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創業家

才智咖 人氣:8.06K

去年秋天,日本NHK製作的晨間電視連續劇《阿政》連續創下21%以上的高收視率,成為了日本老百姓家喻戶曉的電視劇之一。此劇由玉山鐵二及美國女星夏洛特·凱特·福克斯主演。這是一個日本企業家與外國女子為愛情訂終生,進而為自己的夢想共同努力的故事。大正時期,一位對威士忌充滿熱情的日本年輕人,獨自前往蘇格蘭,實地探訪所有的大小酒吧,為找到最高品質的威士忌而不遺餘力。這位男主人公在劇中叫“阿政”,他的原型就是日本三得利公司的早年創始人之一、“日本威士忌之父”竹鶴政孝。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創業家

阿政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他的威士忌創業生涯,沒有趕上網際網路的時代,像馬雲那樣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打造出一個阿里巴巴,他的成名似乎來的慢了許多:三得利公司的“山崎Sherry Cask 2013”單一麥芽威士忌,被英國的權威指南《威士忌聖經》2015年版評為全球最佳威士忌。這是日本威士忌首次獲此殊榮。說起威士忌,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蘇格蘭威士忌、愛爾蘭威士忌、美國威士忌和加拿大威士忌四大類。而這次威士忌的著名產地蘇格蘭卻首次無一品牌躋身於前五名。《威士忌聖經》對甄選的全球約4,700種威士忌的品質進行了比較。關於三得利“山崎”威士忌的獲獎理由,《威士忌聖經》對其“幾乎難以言喻”的芳醇味道和“極致大膽的芳香”大加讚賞,在滿分100分中給出了97.5的高分。

從阿政漫長的創業經歷和他最終創造出了世界級水平威士忌的品牌,我在思考最近響遍全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說法是否能夠呼喚出像阿政這樣的中國企業家?大眾創業固然開始刺激許多年輕人,只是遺憾沒有多少人試圖把“創業”的定義說得清楚一點。改革開放初期,大批的國有企業因虧損而被迫關門、不少國企裡面的大眾和萬眾也面臨了下崗和自謀飯碗的過程。把虧損的廠子承包下來給個體經營是創業,在衚衕口擺個烤紅薯的攤子也叫創業。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對於90後的年輕人來說,創業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成為馬雲”,搞個網站開發個手遊、O2O或者P2P等等。似乎今天的.“創業”成為了網路經濟的代名詞,很有“泛網際網路化”的含義。

其實,僅僅把這個時代的創業狹隘地理解成為與網際網路有關,這還不算是什麼大問題,因為畢竟今天這個時代的最深刻、最底層的革命是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它所帶來的衝擊,猶如當年英國人領先的蒸汽機技術和美國人主導的電力技術,徹底把人類帶進了一個新的時代。然而我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法,最大的擔心是把創業的內涵非但沒有人說得清楚(或乾脆不願意去說清楚),還會誤導一大批眾生,犧牲他們有限的生命時光!比如,凡是有創業經驗的企業家都明白,創業不適合所有人。有的人有天才般的腦袋、擁有技術專利,但是從來沒有獲得過商業的成功;有的人國小沒畢業,匯聚人才、捕捉機遇,從無到有到登上什麼“年度人物”榜單。100家新開辦的公司,三年後能活下來的有幾家?三年後還能有盈利地活著的有幾家?三年後能成功上市或被高價收購的有幾家?這類的研究資料比比皆是,答案只有一個:沒幾家!

再比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掙快錢,迅速成為下一個“首富”的機會嗎?當然不是。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媒體、每天的微信朋友圈裡面、微博裡面,都把那些極少數的創業成功者捧上了天,更是把創業的過程一帶而過、大為簡化,使不少年輕人覺得在今日的中國,創業就是快速製造億萬富翁的代名詞。

那今天“大眾創業”到底是指什麼?我想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沒有糊塗到真的認為“人人可以創業”、“人人可以成功緻富”。我覺得,站在今天這個時代談“大眾創新”是相對於過去幾百年來的商業發展史、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階段來說的。比如,移動網際網路從底層改寫了許多商業模式的創新方法。眾籌讓籌資變得平民化、大眾化;眾創和眾包使得新產品的開發流程可以社會化、外包化、低成本化。隨著網際網路、開源技術平臺等對大眾創業者的開放普及,個體能夠成為產業資源的組織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生產開始出現,從而帶動傳統大規模生產逐漸向柔性化、智慧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按需生產、規模定製正在變為現實。就連近百年來的企業經營管理方法也被迫改變,比如資訊流的透明、公開、即時,使得企業的傳統管理結構顯得臃腫和滯後、失去了競爭力。開放的社交網路使使用者作為產業生態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參與到產品構思、設計、製造、改進等環節中,與創業者充分交流產品創意、體驗及個性需求。企業內的普通員工的角色和存在的意義開始轉變,管理和創新不再是一個組織內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更“大眾化”!因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創新產業組織的新方式,絕不是狹隘意義上的“自己辦公司”、“下崗自謀職業”。“眾籌”、“眾包”、“眾創”、“眾研”等模式和生產方式,將優化封閉的產業資源配置方式,讓智力資源、產業資源、社會資本更加自由流動。

這樣來看,今天提出的“大眾創業”的確有著豐富的時代內涵,但是我們絕不能被這些時代的內涵給忽悠了。比如,今天創業比三十年前更容易了麼?創業成功機率更高了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的權威資料來證明這樣的結論。簡單的邏輯思考是:如果今天創業簡單了,那對所有想創業的人都簡單了,競爭就加劇了,最後導致創業不那麼簡單了。我個人認為創業的難度應當是加大了,任何一個好的創意很難保密,任何一個好的想法都可以被複制;社交網路可以把一個品牌迅速傳播,但是它也可以快速地被人們忘掉,網路資訊更新速度加快反而對品牌的深度(brand depth)的形成帶來難度;最終的較量是在執行力和對某些核心競爭要素的戰略控制力上。

今天在中國提“大眾創業”,其實孕育著許多中國這個社會裡所特有的機遇。比如我們巨大的內需市場,無時不期待著高質量的馬桶蓋、無刻不在歡迎買得起的特斯拉。像牙膏、牙刷這些“非高科技”的日化產品,50%以上的市場份額還是洋品牌的天下,中國這個絲綢大國還沒有自己的世界級絲綢消費品牌。展望接下來的三十年,“大眾創業”深藏著創辦大企業、建立大品牌的機遇,呼喚著像創造世界級威士忌品牌那樣的阿政。

TAGS:創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