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效果分析

才智咖 人氣:1.5W

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對門診注射室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減少護患糾紛,提高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觀察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效果,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方法選取2015年5-6月於門診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接受治療的患者310例為對照組,另選2015年9-10月門診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後接受治療的患者320例為干預組。比較2組患者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生率。結果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後護患糾紛和護理差錯發生率均低於管理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視在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並及時改進,能降低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護理糾紛;護理差錯

護理風險貫穿在護理操作、患者處置、配合搶救等各個環節和過程中,一旦發生護理缺陷或事故,將給患者和家屬帶來痛苦[1]。注射室作為門診患者治療的場所具有流動性大、人群較為集中的特點,並且患者的病情種類多樣,各類藥物及劑型不斷更新。護理人員稍微失誤,就會導致糾紛或差錯的發生,給患者及家屬、護理人員自身帶來了極大的影響[2]。因此,為減少注射室的護理風險,本文通過收集註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後患者的治療資料,研究管理措施及實施改進的方法,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採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5年5-6月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接受注射治療的31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08例,女202例,中位年齡36.1歲。2015年9-10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後接受注射治療的320例患者作為干預組,其中男112例,女208例,中位年齡36.5歲。納入標準:以神志清楚、無精神症狀、能有效進行護患溝通、主要接受過敏試驗、肌內注射、靜脈注射藥物的患者為研究物件。嬰幼兒、語言交流障礙者不在研究範圍。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1.2.2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著重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護理風險的識別: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通過座談會、會議等形式分析總結注射室現在已經存在或潛在的能引起護理糾紛、護理差錯事故的相關護理風險因素:(1)環境因素;(2)規章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3)護理技能水平低;(4)護患溝通不到位;(5)管理不完善;(6)護理缺乏法制、風險意識;(7)協作因素;(8)患者及家屬因素。

護理風險分析評價:根據風險評分數值評估風險程度,風險評分=風險發生率評分×風險損害程度評分[3]。低風險(L)評分≤5分,為患者可接受的風險;中等風險(M):評分為6~15分,為患者不可接受的風險;高風險(H):評分>15分,為患者不可接受的風險。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及改進措施:(1)改善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安靜、整潔,嚴格區分肌內注射區、靜脈注射區、過敏試驗區,定期清掃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2)嚴格執行並完善規章制度。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並根據工作情況的變化及時補充或修訂原有的規章制度,不斷地規範和完善各項工作流程和安全護理制度,與時俱進[5]。(3)提高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加強專業培訓,強化理論知識,不斷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掌握無痛注射技術,及時更新藥物知識及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6]。(4)改善護患溝通。關心患者,瞭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運用適宜的溝通技巧,突出人性化護理[7]。妥善化解各種矛盾,確保患者的'合法權益。(5)完善護理風險管理的組織制度。建立護理糾紛、護理差錯分析制度,每週有登記、每月有討論有分析處理,並上報護理部。每月召開風險小組會議,進行注射室護理質量與安全情況的自查;每季度對發生的風險事件進行評定,根據不同的風險程度制訂相應的整改措施和應急預案[8]。(6)提高法制與風險防範意識。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條例》,通過法規知識講座,安全知識教育,風險防範應急預案演練等形式,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範意識和應對能力。(7)建立和諧的醫、護、患關係。加強與醫院其他部門的協調工作,以患者的健康為中心,醫、護、患三方密切配合、相互支援、創造和諧的治療氛圍。

1.3評價指標

以護理糾紛、護理差錯發生率為評價指標。每季度由護士長組織進行注射室護理質量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4.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採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後護患糾紛和護理差錯發生率均低於管理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3.1護理風險管理有助於減少護患糾紛發生

護理風險是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安全事件,對風險的管理是對已存在或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採取正確的行為過程,降低其發生率[9]。本結果發現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後,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明顯下降,說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是有效的。門診注射室作為醫院的視窗單位,其服務質量的水平直接影響患者對醫院整體水平的評價。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既增強了護理人員的風險防範意識、法律意識及責任意識,又健全了注射室規章制度及各項工作流程、應急預案。針對不同的風險型別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針對科室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注重護患溝通,從而減少護理糾紛,提升護理質量。護理風險管理已成為護理質量改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2護理風險管理有助於減低護理差錯發生

本結果發現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後,明顯降低了護理差錯的發生率,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就是將風險事件的事後處理變為事前預防,風險管理的作用就是讓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變得更認真、細緻、主動,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培訓,不斷提升操作技能及與疾病相關的理論知識,減少護理差錯,提高護理質量。本文與王慶碧[10]的研究結果相類似,只是評價的指標不同而已,說明醫院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有助於提高護理質量。綜上所述,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減少護患糾紛,減少護理差錯,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護理風險管理是一個長期、持續、不斷改進的過程,需要不斷提升護理風險管理能力,探索有效的防範措施,從而減少護理風險,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趙麗麗,顧偉鵬,陳夢婷.護理風險防範與管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誌,2015,21(14):104-106.

[2]滿文屏.淺析門診注射室常見的護理安全問題及安全防範措施[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6):261-262.

[3]陳綺堅,孟金鳳,趙華宇.風險管理標準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108-109.

[4]楊香青,俞瑩瑩.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與施行意義研究[J].現代養生(B),2016(2):289.

[5]蘇海行.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機制的建立與實施[J].大家健康,2015,9(24):281.

[6]錢紅,吳孟爾.風險管理在門診注射室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0,9(6):533-534.

[7]王莉.人性化護理在注射室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3,33(17):4367.

[8]張濤,樑群英,黃莉娜.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研究及實施[J].護士進修雜誌,2009,24(18):1648-1649.

[9]嚴琦瑞.門診注射室常見的護理安全問題及防範措施的淺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6(14):2179-2180.

[10]王慶碧.護理風險管理及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醫院管理論壇,2014,5(3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