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綜述的寫作技巧

才智咖 人氣:3.09W

從解決一個問題開始,到解決一個問題結束,涉及到的都是具體的文獻。如果要對整個課題方向全面把握,寫一篇綜述是十分有必要的,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論文綜述的寫作技巧,供大家閱讀參考。

論文綜述的寫作技巧

從一篇文獻開始,看幾篇相關文獻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個切入點就開始實驗。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還要看文獻,針對不同問題有選擇性的看。之後實驗完成,整理成文章發表的時候,為了寫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獻。開題 - 實驗 - 發表,每個步驟都要看文獻,這是我的科研過程。

大的方面,能夠提高對整個課題方向的把握能力。通過詳細的、全面的文獻檢索和閱讀,可以對這個課題方向的發展脈絡、研究進展和最新成果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了解。

其次,是對自己工作的總結昇華。經過多年的相關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問,此時的大量閱讀對自己的固有知識是一個歸納昇華的過程。寫完應該有頓悟之感。

再次,對以後的實驗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寫完綜述後,通過對整個課題方向的瞭解,知道了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地方還存在問題、哪些問題是熱點、哪些是難啃的骨頭,是制約課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樣設計以後的實驗時就能有的放矢。

小的方面,綜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現在國內評估要看個人成果,綜述也是一種發文章的方法。另一個方面,能夠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來講,綜述文章的引用次數相對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擴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

準備工作之文獻檢索

在開始寫綜述之前,很重要的一個準備工作是文獻檢索。雖然經過"開題 - 實驗 - 發表"三個階段的閱讀,可能儲存有足夠的知識點,這對你的實驗有用,這還不夠一個綜述文章。綜述文章要全面,要綜合概況所評述的問題,因此,詳盡的文獻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裡說的全面不是說把幾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載下來讀一遍,這樣工作量太大了,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經被總結過了。因此,找幾篇綜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處的全面是指多換幾個關鍵詞檢索和多換幾個資料庫檢索。先說關鍵詞,每個作者傾向的關鍵詞不同,而且新興領域還沒有約定俗成的術語時,更需要多換幾個關鍵詞了。再說資料庫,因為每個資料庫收錄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這裡重要的.檢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會收錄比較全面的資訊,但會比專門資料庫晚(晚多長時間不清楚,Pubmed 會晚幾個月,Scopus 更新快些)。

還有兩個小技巧來獲得相關文獻。一是所讀文章中引用的文獻,這個好理解,文後的參考文獻就是。另一個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讀文章,這也是相關文獻。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個引用次數,點開裡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

通過以上幾個方法,才能找全相關的文獻。

 準備工作之大量閱讀

找全文獻後,下一步就開始讀了。

首先,沒必要全部通讀,這樣耗時太長,工作量太大。但是,近兩年的文章要通讀。兩年,對比較熱的領域來說是一個合理的綜述文章的時間點。這兩年的文章要通讀,重點讀,也是綜述的重點所在。不通讀不足以知曉解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不通讀就寫綜述有點不負責任。

兩年前的文章沒必要通讀,因為,可以從近兩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讀到對這些文章的評述,也可以從綜述文章中獲得相關資訊。這些文章著重讀摘要就可以了,還有就是對某一個問題針對性閱讀。

1、文獻的閱讀方法

閱讀上百篇文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僅僅是瀏覽一遍,就只能留下一個大概印象,過一段時間或者說隨著閱讀文獻的增多,這個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對知識點的記憶是寫作和創作的基礎,記不住怎麼組織語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從幾百篇文獻上千頁中哪裡去查。

我的導師教導我讀書要辯證去讀,在思考中記憶,不要在書上塗畫。不否認這種方法適合聰明的大腦。我資質愚鈍,試行幾年之後,腦子裡只有墨盒的味道,卻沒有文字,結果連我賴以憑藉考上大學和研究生的寫寫劃劃也丟失了。對於我,更適合“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也適合我的德國同事們。他們把文獻用A4紙打印出來,在重要的語句上用高亮筆劃出。讀完之後抄錄到A5紙上,訂到原來的文獻上,作為精選。這個摘錄是對你真正有用的知識點,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鋪墊,或者是已經在你記憶中了。“高亮筆劃出+ 讀書筆記”能夠有效的幫助記憶。

這樣讀書雖然剛開始很慢,隨著十幾二十篇文獻做下來,你的積累多了,後面的摘錄就越來越少了。而且,你的閱讀速度也越來越快了。因為人都是基於舊有的知識去領悟新知識。剛開始的時候,你的知識儲備少,一篇文章的知識點難以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或者大腦中不能浮出有效的例項去解釋,所以接收起來非常困難[1]。而隨著積累的增加,理解越來越容易,也理解越來越充分,速度也越來越快。閱讀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型的,這就是知識的馬太效應[2]。

你的讀書筆記需要分類,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與其他知識的管理一樣,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統。這得需要另闢一篇博文討論,此處不再展開討論。僅對文獻的管理進行說明。

 2、文獻的管理

在下載了上百篇文獻之後,文獻的管路就成了一個問題。就像十個八個人的小公司,老闆一個人可以兼職財務、人事、市場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個角色,都足以讓你忙的焦頭爛額。這個時候,專業人士能夠輕鬆處理讓你手忙腳亂的雜事。對於文獻管理,Endnote就是這樣一個專業人士,能夠有效地把龐大的文獻有效地組織起來,給你提供全面的資訊,作者、期刊、年份、題目、卷期頁碼,以及摘要等資訊。有些期刊在投稿時要求提供DOI,Endnote也能做到。Endnote在文章編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綜述寫作、論文寫作、書籍寫作的必備(其他文獻管理工具也不錯,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等)。它的使用方法見王超的《ENDNOTE使用方法,常用!》[3]。

雖然電子版很方便,我還是傾向於閱讀用紙版。一是看電腦螢幕時間長了,眼睛疼,大腦容易木化,陷於僵滯的狀態;二是多動手,有助於記憶。在電腦螢幕上看時,僅僅使用一根手指頭:是指雙擊開啟或關閉和滾動滑輪翻頁。除了食指,整個身體的其他部分都一動不動。眼睛慢慢變成像死魚眼一樣,拉直了視線,呈現出發呆的神態來。這種閱讀方式不適合長時間大量閱讀,偶爾查閱還行。我喜歡把文獻打印出來,統一編號(跟Endnote一致,Endnote中的Label可以新增編號)後打孔,放入活頁資料夾。活頁夾和打孔器見圖片。

這裡也提一下活頁資料夾。這種簡單、靈活、有效的檔案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個求學過程中聞所未聞,未見任何同學使用過。大家都是打印出來,訂書機一訂就摞在桌頭上。檔案多了經常滑落下來灑一地。更難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碼整齊,也不能隨手取出想要的文獻。直到在歌德學院學德語才第一次接觸資料夾。當時報名時,一人發一個活頁資料夾,教室裡有打孔器。老師發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後放入。而且還可以用隔頁分類存檔不同內容的資料。方方正正的資料夾,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檔案再多也能排放整齊。在實驗室裡,導師應該給每個研究生配發活頁夾供學生使用,方便學生。而且學生畢業後,可以把資料夾和列印的檔案同時收回,留給後續的學生使用。從而,既利於科研又避免浪費。

3、文章的架構

文獻的閱讀是一個從“無可非議”、“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無事生非”的過程。

剛開始閱讀,由於自己的知識有限,前幾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結果對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評判其中的觀點。因而,剛開始閱讀時會對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全盤接受,很難產生質疑的觀點出來,對看的任何內容都是“無可非議”。等看過十篇八篇的文獻之後,所瞭解的方法和觀點較多了,有些可能觀點相左,這是懷疑會跳出來,對所閱讀的論點進行挑剔,卻又不能憑藉一兩篇文章而確定某種方法完全勝過另一種方法。每種方法都各有千秋,從而達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過足夠量的文章之後,才能夠做出完整的評價,所獲得的優劣比較結果也有充足的論據。這時候就達到了一種“大是大非”的境界。

綜述文章,一部分是綜合別人的工作,另一部分,還在於論述自己的觀點。大是大非也還只是綜合的一步,應該更進一步,通過對“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發現新的問題、新的優點或者缺點、提出改進方法,以及對未來工作和發展前景的建議和設想,更有甚者,跳出對原有實驗細枝末節的討論,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從原理上、方法論上和系統性上加以評價。這當然很難,故而,多數綜述文章綜而不述,讓讀者看完之後,對過去有些瞭解,對未來仍是茫然。當然,論述的越多,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大。鮮明的例子是,趙立平[4]歷時兩年增刪二十多次才寫出為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

如果閱讀完成之後,能夠達到“大是大非”的經濟,即可提筆寫作了。寫作,要先搭框架,對所要綜述的內容分門別類,不斷細分。分的越細越好,至少要三級,三級標題下還可能有四級五級標題。這樣做有以下好處:

@框定要綜述的問題,縮小範圍。不要讓自己的寫作“隨興所至”而偏離了方向,失了重點。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這不是寫書,沒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寬全面的討論,所以要限定自己綜述的範圍。

@寫作壓力小。想到寫一篇文章時,會聯想到“寫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閱讀一百篇文獻”,一霎那壓力倍增,而且不知道從何處入手。而細分之後,所要想的僅僅是對某個方法的某個引數進行討論,只需一個小段落的文字。這樣簡單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沒有太大壓力。

@有條不紊。所有要討論的問題列在那裡,就像一個 TO-DO LIST,完成一項劃去一項,一件一件來,有條不紊,進度非常直觀。

 寫作的小細節

文章細分成一個一個小節之後,就可以動手完成每個小段落了。在這裡有幾個小技巧,非常有效。

@注重寫作的連貫性:寫作最好是一氣呵成,不要在寫A問題時去思考B的問題。這裡有兩層意思,寫作A問題時發現了對B問題有用的材料;另一層意思是,寫作A問題時發現了B問題存在的錯誤、疏漏或者其他。這個時候,不要停下來,只需要用便籤備註一下(我習慣使用ONENOTE做備註還收集材料),備註完之後,繼續對A問題的寫作,直到完成。再回過頭來,整理B問題。

@二次文獻:為了論證一個結論,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題之外的文獻,或者需要從文獻引用的文獻裡去找論據,是謂二次文獻。對文獻中引用他人的資料有必要去查證,避免錯引文獻和錯引資料。

@圖片處理:一是圖片的版權,這個不用擔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編輯會去搞定;二是圖片的質量。從其他文獻中摘取圖片時,不要使用截圖的方法,這樣圖片的解析度不夠。應該用PHOTOSHOP開啟PDF檔案,對所需的圖片進行裁剪,再另存為TIFF/JPEG格式。在PPT中繪製的圖,千萬不要用PPT的“圖片另存為”功能,那個分離度太弱了。應該講PPT另存為PDF,然後用PHOTOSHOP處理。

@參考文獻的修改。前期寫作的時候,必須使用ENDNOTE對插入WORD中的文獻進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經成型,ENDNOTE已經匯出參考文獻了,經過其他作者修改後,要增刪參考文獻。增刪一個文獻,其他文獻的索引號都要變更。這個時候容易出錯。我使用以下方法:對每個要改動的文獻索引後加“*”標註;“*”後加上新的參考文獻索引號;使用查詢功能確認每個需要改動的文獻都與“*”相連(應該出現兩次,比如增加一個參考文獻121,122應該有兩個,121*122,122*123,即是121變為122,122變為123);刪除“*”和前面的索引號。改變完成。

@英語句子,短句比長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語從句太多,能把人給繞暈了。

文章的亮點

一個篇文章,要有一些“乾貨”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寫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載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數。哪個文章被引用次數最高?為什麼?

從個人引用文章的習慣看來,以下文章會被引用:

@第一篇文章:本領域的開山之作,不引用沒天理;

@里程碑式文章:文章達到一個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進展,是要引用的;

@討論的是核心問題。

除此之外,我還喜歡引用有總結性結論的句子,比如某個技術的優點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70%的文章採用了某方法。

如果你的綜述裡能提供這些內容,必定會增加他引次數。前面三個乾貨,是研究型文章乾的事,後面這兩個也不容易。第一個要你自己概況總結,第二個要統計大量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