一)、幕府釋義本部份主要根據現有資料及前人的考證成果,追溯幕府制度的緣起及其內涵,進而探究唐代唐代幕府制度產生之源。據《辭源》意:“軍旅無因定住所,以帳幕為府署,故稱‘幕府’”,“後世稱衙署為幕府”;在將帥幕府中參謀、書記等稱“幕友”,以後“因地方軍政政官司員延聘辦理文書、刑名、錢穀等佐理人員的通稱”,故又稱“幕客”、“幕僚”。“幕府”一名最早見於《史記》,《史記•李牧傳》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注:此處“莫”通“幕”),由此可知,最早在戰國之際就已經有“幕府”這一機構。《冊府元龜》亦持此說,“戰國之際,始謂將帥所治為‘幕府’”。

(二)、唐前幕府制度的發展與演變

本部分主要分析和梳理唐代以前幕府制度的發展與演變,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幕府制度發展演變的過程。

唐代以前,幕府制度的發展,主要經歷了春秋戰國、漢和魏晉南北朝等幾個時期。春秋戰國是幕府制度的緣起時期,主要是因戰爭而興趣的養士之風,可視為幕府制度的萌芽。漢代幕府制則更趨完善,進一步發展為辟召徵舉制度。宋人對這一時期幕府制度有較為詳盡的描述,“漢代公卿群守,皆得自舉其屬(即幕僚),中舉興之後,辟召尤盛,故當時幕府彬彬然多賢才焉。”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幕僚制度核心的闢署制度,闢署制度是官員自主用人,選擇人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朝廷選官入仕的重要途徑之一。闢署制度仍沿用漢制而又呈現新的特點。主要是闢署制與九品中正制相結合。

第二節、唐代幕府制度的發展與興盛

本部分主要論述幕府制度在唐代的進一步發展與興盛,為後文揭示幕府制度與邊塞詩二者之間的關係做好鋪墊。隨著隋朝一統天下,中央集權的加強,幕府制度曾一度消亡。到唐朝,日趨完善的科舉制度成為中央明令的選拔官吏的正途。但唐朝初期,為保土戍邊,緣邊設節度使,主帥皆設幕;中晚唐時期,各地藩鎮林立,各方藩鎮為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力,各自開幕招攬才俊,並蔚然成風,客觀上促進了幕府制度的發展與興盛。

第二章、唐代入幕邊塞詩人舉隅

本部分主要是選取初唐(陳子昂、王之渙)、盛唐(王昌齡、高適、岑參)、中晚唐(李益、陳陶)等七位代表性詩人進行論述。著重論述和分析其入幕經歷及其代表性邊塞詩作,從中探究幕府制度對邊塞詩人詩歌創作的影響。

第一節、初唐

(一)、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陳子昂(659—700)

陳子昂曾先後兩次親歷安西和幽薊邊塞。垂拱二年從喬知之北征原屬突厥,後歸附唐朝的同羅、僕固等部;萬歲通天元年再次入武攸宜幕,為參謀,討契丹。其詩歌不僅主張堅決反擊外來的侵擾,但對武周王朝主動挑起的對外不義之戰,又堅決反對。

(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688--742)

王之渙主要遊歷過蒲州、洛陽、長安、玉門關、薊庭等地,多次邊塞的遊歷經歷,極大地豐富了王之渙的人生體驗,因而其詩作中最高成就的是“歌從軍,吟出塞”之作。

第二節、盛唐

(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698--757)

王昌齡於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其遊西北邊塞,當是在他中進士前後這段時間裡。他在西北邊塞,到過蕭關、臨洮、碎葉等地,親歷戰場,在其詩作中較全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邊塞生活,他尤擅長用七言絕句描述邊塞生活和戰況,這是他對唐詩的一個重要貢獻。

(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高適(700--765)

高適不同於同時代的其他從軍邊塞的詩人,有唐一代,只有高適是“以詩人為戎帥,險難之際,名節不虧”的(《舊唐書》本傳)。高適生平以天寶十二年(753)為轉折點。前半生,雖有過多次邊塞的遊歷經歷,雖有為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卻因仕途坎坷報國無門。天寶十二年,高適由節度判官田良丘之薦,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充翰府掌書記。廣德元年(763),高適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吐蕃乘唐王朝內亂之機,大肆侵擾,適雖盡力抵抗,終因力量相差懸殊而師出無功。永泰元年(765)正月,即逝世於長安。

高適在其作品中較深刻地反映了盛唐時期各種複雜的社會矛盾和現實,特別是邊塞鬥爭生活,這是其作品的主要價值所在。

(三)、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岑參(715--770)

天寶三載(744),岑參因中進士被授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職務,天寶八年(749)即赴安西(今新疆葉魯番縣西二十里),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掌書記。十三載(754)又隨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再度去邊陲,岑參在常清幕府中充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前後兩次在輪臺北庭等地生活了近六年。邊塞風光,使他擴大了眼界,心胸亦為之開擴。岑參的邊塞詩,不僅氣勢磅礴,音調高昂,反映出唐帝國軍威的強盛,而且善於攝取新奇事物的特點,描寫了邊塞奇特的異域風景。

第三節、中晚唐

(一)、平生報國憤,日夜角弓鳴——李益(748--827)

李益曾五次出佐戎幕,豐富了其文學創作。建中元年(780),李益進入朔方(治所為今寧夏靈武)節度使崔寧幕府。他曾隨崔寧“巡行朔野,到過鹽州(陝西定邊)、夏州(內蒙烏審旗南)、靈州、豐州(內蒙臨河東)以及受降城(內蒙包頭和托克托附近)等地。李益的不少邊塞詩作都作於這次從軍時,這些詩作奠定了詩人在唐代邊塞詩派以及在唐代詩壇上的重要地位。貞元二年(786),李益入鄜坊節度使(治所為今陝西富縣)張獻甫幕。約貞元十三年(797),遊河東、河北,至幽州,節度使劉濟闢為從事,後進為營田副使。李益是中唐最傑出的邊塞詩人,其詩作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邊塞戰爭的實際。

(二)、黃金鎖子甲,風吹色如鐵——貫休(823——912年)

釋貫休是晚唐創作邊塞詩為數最多、成就最高的一位。其邊塞詩的特點是多為樂府體組詩,總體上顯現出規模巨集大、內容雄渾、含蘊深沉的特色。體現了詩人對唐代邊戰的深層思考。這在“理想破滅,主客觀徹底分離,主觀才真正忽視客觀,轉向自我封閉”時代精神和封閉心態下實屬難能可貴。

第三章、邊塞詩人入幕原因分析

第一節、詩人入幕與社會風氣本部分主要分析詩人入幕與當時社會風氣的原因,著重介紹社會風氣對詩人入幕的影響。

唐代詩人入幕,以中唐以後最為突出。但唐前期主要的文學大家幾乎都入過幕,入幕的經歷給他們的人生旅程帶來了很大影響。這主要是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唐代方鎮林立,遍佈全國,競相招納才俊。於劭《送孟司戶赴山南序》雲:“今之天府,急賢為事者多矣。”方鎮在唐朝有極大的自主權,對待幕僚禮賢下士,所謂“韋公虛中下體,愛敬士大夫,故四方文行忠信,豪邁倜儻之士,奔走接武,麇至幕下”(《劍南西川幕府諸公寫真贊並序》),這在客觀上也比較符合那些在朝廷不得意的文人的心意,而且入幕方鎮,從軍邊塞也可以實現自己功名和報國的理想和壯志,整個社會開始形成了入幕的風氣。

第二節、詩人入幕與文學風氣

本部分主要分析詩人入幕與當時文學風氣的原因,著重介紹文學風氣與詩人入幕的關係。入幕文人是一群體,故而其創作常表現為帶群體性特徵的文化行為。如幕府文人的詩歌唱和以及與幕府相關的大量送別詩的產生就是此類現象。因而,入幕對當時的文學風氣尤其表現在邊塞詩的創作上,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反之,未曾入幕的詩人或因友人從軍入幕而亦有唱合之作,這從另一方面也對當時的文學風氣有一定的影響。第四章、入幕對邊塞詩人的影響大量文人的入幕,從軍邊塞,成為方鎮的幕僚,不僅為其實現報國壯志提供了機會,在文學方面,因其入幕的經歷,或親歷戰爭,或漫遊塞外,對邊塞詩歌的題材是一種極大的豐富。如岑參的詩,不僅僅只把邊塞詩看作反映邊地苦寒和對邊地戰爭的態度,而且在邊塞詩中展現了西北邊地的奇異風光、中亞的風俗人情,大大拓展了邊塞詩的表現領域。

第一節、人生體驗與詩作題材的豐富

本部分主要分析入幕從軍邊塞對邊塞詩人人生體驗的豐富與詩作題材的開拓的影響。終唐一朝,邊關和國內戰事不斷,而作為入幕文人,尤其是經歷了盛唐到中晚唐的巨大變化和落差後,對戰爭的感受特別深重。而到過邊塞的詩人,不僅有對戰爭的深刻感受,對邊塞的異地風情也是用筆描寫,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總結起來,唐代邊塞詩所反映出來的基本特徵是:內容集中反映邊疆將士的戰鬥場景、自己對戰爭的體悟以及對邊塞異域風景的描寫,與邊塞戰爭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雄壯、剛勁、崇高和渾厚之美的藝術特點。

第二節、雄壯、渾厚藝術個性的形成

本部分主要分析入幕不僅影響邊塞詩人人生體驗的豐富與詩作題材的開拓,而且因為入幕從軍而激發其胸中豪情,表現出來,則成為了邊塞詩歌雄壯、渾厚藝術個性,這是入幕對邊塞詩藝術風格的影響。

 五、預期達到的水平和目標

本文通過對唐代幕府制度與邊塞詩二者關係的研究,力求充分揭示唐代幕府制度對邊塞詩人的影響、唐代邊塞詩的思想內涵、創作與藝術特點等諸多方面,在導師的指導下,撰寫出一篇具有一定價值的論文。

六、研究的難點和創新之處

(一)研究難點唐代邊塞詩研究雖多,而且研究與邊塞詩相關的其他方面也不少,但與幕府制度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系統詳細的研究卻是第一次,所以可供參考的文獻與資料不多,加之能力所限,故而在著手研究時有一定難度。

(二)研究創新點

1、對唐代幕府制度的發展脈絡的系統分析

2、對唐代邊塞詩人入幕經歷的深入分析。

3、對唐代代表性邊塞詩人入幕前後詩作變化情況的詳細分析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系統地研究唐代幕府制度與邊塞詩二者之間的關係,對唐代邊塞詩作的全面系統地研究可以有助於對唐詩的全面深入研究,並充實古代詩學的研究。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應對方法

(一)文獻梳理法。蒐集並整理有關唐代邊塞詩詩話及相關本事記載,對唐代代表性邊塞詩人的詩作進行分析研究。

(二)文字閱讀法。通過對唐代代表性邊塞詩人詩作的研讀,分析邊塞詩的寫作背景、寫詩場所及所反映的思想內容。由於至今還沒有學者對唐代幕府制度與邊塞詩二者的關係進行系統的研究與討論,加之本人能力所限,所以分析起來一定困難,故而採取比較的方法,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同題材的詩作作從藝術構思、表現手法、語言、意象等方面作細緻地分析,採用典型分析,對比研究的方法對邊塞詩人的入幕期間所作詩歌風格做比較分析,以期凸顯入幕對詩人詩作的影響。

(三)整合研究法。與地理學、歷史學相結合進行跨學科研究。

 八、研究計劃進度表

(一)20XX年3月初定題,按照預定設想,構築論文的初步研究框架。

(二)4月到6月底,蒐集有關文獻資料,修改完善自己的構思,認真聽取各位專家和導師的意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大致的寫作思路。

(三)7月到9月初,繼續深入研究,在具體論文寫作中解決各種困難,使論文初步定稿。

(四)10月份,校對初稿,呈導師審閱。

(五)11月份至學期末,結合各位導師的寶貴意見重新修改,反覆多次。

(六)20XX年2月初繼續修改完善論文,於3月底定稿,準備答辯。

 九、參考書目

著作:(僅例四十項)

1、《陳子昂集》.[M].北京:中華書局徐鵬校本.1960.

2、劉煦等《舊唐書》卷一四六《王緯傳》.[M].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1975.

3、(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六《王之渙》.[M].北京:中華書局本.1965.

4、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靳能所作王之渙墓誌銘跋》.[M].北京:中華書局版.1980.

5、《全唐詩》卷一四0至一四三.[M].北京:中華書局本.1990.

6、《全唐文》卷三三一.[M].廣雅書局光緒辛丑版.

7、(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唐人選唐詩》(十種)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9、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0、(元)文辛房.《唐才子傳》.[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98.

11、譚優字.《邊塞詩泛論》.(《唐邊塞詩論文集粹》).[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年.

12、(明)胡震享.《唐音癸籤》.[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13、(明)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本.1979.

14、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一一《高適傳》.[M].上海: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

15、高適.《高常侍集》.[M].四部叢刊本.

16、周勳初.《高適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

17、彭蘭.《高適系年考證》.[M].《文史》第三輯.1963.

18、佘正鬆.《高適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版.

19、(後晉)劉煦等《舊唐書》卷七0《岑參傳》.[M].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2002.

20、《全唐詩》卷一九八至二0一.[M].北京:中華書局本.1992.

21、《岑嘉州詩集》.[M].《四部叢刊》本.

2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七二《宰相世系表》.[M].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1975.

23、(清)沈德潛.《說詩晬語》.[M].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清詩話》本.1992.

24、《聞一多全集》丙集《岑嘉州系年考證》.[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5、陳鐵民、候忠義.《岑參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26、陳伯海.唐詩學引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

27、(唐)李益.《李尚書詩集》.[M].《叢書整合》本.

28、呂慧鵑、劉波、盧達.《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M].第二卷(隋唐五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年.

29、孟彥弘.《唐代幕府制度研究》書評[A].榮新江.唐研究: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0、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1、(宋)馬端臨.《文獻通考.選舉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2、(唐)杜佑.《通典.職官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3、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34、戴偉華.《唐方鎮文僚佐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35、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

36、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37、(宋)王欽若等編修《冊府元龜》卷四七九《闢署》.[M].鳳凰出版.2006.

38、(清)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五十八《職官志》.[M].廣雅書局刊.

39、(宋)洪邁《容齋三筆》卷一六《唐世闢僚佐有詞》.[M].萬卷出版公司.2009.

40、(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一《唐藩鎮幕府》.[M].萬卷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