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的名人故事選集

才智咖 人氣:2.4W

使命在這裡不是指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政治使命。而是指人性層面生存的本質特徵。是人作為自然人屬性的使命,如果講這是一種自私,用尼采的觀點,這也是一種健康的自私。一個不能對自己負責的人無法對其他任何人和事負責。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李保國的名人故事選集,歡迎閱讀!

李保國的名人故事選集

李保國的名人故事選集

5月23日下午,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釋出廳內,演播室的背景螢幕上,金黃色的“時代楷模”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李保國先進事蹟在這裡錄製。

“我們印象中的教授,他的背景應該是書齋、講臺、學生,我們今天認識的這位教授,他的背景卻是大山、村莊和鄉親。”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站在舞臺上,充滿敬意地向觀眾們介紹李保國。

大螢幕播放的視訊短片上,精彩、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斷閃過,重現了一個紮根山區、無私奉獻的教授形象:

“村民不敢嘗試,他自掏腰包買套袋幫他們試用新技術;村民不懂技術,他手把手教給他們無公害蘋果怎麼種植;他卷著鋪蓋卷在崗底村一待就是7年,為村民開闢了一條種植和經營一體的致富之路。”

節目錄制完成後,李保國妻子郭素萍在釋出廳外手捧“時代楷模”紀念章和榮譽證書,想起李保國潸然淚下。河北日報記者 趙 威攝

“他帶領村民挖溝填土種植核桃,把當年寸草不生的狐子溝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核桃種植技術也傳遍了整個太行山脈。”

“崗底村在山頂開闢了一塊墓地,把李保國的部分骨灰埋在了那裡,讓他親眼看著太行山變得更美更綠。”

……

短片播完,臺下靜默了,隨後是雷鳴般的掌聲。在熱烈的掌聲中,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緩緩走上舞臺,接受敬一丹的現場採訪。

“保國跟農民很熟悉,他自己就是農民出身,知道農民生活不容易,就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辦點事;保國對學生很嚴格,他帶的學生沒有一個沒得過獎學金,沒有一個延期畢業。”

“從今年過年後,保國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勸他去醫院看看,他老說沒時間。假如他能更愛惜自己一點,把工作節奏稍微放緩一點,也不會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郭素萍深情的講述,讓大家瞭解了一個更為真實的李保國。臺上,敬一丹幾度哽咽;臺下,觀眾更是無法抑制感動的淚水。

伴隨著螢幕上的巨型畫軸徐徐展開,中國楹聯學會和中華詩詞學會為李保國創作的楹聯和詩詞逐漸展示在觀眾眼前,鏗鏘有力的朗誦聲在演播廳內久久迴響——

“種果植林,昔日山區成富境;視農為己,民心深處有豐碑。”

“科技帶頭,播綠荒山結碩果;辛勤註腳,嘔丹長夜寫華章。”

在催人奮進的音樂聲中,郭素萍從頒獎者手中接過紀念章和榮譽證書。手捧沉甸甸的榮譽,她擲地有聲地說出“保國走了,但我們的團隊還在,我們一定會把他沒來得及乾的事幹完、幹好!”時,演播室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樸實的話語中,飽含著郭素萍對這份職責的堅守,以及對延續李保國夢想這份事業的執著。

河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孫萌是李保國的學生,多年來一直跟著老師在山區奔忙。可在錄製現場再次聽這些熟悉的事,她的眼睛仍是紅紅的。“我們會把李老師的精神延續下去。”孫萌說,要像老師一樣,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淺顯易懂的話告訴給老百姓,真正和他們打成一片,讓更多農民成為真正的專家。

李保國的名人故事選集

早些年,李保國曾陪著一位領導到邢臺一個山村考察,進村看的第一戶生活就很困難,家裡一貧如洗,全家只有一條炕蓆一床被子,揭開鍋,就是玉米麵餅子。領導一見,趕緊從兜裡掏錢。李保國勸他先別掏錢,最後一起想辦法,可領導說看著實在可憐,得救濟。第二戶、第三戶……到第六戶,領導兜裡的錢掏光了。李保國打趣地“擠兌”領導:“你再掏啊——反正我不借給你。”

“得看這裡頭根本問題在哪,光從兜裡掏錢,這不解決問題。”李保國說。

記者:您身上有一個特別矛盾的地方,就是您個人不太追求金錢、利益,但是您做的這些具體事,又都是從經濟效益、從產業的角度出發的,不但不迴避利益,反而是專門帶著老百姓逐利。這是為什麼?

李保國: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還是那句話,我想幹事。為了“幹成事”,我更看重如何取得最優效果,如何根治問題、形成良性發展機制。我幹事的時候重實利,你重了老百姓的實利,這事才能幹成幹好不是?就好像掏錢的這個故事,我是科技工作者,我要考慮的是怎麼把廣大農民從這種貧苦生活中解放出來,這是我的思維方式。

記者:您紮根山區30多年做了這麼多事,其實都是圍繞這種思路來的?

李保國:對,就是從根本上保證綠山富民。好比我用了9年時間,建立了蘋果喬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樹形,開發出蘋果生產的128道工序,讓村民像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一旦形成規模和機制,事情辦起來就很省力。

現在我搞了兩個大的產業聯盟,一個是核桃技術創新聯盟,一個是蘋果技術戰略聯盟,我都是理事長,合作成員有問題我們去解決。每年我掏錢把成員們聚起來組織兩三次培訓,很方便。但是到沒進入聯盟的新區去推廣就很費勁,就得一個個下去培訓,費時費力。

記者:這也是您後來一定要發展產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