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大俗大雅的詩文化

才智咖 人氣:8.51K

江西詩派領袖黃庭堅曾說:“蓋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百戰百勝,如孫吳之兵,棘端可以破鏃,如甘蠅飛衛之射,此詩人之奇也。”(《再次韻並引》)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韻語陽秋》卷三引述此說,後來成為江西詩派重要的詩學理論。然而此說實出自蘇軾,他於熙寧八年(1075)《題柳子厚詩二首》雲:“詩須要有為而作,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可見,“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是蘇軾論詩之語,但詩學史自來對此忽略了。我們如果比較蘇軾與黃庭堅詩的書寫特點,則不難見到蘇軾詩是以俗為雅見長,黃庭堅詩則以故為新取勝。

蘇東坡的大俗大雅的詩文化

蘇軾曾對一位詩僧談詩法時說:“衝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軌。人言非妙處,妙處在於是。”(《竹坡詩話》)衝口而出的“常言”實為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的口語或通俗的語言。蘇軾認為使用常言,遵循藝術法度,此即是詩歌創作的奧祕所在。這補足了他對“以俗為雅”的解釋。

中國古典詩體的藝術形式發展至宋代已出現明顯的雅正傾向,蘇軾提出“以俗為雅”非常有助於詩藝的創新和宋詩特色的形成,這意味著對唐詩所建立的正規化的破壞。北宋後期詩壇即有詩人發現並高度肯定了蘇軾以俗為雅的藝術傾向。朱弁《風月堂詩話》載:

(參寥)嘗與客評詩。客曰:“世間故實小說,有可以入詩者,有不可以入詩者,惟東坡全不揀擇,入手使用。如街談巷說、鄙裡之言,一經坡手,似神仙點瓦礫為黃金,自有妙處。”參寥曰:“老坡牙頰間別有一副爐韝也,他人豈可學耶?”

釋道潛(參寥子)是蘇軾的友人,他認為使用世間俗語以至街談巷說入詩,只有蘇軾能夠熔鑄,以俗為雅;這不是一般詩人可以做到的'。我們縱觀蘇軾的詩作,他在創作實踐中確實以此為創新,成功地實現了以俗為雅的詩學宗旨。

以日常口語入詩,使詩歌通俗自然,極為流暢,這是蘇詩中常見的。蘇軾《題沈君琴》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此詩通俗易解。《洗兒戲作》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此乃戲語,以常言寫來,更具自我嘲諷意義。蘇軾晚年在惠州謫所,作《白鶴峰新居欲成,夜過西鄰翟秀才二首》,其一雲:

林行婆家初閉戶,翟夫子舍尚留關。連娟缺月黃昏後,縹緲新居紫翠間。系悶豈無羅帶水,割愁還有劍鋩山。中原北望無歸日,鄰火村舂自往還。

詩的首兩句是衝口而出的常言,敘述凡庸生活細事,但詩意的發展出人意料,深刻地表現了貶謫於嶺南的痛苦心情。此是以常言與典雅詩意結合的範例。此外如“千人耕種萬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閒”(《和子由蠶市》),“使我有名全是酒,從他作病且忘憂”(《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風,得鐘山泉公書,寄詩》),“我似老牛鞭不動,雨滑泥深四蹄重”(《過於海舶,得邁寄書酒,作詩遠和之,皆粲然可觀子》),當我們細品這些以通俗常言寫的詩句,它們雖然淺俗,卻有很深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