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入園前的準備論文提綱

才智咖 人氣:1.84W

幼兒入園前可能會產生於父母分離的焦慮。這個課題又該如何探討呢?

幼兒入園前的準備論文提綱

減輕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措施的有效性探討論文

分離焦慮是焦慮的一種,通常出現在與父母分離或與所愛和依賴的人分離或面臨分離的威脅等情況下,是幼兒從自然人到社會人轉變過程中所發展起來的情緒。三歲左右的幼兒離開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來到幼兒園,情緒會很不穩定,常表現為哭鬧、大喊大叫、拒食、拒玩、拒睡、拒人、默默無語等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新學年開學,適齡幼兒離開父母和家庭進入幼兒園小班遊戲和生活,邁出了其社會化程序中重要的一步。很多的文章都是降低分離焦慮的措施,而這些分離焦慮的措施有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於是本研究選擇廣州市某示範幼兒園的一個新生班為研究物件,採用觀察法對新入園的小班幼兒進行6周的在園跟蹤觀察,記錄其分離焦慮表現,並運用訪談法對教師、幼兒以及家長進行訪談,進一步瞭解影響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的多方面因素。

通過對資料和觀察記錄的整理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的特點:一是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表現以大聲哭、哭泣、喊著要爸爸媽媽為主,其次為依戀老師和依戀自帶物,哭鬧、默坐、不正常午睡甚至不午睡、不正常進餐、重複句子如"我要爸爸媽媽"和獨自遊戲屬於個別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二是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放假後的早晨入園、午餐及午睡時間前後,傍晚離園之前也有個別幼兒表現出較嚴重的分離焦慮;三是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表現在性別上有所差異,女孩出現分離焦慮的比例高於男孩且大多以較強烈的形式表達。

本研究對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現實表現的細緻觀察,同時對現象進行總結分析與提升,得出一般的規律性的結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策略建議,通過研究降低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措施的有效性,讓家長以及一線老師可以參考,也為我們即將畢業而進入幼兒園的老師提供一些建議,最終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分離焦慮 新入園 有效性

Abstract

Separation anxiety is one kind of anxieties, it is the children's response to their separation with their parents, the ones who they love and depend on, or it appears at the time when their attachment was under threat. It's an emotion which develops when the children are being changed from natural man to people of society. When the Children about three years old leave the family and their parents to the kindergarten ,their emotion would be unsteady and most of them demonstrate such reactions as refusal to sleep, refuse to eat , refuse to go to the kindergarten, cry all the time, reject others to approach, and stay alone and so on , all these call separation anxiety. The children of their right age leave their parents and the family to enter the kindergart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term, 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ir socialization, but for facing the long and direct separation with their parents, the children are undergoing the pain of separation anxiety. Although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reception class has the same with anxiety, it still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ception class from one kindergarten in Guangzhou city as study obje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observation, the author observed the children of the reception class for 30 days and recorded the children's behavior ied out interviews on the children,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reception class.

Through arrang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e researcher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The separ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indications: first, loud cry and weep are appeared the most, attaching teachers and their own things are other main form of children's separation anxiety, sitting silently, cry and scream and so on just belong to individual; second,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the children from the reception class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morning and the time for lunch and siesta, only a few were extremely anxious before leaving the kindergarten in the evening; third, it shows difference in the sex, the girls are more anxious than the boys and they generally express their separation anxiety by strong forms; fourth,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age,the younger groups' separation anxiety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e older groups'.

The research not only has particular observation, but also generalize and analyze the phenomenon deeply. By the end, it proposes some effectual sugges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From the research we know the useful ways to loosen the passing phase separation anxiety of children and that may support us new teachers and the parent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and it will improve our abilities.

Key words: Separation Anxiety, in the Passing Phase , use

一、問題提出

2001年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將幼兒園教育內容分為相對的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其中"健康"領域"目標"的第一條為"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在"內容與要求"的第一、二、五條分別強調"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洩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遊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指導要點"的前兩條則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其中,我們可以看到"情緒安定、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特別將"高度重視幼兒心理健康"單獨提出,都體現了對幼兒心理髮展的重視,體現了對幼兒健康發展的更為全面和深層的解讀,尤其體現了對初入園小班幼兒安定情緒、適應環境的關注。

每年九月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新入園的孩子情緒很不穩定,常表現為哭鬧、大喊大叫、拒食、拒睡等,有的孩子還因為老師把他帶進活動室、離開親人而用踢、打的方式發洩,這些就是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在幼兒園新學期開學之初,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大部分都處於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適應、過渡階段,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在這一時期裡,如何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安撫幼兒的情緒、促使其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便成為這一時期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涉及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這一時期幼兒園工作開展關注的難點之一。幼兒園在新生入園前後都會採取的一些相關措施來緩解小班新生的分離焦慮,使幼兒園的工作得以比較順利的開展。然而,各種各樣的措施,哪些才是緩解分離焦慮的有效的措施呢?這是我想探究的,更是幼兒園教育實踐需要的。本論文的研究意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理論意義

幼兒的分離焦慮問題的研究有助於豐富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隨著幼兒分離焦慮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相關的研究漸次增多,與之聯絡的研究主要包括焦慮研究、親子依戀研究、社會性發展研究等等,以"分離焦慮"字樣出現的研究,既有醫學界病態分離焦慮症的研究,也有教育界教育對策的研究。認知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馬斯洛的需要理論等都可以用來解釋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習性學的依戀理論較全面地闡述了依戀與分離焦慮的關係……一項理論的完善要建立在眾多的研究基礎之上,進行分離焦慮問題的研究,一方面可為有關分離焦慮理論的完善提供可供參考的資料和材料,另一方面充分發掘分離焦慮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發揮其有利的方面,減少其不利的影響。

(二)現實意義

"我要媽媽!""我要爸爸!"一陣陣的哭鬧聲不絕於耳,這是我每次回家後看到小外甥與姐姐或者姐夫分開時表現出來的。在我去幼兒園見習的時候,經常看到有的幼兒哭著衝出教室門口要去找媽媽,有的幼兒則坐在地上或椅子上哭……這是每年九月份幼兒園開學之初小班普遍存在的現象。每次看到這些現象我都希望能為這些幼兒做些事情來幫助他們平靜下來,這促使我更加關注這一問題。這一時期出現的分離焦慮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心理現象,通過採取適當的措施可以得到緩解,使幼兒實現從家庭到幼兒園的順利過渡。儘管如此,也曾有幼兒因為新入園分離焦慮過重而缺失了幼兒園階段的教育案例,於是我就在思考: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受哪些?素影響?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是最有效的?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就是這一系列的疑問及不解讓我選擇了以探討緩解小班幼兒新入園的分離焦慮問題有效性措施作為我的研究內容,從現象開始了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研究。

研究這一問題是給幼兒園制定緩解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的策略提供現實依據和策略參考。在幼兒園或家庭實際的操作中,都將幼兒的分離焦慮作為一種有害心理問題來加以防止,一是有利於幼兒園工作的正常進行,二是可免除家長的後顧之憂。而較少考慮到分離焦慮本身對幼兒的影響及意義。希望本研究使實踐中的教師及家長相對較全面的而細緻地認識小班幼兒新入園的分離焦慮,採取相應的措施來緩解小班幼兒新入園的分離焦慮,從而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更好的方法。

二、文獻綜述

(一)已有研究文獻綜述

1.有關分離焦慮的研究

1)有關分離焦慮內涵的研究

凱根等 (1978)認為,分離焦慮指的是個體與重要他人分離時所產生的適當的憂傷,是幼兒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正常反應,是6個月到20個月嬰兒的典型行為,其高峰期一般在13月齡到20月齡之間,在其他年齡階段也有所表現 。鮑爾比也指出,分離焦慮是兒童對失落的恐懼與害怕,兒童將與依戀物件的分離解釋為一種生存威脅,進而產生分離焦慮 。我國學者陳鶴琴認為,分離焦慮是兒童與其依戀物件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是個體因不能達到目標而使自尊心受損時,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而又帶有恐懼的負性複合情緒 。此類觀點認為,分離焦慮是幼兒社會化過程中的適應性反應。

然而,如果兒童面對分離時的情緒和行為反映超出了適度的水平,就會成為分離焦慮症。依照 DSM-IV的界定,分離焦慮症是指個體與其依戀物件分離或與其家庭分離時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應的、過度的焦慮 。患分離焦慮的個體一般會表現出與分離有關的過度焦慮、抑鬱和一些受焦慮影響的不安行為,哭泣、身體不適、逃避行為及採取獲得安全的行為是其主要症狀 ( Eisen,et al 2001)。此類觀點是從神經症角度分析,認為分離焦慮是一種焦慮障礙。

2)有關分離焦慮產生原因的研究

① 與主要撫養者的分離

鮑爾畢將分離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家庭環境中幾分鐘或幾小時的短暫分離,另一種是持續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被迫分離。嬰兒與父母分離後,會產生分離焦慮。

"大量研究表明,導致兒童痛苦的第一個誘因是與親近的人的分離;第二個原因是失敗;第三是遺棄,暫時或永久的,生理的或心理的遺棄都會引起悲痛。"

"Campbell在對發展性焦慮研究進行回顧後提出在生存過程中產生分離的條件是一個重要變數。引起焦慮的兩個條件是直接分離(unmitigated),即兒童與父母完全分離,獨自呆著;間接分離(mitigated),即兒童與父母分離,但與其他人在一起。"

② 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和害怕

艾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認為人的一生中,人格發展要經過八個發展階段或矛盾衝突階段(Erikson,1950)。他假定人格發展是和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解決遇到的衝突或危機的能力相一致的。這八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是:信任對不信任。艾裡克森認為,人需要發展對周圍環境的可預測感,這樣就能夠產生信任,不會害怕,這是發展自我認同需要完成的第一個任務。如果我們向外探索,想要駕御周圍的環境,那麼就要在環境中感覺到安全。在親人離開後,嬰幼兒哭的時候,他的照看者如果很親切地對待他,使他受到很好的照顧,感受到安全,他就會發展信任感。

3)有關影響分離焦慮因素的研究

① 家庭養育特徵

Ainswoth (1961,1971)等人認為:嬰兒的依戀特徵和依戀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的養育特徵。研究者對26個家庭進行了長期觀察,並按母親的養育特徵劃分為4個維度,即敏感性--遲鈍性;接納性--拒絕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漠視性。研究發現:兒童的依戀特點對應於母親的養育特點。安全型嬰兒的母親在敏感性、接納性、合作性、易接近性4個方面均有較高的得分,這些母親傾向於鼓勵兒童探索,對孩子敏感,與孩子進行親密接觸。迴避型嬰兒的母親對孩子拒絕、缺乏耐心、經常表現出消極情緒。拒絕型嬰兒的母親傾向於干預和忽視,不願意與孩子進行親密接觸。

另有學者(Clark&Sterwart,1981)將母親的養育特徵分為反應性、積極情感表達和社會性刺激3個維度。反應性包括對兒童哭、叫喊、語言的反應的比例;積極情感表達包括有感情的接觸、鼓勵說話、表揚等;社會性刺激包括母親接近嬰兒、對嬰兒說話及模仿嬰兒的頻度。結果表明:迴避型和反抗型依戀的嬰兒的母親在3個維度得分都比較低,而安全型依戀的嬰兒母親均有較高得分。這結果印證了Ainswoth的觀點。

② 兒童自身因素

"一項追蹤研究(Kagan,1991)發現,一些嬰兒天生難照料,易煩躁、愛哭叫、不易撫慰,不喜歡密切的身體接觸,拒絕養育者的親近,形成穩定依戀時間較晚。而另有一些嬰兒天生喜歡擁抱、撫慰、愛笑、與母親積極交往,容易得到母親的歡心。……Kagan認為:依戀型別的差異主要由兒童氣質決定。容易教養的兒童通常被歸為安全型依戀,難教養的被歸為反抗型依戀,行動緩慢者被歸為迴避型依戀。研究表明(Clakins&Fox,1992):在24個月的嬰兒中,反抗型依戀的嬰兒有更多的抑制性,迴避型依戀的嬰兒有更多的非抑制性,而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在兩方面比較適中。"

"Hinde指出,人類嬰兒擁有對環境的具體"調節權"。由於兒童積極把握環境,從而減少了分離焦慮;並且兒童通過追隨母親和積極接近他人來控制與安全基礎距離。由於母親的暫時分開,當兒童不能使用自己的權利時,他們就通過尋找可靠的安全基礎來調節分離憂慮,以致於最終達到降低對分離的焦慮。"

4)有關緩解分離焦慮的研究

詹姆斯--蘭格情緒學說的一個宗旨就是認為情緒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引起,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他曾舉例說:"……我們所以感到悲傷是因為我們哭泣,害怕是因為我們發抖,……"雖然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學說把情緒與外在的表情之間的關係弄顛倒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得到廣泛的運用和驗證。我們常說"越哭越傷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就不會傷心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只有當幼兒停止了哭鬧的生理行為,幼兒不愉快的情緒才會慢慢平息。

"伊扎德在研究兒童的遊戲與情緒之後認為,兒童用重複的遊戲幫助自己去處理本來是勢不可擋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產生的焦慮,他進一步假設遊戲在整合情緒的各個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發展上具有一種重要的作用。"

2.有關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的研究

1)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產生原因的研究

① 心理原因

根據依戀理論,幼兒自出生後即與父母或第一監護人形成一種親密持久的依戀關係。依戀形成後,幼兒對依戀物件的分離會表現出分離焦慮。一般依戀程度越高,分離焦慮越嚴重。對幼兒來說,幼兒園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幼兒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的動因是不安全感和害怕感。這種動因是否發生作用,關鍵在於依戀物件是否離開。依戀物件的離開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使幼兒的思維發生"倒退"。弗洛伊德認為幼兒在困境中會表現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為,即為"倒退"。心理學家認為,幼兒入園分離焦慮是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產生了倒退,擔心依戀物件離開可能不再回來,再也看不見了。此時,幼兒會伴隨苦惱、吸吮手指、尿溼褲子、絞弄衣角等可觀察的倒退行為。

② 家園生活環境的差異

第一,幼兒離開熟悉的家,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幼兒的交往物件也由原來少數且朝夕相處的養育者轉向從未見過的老師和眾多幼兒,社會交往的範圍變大,交往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在家裡,他們是關注的焦點,父母家人對其千依百順;在幼兒園幼兒卻要學會與老師、與其他幼兒交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分享,與其他幼兒分享玩具。第二,幼兒在家的生活是寬鬆的,沒有秩序和紀律的約束。而幼兒園為幫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求幼兒遵守一定的常規要求,如:獨立進餐、按時午睡、學會分享、輪流、等待等。此外,自理能力差也容易使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感到緊張、焦慮。如:不能獨立進餐、不會穿衣鞋,大小便不會自理等。幼兒不敢請教師或其他別的幼兒幫忙,一旦遇上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便陷入困境而引起對幼兒園的排斥,更加依戀家人和熟悉的環境。

2)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影響因素的研究

影響分離焦慮的因素在幼兒新入園階段主要體現在:

① 家庭的人際交往特徵

"一般來說,如果家庭的人際交往比較開放,孩子在入園前有更多機會接觸各種人群與各種環境、場合,有更多機會在家庭外部獲得依戀與安全感體驗,這樣的孩子在入園適應階段,他用於適應的圖式就相對較多,應對新環境時,大多的適應內容通過已有圖式進行同化就能解決,需要通過調節才能適應的內容的比例就相對少,適應得就比較快,在適應過程中也往往伴隨積極的情感體驗。 而在相對封閉的家庭人際交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在入園適應階段,大多數適應的內容要靠調節來完成,因而往往有較大的心理壓力,適應過程往往伴隨著消極的情感體驗並可能出現生理反應。"

② 教師自身特徵

"首要的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指教師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基礎是對師生互動性質的認識、對建立依戀關係的態度。教師的教育監控能力與自我效能感在適應期上顯得尤其重要。近來研究表明,教師的教育監控能力是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與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它對教師的教育認知水平與教育行為的改善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是影響教育效果與兒童發展的核心因素。在入園適應期,教師較高水平的教育監控能力,可以幫助教師保持職業理性,既?對入園適應本身做好充分的認識與教育策略上的準備,也能在適應期過程中,防止情境性的職業理性缺失。"

3)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觀察研究

早在1932年,瓦西布恩(Washburn)就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記錄了從18個月到4.5歲兒童每天入園後15分鐘的社會行為。隨後,吉爾席而德和範特(Jersild and Fite,1939),海尼克(Heinicke,1956),雷耶(Raph,1968)等人也在這方面做了些工作。總的看來,這個階段的研究都證明入園初期兒童的行為變化較大,入園經驗對"積極"的個性特徵的發展有幫助等。

通過觀察研究發現分離焦慮可以引起幼兒的生理上的一些變化。"分離焦慮對兒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離焦慮的兒童常出現睡不好、做惡夢、講夢話、煩躁不安、食慾不振、頭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狀。有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最七年級周內還會出現感冒、腹瀉等疾病。"

我國一線的幼兒教師也對幼兒新入園的分離焦慮進行了觀察記錄研究。一是對幼兒分離焦慮表現的觀察總結,概括起來包括:哭鬧不止、默坐、獨自遊戲、唸叨回家等等;二是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個案觀察研究。一部分老師,對分離焦慮問題較為嚴重、入園適應較為困難的幼兒給予了特別的關注,與這些幼兒的家長也作了特別的溝通。這類教師將這些幼兒每日的在園狀況記錄下來,經過自己的反思以及與家長的溝通,然後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來進行教育干預。

4)幼兒園採取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策略的研究

幫助新入園的小班幼兒緩解分離焦慮,使其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是幼兒園新學年開始之初的重要工作。針對緩解幼兒分離焦慮這一問題,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不斷嘗試採取新的措施。

通過文獻的整理,可以知道幼兒園、教師、家長主要採用以下措施來緩解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

① 幼兒園方面主要包括:a.預入園制度。這種制度是給已報名的幼兒家長髮放入園證,讓他們在幼兒尚未正式入園之前,時不時帶幼兒來園參觀玩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及老師,培養幼兒對幼兒園的喜愛和好奇之心。b.家訪制度。家訪時間往往選擇家長和幼兒都空閒的時候,一方面教師可以與家長詳談,瞭解幼兒的特點、生活習慣、成長經歷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和幼兒玩耍,讓幼兒充分與教師接觸,減少陌生感。c.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為了減少幼兒因為自理能力差的原因而產生分離焦慮,建議家長在幼兒入園之前應加強其自理能力的訓練。d.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幼兒從家庭走向幼兒園,邁出了從個體到社會的重要一步。然而,面對眾多新的、陌生的面孔,怎樣和其他幼兒交往,怎樣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願,都是新入園幼兒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在入園前幼兒園會建議家長在家裡先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讓幼兒提前瞭解在幼兒園的情況。e.彈性入園制度。部分幼兒園允許個別幼兒不嚴格按照幼兒園統一的入園離園時間上幼兒園,可以晚些來園,提前些離園,主要是想保持幼兒的情緒安定。f.注重幼兒園環境創設。為了使新入園的幼兒喜歡幼兒園,不至於對幼兒園的環境感到太陌生,一些幼兒園注意創設色彩豐富、內容充實的環境,有些幼兒園還嘗試創設家庭式環境。

② 教師方面包括:a.用遊戲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由於幼兒的年齡較小,心智與智力發展還處於稚嫩期,活潑、好動的同時,注意力易於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很短,常常會走神,在潛意識的支配下想起父母,所以我們會通過遊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暫時忘記父母,投入到遊戲當中。通過遊戲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幼兒剛到幼兒園時,教師會讓父母儘快離開,先讓孩子玩一下游戲,同時在新學期之初也會延長戶外活動的時間,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的生活。b.關愛引導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生活。孩子經常會纏著對他好的人,認為這個人特別親切,並且對其產生一定的信任感,所以教師在一開始要有耐心,有信心,用愛心去教育每一個孩子,才能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才能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感,才能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託給幼兒園。對於經常鬧脾氣的孩子,老師們並不是置之不理任其發展,有經驗的老師是很懂得孩子的心理。當孩子知道哭鬧是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學會了使用這樣的方式去達到目的。所以我們都會在孩子哭鬧了,冷靜過後才對他進行安撫,擁抱呵護,讓他的情緒儘快穩定下來,繼續融入群體中。c.採用音樂治療的方法。在開學初,教師們會組織更多的音樂活動,同時也會採用音樂來訓練孩子的習慣,孩子們會根據音樂判斷此時應該做什麼事了,有些音樂是歡快的,孩子們會聽到後興趣高昂,有些音樂是安靜的,孩子們就會穩定情緒,研究發現,採用音樂治療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們的分離焦慮。 d.採用互動的方法,讓幼兒與同伴、教師和周圍環境通過動作、語言、影象、符號、作品等方式形成的對話、合作、協調與分享。e.創設溫馨而又充滿童趣的環境。溫馨、舒適、親切的家庭式環境能有效緩解幼兒的焦慮和不安,而充滿童趣的環境佈置能轉移幼兒的注意力。教師可?將幼兒的照片、喜歡的卡通形象做成教室牆飾的一部分,或是將幼兒其它熟悉或喜愛的玩具、物品放到區角,讓幼兒在教室中找到熟悉感和歸屬感。f.多和家長溝通,特別是和分離焦慮嚴重的小孩的家長溝通,及時反饋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讓家長配合幼兒園老師的工作,家長在家裡也要經常對孩子說"孩子長大了,應該上幼兒園了",一起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g.多鼓勵、多表揚、多啟發。幼兒有一點進步,老師都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如上幼兒園沒哭、把自己的早點吃完了、主動向老師問好了、給爸爸媽媽說再見了等等,老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可以採取獎勵小紅花,分發糖果的方式,增添兒的自信心。教師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幼兒的閃光點,教師多一份鼓勵,幼兒就多一份自信,在鼓勵和自信中幼兒就會一天天成長!

③ 家長方面包括:a.和孩子一同熟悉幼兒園,瞭解已入園幼兒的生活。家長在幼兒入園前應當帶幼兒提前熟悉幼兒園及其周圍的環境。讓幼兒慢慢產生對幼兒園的好感以及對幼兒園裡孩子的羨慕之情有利於幼兒入園時良好情緒的發生。b.調整幼兒生活習慣,培養幼兒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入園前應該使其生活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要由著幼兒,飲食方面一日三餐爭取做到葷素搭配,從小就讓孩子接觸各種食物。平時生活中每天讓幼兒有一定的獨處時間或是在家中有一塊屬於他自己的不在家長視線之內的活動空間(保證幼兒的安全,家長可不時地偷偷觀察到的地方)以培養其獨立性。c.經常帶孩子外出接觸人和新事物,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幼兒如果平時較少接觸家庭成員以外的人,較少參與外界的活動和接觸外界的`事物,在面對陌生人、陌生的環境就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所以,幼兒在入園前,家長應有意識地擴大幼兒活動的空間和交往的範圍,經常帶孩子外出接觸陌生的人和事,教給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使幼兒初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d.加強語言能力訓練,教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對於幼兒入園以及今後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家長在生活中、與孩子的遊戲中或講故事時、外出遊玩時隨時都可以幫助幼兒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經常與其交流,積極回答孩子提出的"為什麼",經常鼓勵孩子,這樣入園後孩子有了什麼需求就可以大膽地和老師說而不是不知道怎樣說或不敢說,無形中就減輕了孩子的分離焦慮。e.儘早入園,堅持接送,切忌三天打漁兩天晒網。有的家長堅持每天送幼兒入園,經過一段時間,幼兒已完全適應了幼兒園生活。有少數幼兒由於父母的一時不忍心,而"三天打漁兩天晒網",導致每次來園都哭鬧不止,形成惡性迴圈。所以幼兒在入園前,家長也應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堅持每天送幼兒入園,幫助幼兒迅速融入集體生活。f.適時分離,莫要徘徊。有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一見孩子哭鬧,就趕忙抱抱孩子、哄哄孩子,然後孩子就好了,再要走,孩子就又哭鬧,家長欲走又止,或者總是在窗外徘徊,一不小心被孩子看到,孩子又哭鬧不停,正確的做法把孩子送入幼兒園告訴孩子下班後來接他,不要猶豫也不能徘徊,馬上離開幼兒園,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g.消除自身的分離焦慮。孩子入園不僅孩子存在分離焦慮,家長自身也存在分離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哭沒哭、吃沒吃飽等等,其實父母應該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多和孩子的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園表現,做好家園合作,輕鬆對待孩子入園,我們要用自己好的心態去給孩子示範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二)前人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分離焦慮的研究多是以未入園的嬰兒為研究物件,也有以國小兒童為研究物件,

以新入園幼兒為研究物件的研究,主要是幼兒園緩解幼兒分離焦慮的措施以及教師個人採取策略的總結,而且很多都是理論性的。

第二,雖然也有采用觀察法進行研究,但是觀察的只是表面的,很少分離實際上採用的措施的有效性的程度,而且影響因素也是長期的,很少是直接的因素。

第三,很多緩解分離焦慮的文章都只是從某一方面,而很少是從教師、家長以及幼兒園三個角度一起來分析,並且關於有效性的措施的研究較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