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化與長期應用抗菌藥物預防術後傷口感染的效果對比分析

才智咖 人氣:3.11W

摘要:目的 探究規範化與長期應用抗菌藥物在預防術後傷口感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140例,根據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分為規範組和長期組,每組70例,規範組採用規範化的抗菌藥物治療,即正常情況不使用抗生素,長期組採用長期的抗菌藥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術後傷口感染的發生情況。結果 規範組術後出現1例傷口感染,長期組術後出現2例傷口感染,規範組的傷口感染率為1.43%,與長期組的2.86%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抗菌藥物在預防術後傷口感染的應用中,長期使用並不能有效降低感染髮生率,應當加強抗菌藥物的規範化應用,以避免耐藥菌株的產生和醫療資源的浪費。

規範化與長期應用抗菌藥物預防術後傷口感染的效果對比分析

關鍵詞:規範化,術後傷口感染,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是用於抑制或者殺滅細菌等多種病原微生物的一類藥物,臨床上常常用於治療由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術後傷口感染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達70%,比歐美國家多一倍,然而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不到20%[1]。抗菌藥物的濫用在我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術後傷口感染方面,圍術期抗生素的預防性使用已成為一種常規預防手段[2]。本文通過比較規範化與長期使用抗生素在預防術後傷口感染中的臨床效果,以期為抗生素的臨床使用提供一定參考依據,詳見如下報道。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14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44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43.7±8.2)歲。納入標準:術前均進行各項血液指標和體溫的檢查工作,保證所有入選物件均在正常水平,未發現明顯的感染徵象,術前3d無抗菌藥物應用史。排除標準:排除對抗生素過敏者,併發類風溼、腎衰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長期接受抗菌藥物治療者,出院時未拆線者,以及術前住院天數大於5d的患者。根據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可以將患者分為規範組和長期組,每組7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性別等基本資料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規範組:當患者情況正常時,不需要進行抗菌藥物治療;當患者手術時間大於1.5h,或者需要多次進行內固定重建術時,需要進行術前麻醉,並於麻醉後進行抗生素的靜脈注射治療;當手術時間不低於4h,手術過程中需再重複應用抗菌藥物一次,術後抗菌藥物治療不超過36h[3]。長期組:當患者情況正常時,術中進行一次抗菌藥物應用;當患者手術時間較長,或需進行內固定重建時,需要進行術前麻醉,並於麻醉後進行抗菌藥物的靜脈注射治療,此外,術前24h接受抗菌藥物治療一次,術後36h以後仍然持續使用抗菌藥物,或者連續使用3~5d,亦或者連續使用直到患者體溫恢復到37.5℃以內。

1.3傷口感染判定標準 根據醫生對各個患者的病程記錄,只要患者發生傷口感染,不論發生部位深淺,均判定為感染;出院前進行術後拆線,如果傷口及其周圍組織出現熱痛或紅腫情況,不論患者血象是否支援,或有無細胞學標示,均判定為感染;對於無法判定是否發生感染的病例,也按照感染病例計算[4]。

1.4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體對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之間的比較採用χ2檢驗進行分析,統計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方式後,規範組術後出現1例傷口感染,長期組術後出現2例傷口感染,規範組的傷口感染率為1.43%,與長期組的2.86%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三、討論

抗菌藥物是臨床抗感染治療的主要藥物,在維護患者健康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逐步推廣,由此引發的不良反應、細菌耐藥性等問題越來越嚴重。抗菌藥物濫用已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預防性用藥控制不嚴格是其濫用的一個主要原因。通常,細菌引起的術後感染首先需要在傷口內成功定植,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繁殖,因此術後傷口感染的預防工作應當針對性的科學進行[5]。術前抗菌藥物使用的最佳時間是術前30min,這樣才能保證手術部位及其周圍肌肉組織在手術時間內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能力,這樣,即使手術過程中有細菌侵入也不能成功定植。術前太早使用抗菌藥物,不僅會殺滅機體正常菌落,還會使倖存的菌落產生耐藥性,而手術傷口一旦感染耐藥性菌株,將很難有效控制,因此外科手術前抗菌藥物的應用應嚴格控制好使用時間。術後應用抗菌藥物是為了殺滅已定植菌株,並控制其繁殖,通常傷口完成初步修復後,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會阻止細菌入侵,只要血藥濃度還在有效範圍,定植菌株就很難在體記憶體活超過36h。因此,術後36h以後再使用抗生素是不必要的。血象和體溫通常被用於判定患者術後是否發生傷口感染,並根據判定結果來指導抗菌藥物的使用。然而,由於麻醉製劑物的使用和術後創口的形成,術後幾天內患者血常規檢查均有可能出現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且壞死組織會吸收熱量從而引起患者體溫升高,因此,單純根據患者血象和體溫來判斷是否出現傷口感染是缺乏準確性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抗菌藥物治療方式後,規範組的傷口感染率與長期組相比,沒有統計學差異,結果提示,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並不能有效降低傷口感染率。需要明確的是,應用抗菌藥物只是預防患者發生術後感染的一小部分內容,正確處理其他感染因素顯得更加重要,例如術前患者面板清潔、手術技術、無菌操作、手術室環境、術後傷口處理等[6]。因此,科學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關注非抗生素預防措施,對於預防術後傷口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抗菌藥物在預防術後傷口感染的應用中,長期使用並不能有效降低感染髮生率,應當加強抗菌藥物的規範化應用,以避免耐藥菌株的產生和醫療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劉昱,郭利濤,張蕾,等.靜脈注射聯合氣道吸入抗生素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5,(3):312-316.

[2]胡燕,白繼庚,胡先明,等.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原因及對策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誌,2013,30(2):128-130.

[3]張波,徐小薇.抗生素濫用的根源及其合理使用的策略[J].藥物不良反應雜誌,2002,4(1):1-4.

[4]史佔軍,張亞莉,景宗森,等.規範化與長期應用抗生素預防術後傷口感染的效果對比[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03,13(1):57-59.

[5]楊國才.腹部外科圍手術期規範化抗生素應用的效果觀察[J].海峽藥學,2010,22(5):164-165.

[6]袁鳳麗,韓旭,李宗波,等.1294例外傷患者傷口感染病原菌分佈及耐藥性分析[J].山東醫藥,2014,(1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