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北大校花李瑩

才智咖 人氣:1.72W

大學,對我最深刻的影響莫過於對自由的珍視和對自我的關愛。如果你愛自由,獨立不羈,那就去追尋,你認為什麼生活方式是適合你自己的,你就去做。——李瑩

名人故事:北大校花李瑩

一個榮獲“北京十大傑出青年”稱號的女人,一個榮獲2004年度亞洲最具時尚魅力的女人,不是模特和影視明星,卻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女性。她曾以3年時間創造了賺錢1000萬元的財富神話;她在2000多名經銷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被第一個授予寶馬代理權。她善於經營生意,更善於經營生活。她贏得了事業,也贏得了家庭和幸福。

李瑩的名字似乎總要和兩個稱謂聯絡在一起——北大校花、寶馬女人,前者見證了她的美麗,後者則驗證了她的智慧與財富。而完成兩種角色的轉變,需要的又是一份執著。智慧的、執著的、富有的,這就是李瑩,一個遊走於職場的“三面夏娃”。

老師和同學的心目中,李瑩前程似錦,等待她的是鋪滿鮮花和陽光的大道。這樣的估量一點沒有錯。1992年畢業時,三個美好的機會和前景降臨到她頭上:外交部門、研究單位和日資企業。但是她一一否定了。“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要的是跟別的女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她不想因外事紀律的限制而影響她對德籍華人的男友的追隨;她不要研究單位清貧的生活;她也不願意在日資企業受寄人籬下的制約。她想的是:“真正渴望有那麼一天,擁有一筆財富,無需看旁人眼色,買喜歡的衣服,去想去的地方,自主決定情感的施與受。精神世界任去留。”要如此的自由自在,最理想的職業便是經商,李瑩下定決心,縱身一躍——“下海”了。

李瑩不諱言自己的犀利個性。前些時候她回母校北大,想參加一個學習企業管理的“女性研習班”。面試時主考官問她:“如果我們不錄取你,你會怎麼辦?”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會去找院長,重新評估你當主考官的資格。”通常,一個自信的人,也是一個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嚴格的人。“我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點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我總是跟自己說,要麼不做,做就做到最好。”

2004年,李瑩在2000多名經銷商中脫穎而出,成為寶馬在中國實現本地化生產後第一家獲准開業的代理商,李瑩為自己的公司取名——盈之寶。在佈置“盈之寶”展廳時,大到小橋流水的庭院,小到背景音樂和擺放的鮮花,她都仔細斟酌。“我希望客戶到盈之寶以後,有很愉快的心情。因此,我對店裡鮮花的要求非常高,每天必須擺放新鮮的百合花。春節那兩天,我發現桌子上沒有百合了,就去問負責人。他們說趕上春節,百合漲價特別貴,所以就沒有買,我說這絕對不行。店裡選用什麼背景音樂,這些細節的東西要特別注意。我每次進了店,就要聽有沒有放音樂,音量的大小是不是適中,是不是讓人非常舒服,我店裡的背景音樂全是自己聽過的古典音樂。”“您為什麼要求必須擺放百合,而不放康乃馨呢?”“因為我更喜歡百合散發的淡淡清香。汽車是一種鋼鐵,是很冰冷的東西,如果客人在看到鮮花的同時,還能聞到花香,就會舒緩心裡對於鋼鐵的那種距離感。”對李瑩來說,這是成就她的“寶馬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今,李瑩還在北京籌建一個1.57萬平方米的新的盈之寶4S店。這個店建成以後,將成為寶馬在亞洲最大的4S中心之一。“我準備在新店裡搞一個VIP俱樂部,希望朋友們有一個更固定的交流場所。我要讓盈之寶除了作為一個寶馬的代理,還賦予它更多的文化含義。可能會在裡面做一些畫展、雕塑展,搞一些詩會、詩歌朗誦會,還有攝影展……我覺得只要是寶馬使用者感興趣的話題,或者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我都想盡可能結合起來,大家一起來做。”李瑩說,做生意不要把自己的眼光僅僅盯在“生意”這兩個字上,“‘生(升)意,生(升)意’,我覺得只有‘意’先升起來,生意才能火起來。不能目光短淺,光盯著一臺車賺了多少錢,更多的是看看給客戶提供了多少附加值。”正如寶馬中國區總裁給予李瑩的評價一樣,她是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女人”。

“財富最有價值的就是讓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李瑩在事業有成之後,未忘回報社會。她建立了盈之寶兒童藝術基金,賣掉一輛寶馬車,便從利潤中拿出200元以車主的名義捐入這個基金,用於給邊遠山區的孩子送去兒童藝術。她積極資助“讓兒藝走進低保孩子的童年”大型公益活動。為解決北京兒藝送戲的舞臺問題,她捐出一輛寶馬車拍賣,用募集到的錢改裝成一輛大篷車,裝著兒藝演員走遍北京郊區的村村寨寨。

大學5年的教育,對我最深刻的影響莫過於對自由的珍視和對自我的關愛。如果你愛自由,獨立不羈,那就去追尋,你認為什麼生活方式是適合你自己的,你就去做。

說起北大東語系日語專業的學生李瑩,學校裡無人不知。她被稱為北大的校花,學習成績好,人又長得漂亮,在學校話劇社、歌舞團是十分活躍的角色,朗誦獲得過一等獎,連續5年出任校級文藝演出主持人。

在老師和同學的心目中,李瑩前程似錦,等待她的是鋪滿鮮花和陽光的大道。這樣的估量一點沒有錯。1992年畢業時,三個美好的機會和前景降臨到她頭上:外交部門、研究單位和日資企業。但是她一一否定了。“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要的是跟別的女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她不想因外事紀律的限制而影響她對德籍華人的男友的追隨;她不要研究單位清貧的生活;她也不願意在日資企業受寄人籬下的制約。她想的是:“真正渴望有那麼一天,擁有一筆財富,無需看旁人眼色,買喜歡的衣服,去想去的地方,自主決定情感的施與受。精神世界任去留。”要如此的自由自在,最理想的職業便是經商,李瑩下定決心,縱身一躍——“下海”了。

其實,李瑩早已下海了,不過那時多少有點鬧著玩兒似的。在大學期間,她就與男友周鬆波租了一間小辦公室,成立貿易代理公司,做過一些生意。而今,可不一樣,選擇什麼職業和工作將決定她的今後乃至一生。好強的個性和執著的追求使她放棄了學校的分配,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開始創業時資金不足,恰巧在北大留學讀經濟學博士的男友寒假回德國,結識了醫療器械公司的老闆和捲菸公司的總經理,李瑩就做他們的代理商。她一人既是經理,又管財務,還是倉庫保管員。她對醫療器械和菸草一無所知,看厚厚的醫療器械說明書像看天書,對兩個行業的人際關係也是兩眼一抹黑。她請人將說明書翻譯成漢語。然後就硬著頭皮跑醫院,護士、醫生、專家、主任都找,他們都是她的老師。協和醫院的專家指點她:“心血管系統的醫療器械,阜外醫院最需要。”她跑到阜外,中心主任看完資料說:“你們行業競爭激烈,來找我們的人很多,但我很欣賞你的率真和熱情。給你提個建議吧,3月份北京有個會,全國心臟外科150多位專家出席,你不妨去參加。”李瑩在這次會上認識了許多醫療器械專家,銷售的大門也由此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