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人故事

才智咖 人氣:2.75W

老子名人故事1

老子名人故事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凶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于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樑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了。到後來,“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了,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這青牛還被老子家鄉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說老子當初出關是乘這青牛飛過去的,並且又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老子名人故事2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一個道家學派,它的創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

老子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平民之家。他自幼聰明,性情柔順,讀書過目不忘,未說先笑,很討父母歡心。在他剛剛八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又無親朋,他怎麼生活下去?鄰人出於憐憫之心,這家送湯,那家送飯,是百家飯使李耳活了下來。李耳買不起書讀,其他孩子因他平時對人和善,與人無爭,都願和他一起玩。又是這個給書,那個給筆,是百家書使老子的學業沒有中斷。在這種十分艱難的條件下,李耳更加刻苦學習,到十餘歲的時候,便顯得博學多識了。

有一次,他隨大人們上山打柴,正趕上楚國出兵攻打宋國,國人無不歡欣鼓舞,獨有李耳嘆氣說:“這不是好事啊!”

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槍打出頭鳥。宋國正準備爭奪霸主地位,眾多諸侯不服氣,但又都不敢和它輕易地動刀動槍。楚國前幾年由於弱小沒有人注意,國內平靜,民眾安寧,漸漸發展起來;現在,它自以為強大了,想爭奪霸主而去攻打宋國,就要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次戰爭,楚國可能會勝利,但從此也不會有安寧了,還有什麼值得高興呢?”

眾人聽了,都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由於這些話如傳了出去是會殺頭的,誰敢去說?戰爭的結果,楚國凱旋,舉國慶賀。

先前聽過李耳見解的人,私下議論說:“都說李耳有學問,看來畢竟是個小孩子,是信不得的`。”有人將這些話對李耳說了,他微笑道:“樂極生悲,禍患不久就要來了。”

不料,一年多後,便發生了楚晉城濮之戰,楚國慘敗,主帥子玉自殺。聽到過李耳議論的人這時才心悅誠服地嘆道:“他有未卜先知之明,真是神童啊!”

從此,李耳未卜先知的名聲就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了楚國國君成王耳中,他當即派人去逮捕李耳,鄉親們無不傷心落淚。

李耳卻對大家說:“這不一定是壞事,父老鄉親不必為我擔憂。”

楚成王把李耳抓去,正要以“謠言惑眾”的罪名處死,卻接到周天子襄王的命令,讓成王把李耳解往京師。原來,周襄王聽說李耳能未卜先知,認為必是神仙,自己也想成仙,就把李耳從楚國要了來。

李耳來到京師,周天子對他說:“請你把做神仙的祕訣傳給我吧!”

李耳說:“我不是神仙。”

周天子不信,說:“你既不是神仙,為什麼能未卜先知禍福呢?”

李耳回答說:“世間的事物,都有它內在的規律,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又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周襄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他雖然沒做成神仙,但覺得老子很有學問,人才難得,不但沒有對他治罪,還把他留在朝中,做了管理圖書館的官,稱“柱下”。故後來人們又稱老子為“柱下史”。

不久,李耳覺得做官風險大,便辭職回家,專做學問,並收了一些徒弟,講授他的學說。

就是在這時期,孔子拜訪了老子。當孔子講了自己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企圖撈個一官半職的想法後,老子笑著說:“人生在世,不要活得太累。順利的時候,你就去行動,不順利時,就可以躲避起來。我曾聽人說,會做生意的人,平時卻讓人看不出他有錢,一個很聰明的人,平時表現得讓人看了感到他很愚蠢。你為什麼不學學這樣的處世之道呢?”

據說,後來天下大亂,老子騎著青牛,避禍西走,途經散關(地名)。守關將尹喜早就聽說老子很有學問,強行留他住了幾天。兩人談得十分投機。臨離關時,尹喜非要老子把他的學問寫成書留下。老子無奈,只好寫了本五千字的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老子》一書。也有的說這本書是老子的徒弟根據平時的學習筆記整理出來的。此後,老子西走,不知所終。

TAGS:老子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