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筆試的24小時經歷

才智咖 人氣:1.09W

google筆試的24小時經歷

原以為會是考驗更綜合能力的題目,來考驗個人的資訊積累,結果卻是如此有針對性的市場行銷案例分析。除了上學期在康奈爾管理學院的那門很水的市場行銷課之外,別無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了,至於經驗,那更是免談。還記得一個月前電面裡,當那邊的斯坦福美女緩緩扔出:”5分鐘,給我設計三個marketing campaign”時,我是如何手足無措,一個月過去了,除了又往腦袋裡裝進了一本吹捧Google書,別無二致。

google的筆試問題

不過文章還是得寫,而且24小時之後得交稿(拿到文章是中午12點):

“找一個近兩年來你認為最成功的市場行銷案例,為什麼成功,吸引了哪些消費群體,有什麼可以改進的,你認為下一步應該怎樣營銷,該營銷方案對相關產品和市場化產生了哪些影響?”

“你要知道我們的評分team已經看過了百餘份申請者的文章,所以重點在於,think out of the box, 創新是我們所看重的,Obama或蘋果之類的例子就可以免談了”

寫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費神費時費腦細胞(如果加費脂肪就好了)。好在我是寫實派的,雖然沒有洋洋灑灑的才氣,但磚頭還是會壘的。

梳理思路,筆試折騰開始

8th, 12 am:

先把題目copy paste,給我認為可能有想法和建議的人都發了一遍,至少得先找一個可以入手的市場行銷案例才行。要求是,既要新穎,think out of the box,又能有改進和下一步發展的空間。需要獨闢蹊徑,但又必須在我可以駕馭的範圍之內,才有可能分析下一步的營銷空間。

8th, 1 pm:

Cici在UBS的朋友發過來一些關於super bowl和PC vs. Mac的想法,這都太寬泛,難以入手。Han提供了一些關於green energy的想法,google最近的確是在推power meter的idea,不過好像沒有特別specific的例子。西北的笑笑姐姐黑莓過來的case是Dove的natural beauty和office Max的rubber band ball. Dove一開始我也有在考慮,但是應該也是熱門話題,Officemax的那個,搜了youtub*視訊看了看,倒是create了話題和news,可是還不夠新穎,有沒有與網路更加相關的呢。

8th, 2pm:

仍然沒有好的想法,在網上亂逛,發現有不少new media marketing campaign的website,24小時交稿之後真應該好好看看。

有一個burger king的案例: burger king在fa*ebook上打出廣告,只要你願意和你的任意10個好友解除關係,你就可以獲得一個免費的whopper. 記得在Sue的CMC課上也有人提過這個,想法挺新鮮的,不過evil了。當然好友是可以解除了之後再新增的,只是在奧蘭多吃的那頓半夜burger king的油水還沒消,對這個沒什麼興趣。

8th, 3pm:

想到上學期因為web data mining而放棄的一門integrated marketing strategy的課,於是上blackboard臨時enroll了一下,這樣我就可以隨便翻老師上課的課件了。

前半截一直都很沒意思,邊看就邊在心裡感嘆,學marketing真是水啊… 隨便幾個concept就行了,既不用像communication上升到理論高度,用theory development煩死你,又不像economics或者finance落實到數學模型,用公式和推導玩死你。

翻到中間,發現有一個award winn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case:

澳大利亞昆士蘭的一個小島想做旅遊推廣,於是發起了“全世界最好的工作“的市場行銷計劃。他們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job offer – island carer (島嶼保姆),獲得這份工作的人可以在這個風景如畫的海島的上住上一年(當然,是住別墅,不是像lost裡面那樣…),每天的工作就是陽光,海灘,潛水,吃海鮮,發掘島上各種新奇好玩的事物,一年可以拿到百萬年薪。唯一的obligation(如果可以叫obligation的話),就是每週寫一篇blog描述在海島上的逍遙生活。

可以算是perfect job了,除了得被晒的黑點兒之外。整個campaign的核心思想在於製造新聞,而不是廣告。當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道這份“招聘啟事”時,宣傳效果其實就已經達到了一大半。campaign的後期是對全世界眾多申請者進行海選,這當然離不了拉票,youtub* video等一系列American Idol的把戲。我記得之前在新浪上好像看過相關的報道,說明的確覆蓋面還是很大的。

雖然還沒想好怎麼improve,不過這麼catchy,就是它了。

8th, 4pm

有24小時,我可以花12小時來思考怎麼寫,剩下的時間再來付諸筆頭,所以不急,仍然在網上逛。

又看到一個Ikea的fac*book營銷case:

Ikea要在歐洲某個國家新開一家分店,他們為該分店的店長在fac*book上建立了一個profile, 每天這位店長的profile裡都會新增一張新的照片,展示新店裡的傢俱展廳擺設(你知道Ikea裡的那種佈置得很溫馨的樣板房間)。神奇之處在於,所有fac*book使用者都可以在這些照片的傢俱上tag自己,最先tag的人就能獲得相應被tag的那個傢俱。然而重點不在於tag本身,在於tag了自己之後,照片會spread到自己的好友network裡,就像是virus,更多的人看到並獲知了Ikea新店的資訊。

NOT BAD, BUT NOT AS EXCITING AS THE FIRST ONE.

8th, 4:30pm

想起來Jing之前給我提過的關於QR code的marketing campaign. 搜了下,大多數不過是把自己的產品資訊做成QR code(一種通過手機拍照可識別的二維條形碼),然後讓使用者用手機照下來,成為另一種更迅捷的獲取資訊的方式。的確是有新意的資訊傳播方式,可以預見到其革命性的未來,因為快捷,簡單,畢竟不是每個人在看到地鐵海報的時候都有時間和興趣記下海報上冗長的url地址或者名稱,再開啟iphone上的web browser進行搜尋,而且往往找到的不一定是使用者所最需要的資訊。

但是仍然是創意的問題,什麼才是最具創意的運用QR code的方式呢

看到了巴西一家網上書店的這個case:

一家類似於亞馬遜的巴西網上書店,一夜之間將印有QR code的海報貼滿了聖保羅的大街小巷,好奇的年輕人醒來之後用手機拍下了這些QR code, 發現每一個code都對應著推te(twiter)上的一條與love或者hate相關的資訊。他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人們紛紛上網回覆或者撰寫自己的twitter資訊,甚至有人在網上建立flicker相簿來收集這些照片。在campaign進行的過程中,code背後的資訊每七天更新一次,也就是說,過一段時間,相同的code代表的是不同的資訊,時刻保持其新鮮度。

故事並沒有完,該網站隨後出了一本書,一本全世界獨一無二的QR code book。200頁的書裡印的全是QR code,如同那些大街小巷的海報,200個QR code所代表的也是即時變換tweets。獨特之處就在於,儘管讀者拿到的物理介質-書,不曾改變,但其所包含的資訊卻是ever-changing的。

恩,真的有人會對這樣的“書” or so called “living book”,感興趣嗎,i doubt,不過這也就是巴西這家書店所希望做到的,在短時間內在年輕人群體積累大量的人氣,並且營造出品牌富有創意的形象。試想,當大街小巷都貼滿了黑白QR code,誰不想拿出手機來”解碼“一下呢,這僅僅需要幾秒鐘的時間。而隨後所出版的書籍,有很好的將整個campaign的loop完結在一個有形的物理介質上,讓人們有機會去訪問網站。這本動態的書代表的恰恰就是網路書店所需要傳達的理念,營造網路和物理世界資訊的集合和交融。10天之後,甚至是5天之後,當QR code從城市的各個角落被撤下,當手中的living book不再那麼有趣,沒有關係,因為brand awareness已經被牢牢的被年輕消費者所接受。

這不是一個love at the first sight的故事,不過互動的設計,與twiter,QR code的結合,對於新的'圖書出版也的evision(書店提出這個想法可以運用到教育和學術領域,每次學生開啟一本教科書,都有QR碼link到最新的資料和資訊),好比將今天的資訊儲存方式和明天的資訊儲存方式搭建了橋樑…

我需要確認自己對於這個case的喜歡不是偶然或過於少數派的意見,Ikea的案例基本可以rule out了,於是我給朋友們發去了island carer和這個living book的例子(國內的沒有辦法看youtub* video,這個讓人很抓狂)。

8th 5:00pm

收到Cici和Bill的reply,兩個人都印證了我的想法。Cici的argument是,讓大家都curious比讓大家都明白好。當Google的logo有一天變成了UFO和火星地表的時候,使用者們苦苦追尋了幾個星期想知道到底是為什麼,it turned out to be s’ birthday,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起來的topic和traffic才是online business更需要的。

好吧 開始寫這個living book的case.

8th 6:00 pm

不餓,中午的柚子還沒消化完,但我就是本能的想吃東西了。我覺得小時候真的只是餓了才吃,長大之後怎麼就沒這個概念了?

本來想清淡,給自己煮了西蘭花和火鍋丸子之類,結果抱著老乾媽吃了大半瓶。弄得胃裡“火燒火燎”之後,終於開始寫東西了。

8th 9:00 pm

重點不在於怎麼寫campaign是怎麼好,重點在於為什麼它ground breaking,有什麼上升空間(這點在emma後來給我的comment裡也有提,我自己在寫的時候也一再像emphasize,但還是做得不好)

8th 12:00 pm

終於把胃裡的老乾媽消化完,開始吃chocolate raisin beans,我沒救了,不過沒辦法,要不然我就睡著了。

最後寫到文章裡的幾個drawback和solution:campaign覆蓋不到沒有multi-media和internet connection的手機使用者,所以這部分群體被忽視了,可以在QR code旁邊加上一行數字,通過text也可以讓普通使用者獲取tweets;獲取tweets之後不能馬上互動的進行reply,應該有一個相應的phone application可以讓人在獲取資訊之後馬上reply,而不是讓他們回到家,開啟電腦再去reply,nobody would do that.

9th 2:00 am

幾個將來的想法:

1. 和google map的結合,獲取使用者通常都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讀這些living book,從而更有的放矢的進行下一步營銷;

2. 將living book的topic從love或hate進行拓展,最好是有personalized living book,一個對環境感興趣的人,可以買一本書包含”global warming”, “Copenhagen” 等關鍵詞的living book,而影迷則可以定製他/她喜歡的celebrity的名字(Brad Pitt, etc.) 包含到living book裡。】這個後來被略去,有點繁瑣,難得講清;

3. 在每本該書店出售的書上貼一個QR code,連結到對這本書評論的tweets,每次翻開書,都可以獲取實時的其他讀者的評論資訊,自己當然也可以re-tweet這些資訊。當然這些micro-blogging的行為都是在該售書網站上進行,給網站同時帶來流量。最終如果能形成不同的book fan community,所形成的conversation和topic將給網站帶來更高的人氣和流量。

重要是create platform for community, conversations and interaction, 而不是push messages to consumers.

9th 4:00 am

我實在是想不出這個campaign對於巴西的圖書業會有怎樣的影響了,因為丫根本就沒去過巴西啊…

發了draft給一些人,然後睡覺去了,鬧鐘定10:30

9th 8:30 am

醒了,看錶,繼續睡

9th 9:30 am

醒了,看錶,繼續睡

大功即將告成

9th 9:45 am

算了,起吧。收到mitch和emma的revisions和comments。

又從頭來一遍,發現很多語言很不精簡的地方,繼續改,對於最後一個段落仍然沒有idea。

9th 10 am – 12 am

Kept on revising… 幸好我9點多起了,而不是10點半,不然真不知道能不能準時交,總而言之,最後在語言和邏輯上又有不少改動,沒有時間再給別人做最後一遍proof reading了,只能自己publish成pdf之後,再過一遍(這個emma教的方法很好,在word裡面看不出的錯誤,往往列印或者在pdf格式中,會更容易看出來)。

9th 12:15 am

其實已經晚了,不過考慮到我也不是昨天12點整點收到的題目,所以,應該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