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病例監測與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才智咖 人氣:4.18K

引導語:腹腔鏡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手術技術,採用精巧的機械和儀器,通過腹部細小的穿刺口進入腹腔進行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患者恢復快等特點,腹腔鏡下行膽囊切除術簡單易操作。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為大家找到的醫院感染病例監測與護理干預效果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院感染病例監測與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通過醫院感染病例監測與加強護理,增加防控醫院感染措施,降低醫院感染髮病率。方法:選擇2013年1-9月確診的185例醫院感染病例作為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對2014年1-9月確診的145例醫院感染病例作為干預組,實施普遍性干預與針對性加強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醫院感染防控措施。結果:對照組和干預組的醫院感染髮病率分別為0.98%和0.68%,干預組的感染髮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P<0.01)。兩組感染部位分佈構成以呼吸道、泌尿道、血液部位感染居前三位;兩組醫院感染易感因素分佈情況比較,其中營養不良、高齡、昏迷、長期臥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相關侵害性操作分佈情況比較,其中靜脈穿刺、泌尿道插管、靜脈高營養、人工呼吸機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採取加強護理干預,規範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離的管理控制,能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關鍵詞】 醫院感染; 監測; 危險因素; 護理干預

醫院感染已成為影響患者安全、醫療質量和增加醫療費用的重要原因,也是醫療高新技術開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為有效降低醫院感染髮病率,通過開展醫院感染病歷與高危因素監測,採取普遍性干預與針對性加強護理等措施,指導臨床科室規範落實感染防控措施,取得了滿意效果。筆者對2013年1-9月(對照組)與2014年1-9月(干預組)確診的185例和145例醫院感染病例進行了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干預前後醫院感染髮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關因素、侵害性操作分佈的變化。選擇2013年1-9月(對照組)185例非干預階段及2014年1-9月145例(干預組)干預階段的醫院感染確診病例。入選標準符合衛醫發[2001]2號《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的全院確診醫院感染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發生醫院感染185例,201例次;2014年1-9月

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發生醫院感染145例,154例次。患者年齡4~91歲,平均(47.5±43.5)歲。感染病例分佈居於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腫瘤科、神經內科、重症醫學科。

1.2 方法

1.2.1 監測方法 採用實時監測,臨床科室對確診院感病例按北京市院感質控中心制定《院感病例監測登記表》內容對患者基本情況、危險因素、侵害性操作等逐項填寫併網絡上報,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對院感病例進行核實確認。

1.2.2 實施干預控制對策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1)觀察病情變化。(2)遵醫囑進行治療及護理。(3)落實疾病護理常規。(4)出院護理指導。

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院感防控措施,給予加強護理 (1)普遍干預。據2013年監測資料,組織全院醫護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如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感染等醫院感染典型病例分析與防控要點。院週會上組織學習醫院感染防控檔案。監測醫院感染髮病率、相關危險因素、侵入性操作等,定期統計、分析,向臨床科室反饋。(2)針對性干預。①感控專職人員參加臨床感染病例討論會議,成立干預控制小組,由護士長、管床醫師及護士組成,加強醫護溝通,護士長組織規範落實重點院感防控措施。②感控專職人員到臨床科室指導護士對有相關高危因素患者嚴格落實院感防控措施。實施多重耐藥菌防控策略,落實分組護理與接觸隔離,加強環境清潔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等措施。指導長期臥床與高齡患者正確咳嗽,加強口腔及會陰部清潔;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下地或床上活動,利於口咽部分泌物引流。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做好保護性隔離,加強病室清潔消毒。監測糖尿病患者血糖變化,加強血糖控制。③對有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患者每日進行護理評估。觀察患者體溫變化,監測醫院感染病例的發生、發展過程。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證,避免不必要的置管,長期留置導管者每日評估留置導管的必要性,儘早拔除導管。懷疑置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加強細菌學監測,定期留取培養標本。評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④教育培訓醫務人員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落實消毒隔離措施及標準預防,加強手衛生依從性。⑤改善宿主易感性。如對昏迷患者定期吸引口腔分泌物等。⑥針對呼吸道部感染高發的情況,重點加強以下護理措施:管床護士親自或指導家屬為患者翻身、叩背,病情允許時應每1~2小時翻身1次,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以利於呼吸道分泌物鬆動、脫落後排出,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特別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確、規範;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保留自主呼吸;指導練習俯臥位通氣等措施以利於引流。加強口腔護理,根據pH值、口腔汙染情況選用合適的清洗液,及時清除口腔、鼻咽腔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等,以防發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能合作者鼓勵患者自理,每天早晚2次刷牙,進食後漱口。對於昏迷患者每次注入營養液前均先檢查是否有胃內瀦留,保證鼻飼管通暢,同時預防胃內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患者清醒有吞嚥動作後要加強指導反覆吞嚥。加強消毒隔離和醫務人員的手衛生,保持空氣清潔,溼度適宜,室內定時通風換氣,嚴格遵循手衛生規範。⑦針對泌尿道感染高發的情況,重點加強以下護理措施:置管前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證,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置管時嚴格消毒,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置管後妥善固定,保持通暢,帶管過程中給予會陰擦洗2次/d,患者轉換體位、外出檢查時及時夾閉尿管,防止尿液反流;每日評估保留尿管的必要性,及時拔出尿管。醫護人員在維護導尿管時,要嚴格執行手衛生。⑧針對血液感染高發的情況,重點加強以下護理措施:加強患者宣教,告知其注意個人衛生,減少探視。每天紫外線消毒病室。告知家屬、患者戴口罩,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單位、桌椅、地面、門把手。病室加強通風,避免患者受涼,保持大便通暢。醫務人員注意手衛生。幫助患者拍背、排痰。注意消毒、隔離,加強患者體質,增強免疫力。  1.3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 16.0軟體對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採用字2檢驗,無法使用字2檢驗的組間資料採用Fisher確切概率法統計計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醫院感染髮病情況比較

本調查2013年非干預階段確診醫院感染病例185例,2014年干預階段確診醫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預後醫院感染率明顯降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1.116,P=0.001),

2.2 感染部位分佈情況

干預組感染部位154例次,對照組感染部位201例次。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於第二位,血液感染居於第三位。兩組各部位分佈情況比較,詳見表2。

2.3 醫院感染易感因素分佈

兩組醫院感染易感因素分佈情況比較, 其中營養不良、高齡、昏迷、長期臥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 醫院感染相關侵害性操作分佈情況

兩組病例醫院感染相關侵害性操作分佈情況比較,其中靜脈穿刺、泌尿道插管、靜脈高營養、人工呼吸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3、討論

3.1 干預措施實施後的效果評價

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應首先增強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預控意識和技能。本研究依據醫院感染監測資料,通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了醫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普遍性干預和對高發感染部位等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並培訓臨床護士規範落實等措施,提升了護理人員參與醫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可見,採取加強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醫院感染髮病率。

3.2 醫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佈

本研究結果醫院感染部位分佈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於第二位,血液感染居於第三位。提示在醫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實方面要重點加強規範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實,尤其要對臨床護士要定期加強以上三個部位防控措施的學習、培訓與操作指導,對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3.3 醫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佈

本研究通過分析感染危險因素,發現營養不良、高齡、昏迷、長期臥床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臨床應加強對以上易感因素的預防與控制,重視基礎病治療與基礎護理,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醫院感染風險,尤其要對預防與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視。惡性腫瘤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大量、長時間使用抗腫瘤藥物極易造成體內菌群失調,導致多種病原菌感染[1]。高齡患者生理防禦及免疫功能衰退導致自身調節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加上對一些藥物的敏感性較差,往往病程較長,易導致感染。

3.4 感染相關侵害性操作情況分佈

本研究兩組病例醫院感染相關侵害性操作分佈情況比較,其中有靜脈穿刺、泌尿道插管、靜脈高營養、人工呼吸機等侵害性操作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侵入性操作損傷了組織黏膜,破壞了機體的免疫屏障,導致微生物定植增加,患者易感性增加。減少侵入性操作,規範好操作規程,及時評估侵入性操作的風險,根據各醫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標監測體系,執行科學的干預措施勢在必行[2]。臨床在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機、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動靜脈插管等操作,這是導致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應做到儘量少做,一旦發生醫院感染,應做相應檢測,如管頭培養、尿培養等,並積極治療,儘量儘早拔除插管。各種侵入性操作要保證非常嚴格的無菌操作流程[3]。每張病床旁配備手消毒液,在護理操作前後嚴格執行手衛生。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和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是預防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進行吸痰、導尿及深靜脈置管操作時應封閉感染入路,如戴無菌手套,使用一次性、質量可靠的管材,儘量縮短留置導管時間,深靜脈置管時,選擇正確置管部位,避免股靜脈置管,規範做好面板的清潔消毒和護理,應在消毒液幹後再行穿刺面板的操作,插入部位使用預防性屏障,及時更換敷料,密切觀察穿刺處面板。同時加強基礎護理,特別做好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護理[4]。

綜上所述,醫院感染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必須增強醫護人員的防範意識與技能,加強感染病例監測與干預管理,採取加強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率。

參考文獻

[1]熊傑,白生華,汪璐,等.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12,22(3):503-505.

[2]駱春華,陳春娥,彭勝華.侵入性操作與相關醫院感染髮生率調查結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3):177-178.

[3]鄭益嬌,吳件姿,陳玉葉.重症監護室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誌,2010,25(8):693-694.

[4]徐敏娟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護理策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12,22(3):53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