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領導力的提升

才智咖 人氣:1.85W

學校特色的形成與校本課程的實施都是長期、複雜且牽涉到學校整體發展的過程。它要求校長有循序漸進的治學態度與積跬步至千里的耐心,更需要校長努力提升課程領導力,親自深入一線,通過自身的課程素養的提升,影響、調動全校教職員工積極參與,以學生的發展和需要為原則,建構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並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

學校課程領導力的提升

一、課程領導力離不開校長的“專業感召力”

“校長髮展的最成熟的方式並不是聽別人說什麼,而是同別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校長的個人能力是課程領導力的核心要素,校長唯有通過自身內在與外在素質的培養與修煉,才能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引領被領導者向著共同的目標奮鬥。

校長首先要更新思想觀念,增強課程領導意識。只有在觀念上做到突破和轉變,充分意識到課程領導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校長才能引領全校員工形成課程改革的教育自覺,進而達成高品質的課程實施。

同時要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增強自身的課程專業素養。唯有持續不斷地學習,把握課程的本質、功能、價值,才能增強課程領導意識,並轉化為學校的領導行為。

當校長對課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夠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對課程知識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運用;能夠在自己課程領導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借鑑他人的經驗和理論成果,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課程領導理論和方法,形成獨特的領導風格,全體教師才能有實施課程改革的方向感與自覺性。

二、課程領導力凸顯的是“團隊合作力”

校長的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無論校長多麼優秀,總有長處與短板,不可能單獨完成課程領導活動。更何況校長如果過於看重、凸顯自身的能力與才華,忽視給團隊發揮的空間,往往難以贏得追隨者,進而喪失課程領導力。因此,課程領導的主體應該是由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社群人士等共同組成的課程領導團隊;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應該是包括校長在內的團隊成員相互作用的合力,是一種優勢互補、整合觀點的合作行為。該高調吆喝,該扛大旗衝鋒陷陣時,校長責無旁貸,但有時候同樣需要校長退居幕後,默默地為團隊提供“火種”,激發課題組成員的潛能,吸引更多追隨者,這才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真正價值所在。

三、課程領導力需要校長的“精準規劃力”

衡量校本課程開發成功與否的標準,具體而言有三條:是否體現出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個性發展;是否讓更多甚至是全部的學生受益。“校本”與“生本”是校長課程領導力的生命符號。脫離學校的現狀,忽視了學生的水平與需求,再好的課程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分析學校個性,全面瞭解校情,找準切入點,因地制宜,既是順利開展特色建立工作的前提與保證,更能顯現出一位校長的智慧與精準規劃課程的領導能力。

藉助SWOT分析法,我們對學校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可以發現A校和B校無論是所處的區域、辦學條件、生源質量、師資隊伍,社群情況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A校是一所創辦於新中國成立前的老校,地處老城區,校外資源及閩南文化歷史古蹟豐富,生源大部分是本地孩子,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較合理,各級骨幹分佈平均且比例較高;B校則是一所開辦剛滿7年的新學校,地處廈門島東部的城鄉結合部,本地生源家庭大部分是農改居的原村民。生活環境雖趨向於城市化,但根深蒂固的農村生活方式和社會陋俗依然影響著孩子。在保證本地生源入學的情況下,學校又接收了大量外來務工子女,最高峰時近乎達到學生總數的80%。當中不少學生家庭生活困難,家長文化水平較低,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難以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學生行為習慣普遍較差,規範養成教育已經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突出問題。而教師隊伍中年輕教師多,近五年畢業的青年教師佔50%,骨幹教師少(只有2人是區級骨幹,高階教師比例佔30%),青年教師的成長缺少有經驗教師的引領。

在對校情、生情等進行全面分析後,A校積極申報成為廈門市首批“閩南方言與文化進課堂”試點校,並確定了以“弘揚閩南文化,構建多學科滲透體系”為專題的校本課程開發思路。學校依託周邊豐富的閩南文化資源,將“閩南文化”安排進課程,將閩南文化貫穿於學科教學之中,並以此作為校本課程的`重點和突破口。目前所涉及的地方課程涵蓋了美術、音樂、體育、綜合實踐、品生、品社及班隊主題會等課程。每個學科的學習內容細化到了每一學期、每一課時,有固定的教材,授課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常規要求完成教學進度。學校的目標是:每個學生經過6年12個學期的閩南文化薰陶、系統學科學習,至少能掌握基本的閩南語;會唱一定數量的閩南歌謠,瞭解閩南重要的曲藝形式;會玩12種以上的閩南傳統遊戲;掌握初步的剪紙與陶笛吹奏技巧;明白閩南的傳統美術表現形式;知曉閩南民風民俗精華及閩臺歷史。培養學生探索閩南文化的興趣,為其今後繼續學習、弘揚閩南優秀的傳統文化打下良好基礎。

“一切教育都是為了培養人的良好習慣”。很顯然,B校的學生最缺的就是養成教育,最急需的就是良好習慣的培養。基於以上認識,學校確定了以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學校特色的發展突破口,提出了“養成好習慣,成就大未來”的辦學理念。學校除了將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貫穿於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還圍繞“做人、做事、學習、共處”四大領域及“誠實守信、陽光自信、謙虛寬容、用心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真誠待人、友善合作、感恩分享”十二個習慣指標,專門制定《學生“好習慣”訓練專案序列表》、《學生學習好習慣手冊》,併成功編撰了《好習慣伴我長》校本教材(每年級一冊,每冊各分八個習慣主題)。目前,此套教材已投入使用,每個月月末各班都會安排一節班隊課開展教學實踐研究,並不斷充實教學資源。 此外,基於本校學生的興趣和運動機能優勢,並充分考慮師資水平及可利用的校內外資源。B校開發了球類校本課程,對體育學科部分年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如一至三年級每週一節乒乓球,四、五年級每週一節“三球”選修課。如今學校可以自豪地說:“熱愛運動的孩子一樣知書達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