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研究生招考模式

才智咖 人氣:1.33W

繼全國大學聯考改革邁出嘗試的步伐後,研究生考試今年也有重大新規。教育部昨天宣佈,2015年研考中,將允許初試公共科目成績不合格,但專業科目成績特別優異或科研方面突出的考生破格參加複試。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研究生招考模式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在先前的研究生招考當中,除34所高校自主劃線以外,其餘的普通高校,都是由教育部設立總分國家線,政治、英語的單科國家線以及兩門業務課的國家線。筆者作為研究生考試過來人,見過很多總分“高大上”,卻因為公共科目單科的“卡殼兒”而被迫接受被調劑的結局,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失之交背。難免有些讓人為這些高分考生鳴不平。

這些國家線的設立,更多地是以一種行政化的標準來對考生成績予以衡量,這種標準,只是通過一張被人為定義的考卷通過分數予以量化體現出來。拿考研英語來說,考生英語水平的高低,應該體現在聽說讀寫多個方面,而考研英語只是簡單地以卷面分數的高低來反映考生英語水平,有失偏頗。筆者就見過CET4考了618分,CET6考了607分,而考研英語只考39分,無奈地被所報考學校無情拒絕的例子。其實,考研英語,反映的只是不完全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沒有四六級那樣可以相對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

考生們選擇讀研動機,應該是期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來獲得更多的學術收益,提高專業水平,紮實技術技能,培養邏輯思維,形成治理現代能力,從而使得自己在兩年或者三年的研究生畢業之後,能夠站在更高的一個起點上。與這種研究生培養思想相對應的招考模式,應該是在參考帶有共性選拔標準的研究生入學初試考試的基礎上,對一些學術研究能力非常突出的考生應該“不拘一格”,將其所取得的學術研究成果視為其“殺手鐗”,這樣作有利於學術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再拿研究生的就業市場需求來說,比起本科生來講,在就業市場的優勢更應該體現在專業性上。本科生的就業,更多時候可以跨專業,就業的選擇範圍可以比較廣,學中文的可以去應聘人力資源專員崗位,也可以去應聘計算機崗位,但是,對於比起本科生在學校裡多呆了兩年或者三年的研究生來說,就業的時候如果選擇跨專業,就會在自己所失去的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以及專業領域之間進行權衡。因此,專業性應該成為研究生階段學習所應培養的核心競爭力。

既然是強調專業性,在研究生招考過程中就應該體現出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來。但事實上,在先前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更多的情況是英語、數學成了攔路虎,而花在專業課的精力就相對有限。但是,到了畢業求職或者參加工作的時候,曾經成為攔路虎的英語和數學,可能壓根派不上用場。

研究生教育,對人的綜合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研究生招考安排了初試加複試的制度,初試重在對考生的知識儲備、基礎理論予以考查,複試重在對考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考生的綜合素養進行考查。帶著這樣一種招考理路,近年來,不管是34所自主劃線的重點高校,還是按照國家線來確定複試分數線的普通高校,都紛紛加大複試所佔的權重。

但是,在先前的招考制度中,初試與複試之間是先與後的關係,而不是同時間並列進行的關係,初試須要考到進入複試的基本分數線才可能具備參加複試的資格,因此,在初試的過程中會淘汰掉大量的考生,那些沒有認真準備初試而被拒之門外者當然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但是,那些專業科目考分高卻因公共科目考分低者就會蒙受“不白之冤”。這種初試加複試的招考模式,既不能真正選拔出學術型人才,也不能很好地選拔出專業型人才,恐怕更大程度上是選拔出沒有思維個性、沒有創新能力、沒有自己特點的“考試機器人”。

我們需要的研究生招考,應該是有利於選拔出學術型和專業型人才的招考。給新的招考模式點一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