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創業故事案例

才智咖 人氣:9.35K

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創業的故事案例給大家,快來閱讀了解吧。

2016創業故事案例

創業故事案例

李經緯靠個“借”字成功創立了健力寶

第一次借——研究配方。

李經緯,他是酒廠的廠長,可以說,對運動飲料他是一竅不通。他想:要做這樣高檔次的飲料、高科技的產品,必須要有高尖端的人材,憑我李經緯一個人的能力是根本做不成的。怎麼辦?必須去找一個懂行的人。結果,他找到了廣東體育科研所的歐陽孝。他對歐陽孝說:我們來搞個合作,你研究這個飲料的配方,我組織生產、負責營銷,利潤咱們分成。於是,他們達成了合作協議。歐陽孝經過100多次試驗,終於研究出了健力寶的配方。這就是他第一次借——向別人借腦。

第二次借——市場推廣。

產品配方出來了,如何推向市場呢?李經緯有一個套路:因為是運動飲料,首先就必須進入體育運動會,再由運動會來推向市場。有一天,他聽到一個訊息:亞足聯將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開會,亞足聯的主.席將出席這個大會。李經緯想: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定要想辦法把飲料擺到這個會議桌上去。大家不知道,當時的健力寶可不像現在的健力寶,簡直就是個“醜小鴨”,除了配方什麼也沒有。要想登上這個大雅之堂,至少也要有個易拉罐什麼的。怎麼辦?還是一個字——“借”。

他跑到深圳百事可樂廠,借了一些空罐子,然後,灌上配好的健力寶,再貼上標籤,通過關係就擺上了“亞足聯”的會議桌上。同時,李經緯請了一個攝影記者幫忙,跟他面授機宜,記者心有靈犀一點通,記者守在亞足聯主.席的旁邊,眼睛緊緊地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他可能喝,他也可能不喝,但是,他一旦喝的時候……)當亞足聯主-席一拿起易拉罐想喝的時候,記者“啪啪啪……”來了個連續拍攝,一下子十幾二十張,全拍下來了。然後,他拿著這些照片大肆宣傳,說:某某都喝健力寶,市場潛力如何廣闊。於是,很多經銷商都願意跟他合作,簽下了大量的訂單。市場有了,產品在哪裡呢?

第三次借——生產產品。

要生產健力寶,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引進一條生產線要幾千萬,要有廠房,要有工人、管理人員,原材料購進等,要完成這些沒有一年半載的籌備,這個廠是搞不出來的,更何況,李經緯沒有一分錢。怎麼辦?他還是借。怎麼借?他採取“集約化經營”方式。什麼是集約化經營?簡單地說,就是他選中一個飲料廠去加工。按照他的配方要求,進行加工。加工好以後,貼上健力寶的標籤,等經銷商付了錢以後,再付加工費。這種辦法有什麼好處呢?首先它不需要投資、建工廠、招人員,不需要承擔什麼風險,即使這批貨賣不出去,也就是這一批貨的損失,不會像有些企業那樣,如果這個產品銷售不暢,就會造成很大的積壓,還要承擔許多費用,比如說企業人員工資、廠房裝置投入、原材料費等,給自己造成很大的損失。

“健力寶”就是這樣,靠一個“借”字,創下了中國飲料界的第一品牌。他巧妙地借用了別人的腦袋、資產、裝置、場地、技術……

20億的財富是這樣創造的!

來講述6個合夥人白手起家創造20億財富的創業奇蹟。這是一個草根創業白手起家的故事,創業者由於對資金的渴求和對擴張的期望,向投資人讓出控股權。

趙群是仟源製藥副董事長,也是公司的創始人。趙群說他和合夥人們各有分工,合作愉快,仟源的未來發展,被鎖定在“磷黴素氨丁三醇”這種名字拗口的新藥上。

自2013年8月19日上市以來,市場上對仟源製藥的質疑聲不斷,指其“空殼上市”。

山西仟源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3月23日,於2011年8月19日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截至2012年年底,仟源製藥資產總額約2.81億,營業收入約3.20億,營業利潤4798.92萬元。

趙群是仟源製藥創始人,2007年以前的第一大股東,目前為持股10.27%的第五大股東、副董事長。

2013年8月30日,在定西路和昭華路交界處的仟源製藥上海總部,記者對趙群進行了2個小時的專訪。趙群講述了他如何從一個草根創業者起家的故事,他以為仟源能成功的原因,是每次做決策的時候,走了別人不看好、不想走的路。

趙群說:“我們往往最困難的時候,就是轉折點,緩過氣後就走上了正軌。”

從“一舟”到“仟源”

仟源控股在香港註冊後一直沒用,真正用到就是2005年,收了三聖以後,發現稅收優惠政策還在,也想重新弄一下名字

趙群是青島人,1994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考大學第一志願填了醫生,分數不到落到第二志願藥學去了,歪打正著。”

醫科大畢業後,趙群去了上海醫藥股份做產品代理,負責銷售。1998年辭職後,他與7個同學一起,掛靠在上海恆榮醫藥有限公司的一個分公司,做了2年分公司經理。

“後來,我、張振標(仟源製藥第六大股東、副總經理)、宣航(第六大股東、董祕)一起創辦了上海一舟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做產品代理。做了2年,覺得這塊發展有瓶頸,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一產品是別人的,二政策可能調整,就想轉型,往上游發展,去做實業。”

於是在2003年,他們註冊了香港仟源醫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之後從翁佔國(仟源製藥第一大股東、董事長)手上,購買了一部分三聖藥業的股份。“我和翁總1999年就熟悉了,2004年國家實行新的GMP(《藥品生產質量治理規範》),三聖不改造就要關掉,翁總當時就在找人賣,正好我有愛好,就賣給我們。”

2005年,香港仟源醫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山西三聖藥業。“仟源控股在香港註冊後一直沒用,只是年輕人今天想到一個主意,就去弄了,弄了以後發現和現實有差距,就扔在那成了空殼。真正用到就是2005年,收了三聖以後,發現稅收優惠政策還在,也想重新弄一下名字。”

2003年2月26日,仟源控股成立的時候,翁佔國持股10%,與張彤慧(仟源製藥第四大股東、董事)並列第三大股東,通過出售三聖藥業,翁佔國增加了他在仟源控股中的持股比例。

趙群等人收購三聖,看中的是它的許可證和最早的幾個文號,對於製藥企業來說,一般都是通過收購別人來獲得許可證“由於新批許可證國家要求建好廠、認證號,才批給你,但這是不現實的,廠建好不可能放在那裡,可要有許可證你才能報批產品,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2005年3月23日,仟源製藥成立。從最早的"一舟"到如今的"仟源",喻意著從一條小船同舟共濟,到一艘大船深海航行。趙群對"仟源"二字有自己的解讀,他說這代表一個千人之重的團隊,以一廠企業為平臺,白手起家,從小事做起,能夠發展的源遠流長。

蛇吞象

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敢於逆市做併購的極少,收購威奇達製劑部分,對仟源製藥來說,無疑是蛇吞象的.舉措,吞完後,差點消化不良

仟源製藥的另一部分資產--原威奇達製劑事業部,此前一直被以為存在關聯交易,仟源製藥企業質量、獨立性等問題也頻頻被詬病。對此,趙群迴應:“威奇達和我們實在沒什麼關係,我們只是收購了威奇達製劑事業部。”

據趙群先容,威奇達成立於2001年,2003年覺得國內頭孢中間體市場有機遇,預計2億可以拿下,就通過銀行貸款加上自身盈利,上了這個大專案,但2年過去,發現2億不夠,最後大概投了5億多,它的實際利潤又不足以支撐這部分開銷,威奇達就想通過融資,做反向收購。

“2004年韓雁林(威奇達董事長)在加拿大碰到個朋友,跟他說納斯達克反向收購可以做,然後去美國融資,他就借了殼去了。但是忙了一年,在美國做了2輪路演,結果一分錢沒拿到。他本身借了很多錢,專案也啟動了,但是整個資金鍊出現問題,同時2005年威奇達製劑部分下滑的很厲害,他就想賣掉製劑部分。”

翁佔國曾任威奇達董事、總經理,擁有威奇達4100萬元債權。威奇達把戰略定在原料中間體部分,作為第二大股東的翁佔國並不贊同,他以為威奇達是做製劑出身,原料不是強項,於是經過他牽線搭橋,仟源製藥計劃併購威奇達製劑部分。

“韓總想賣,我們覺得它產品可以,只是市場策略或者重視程度的問題,這是個機會,我們就跟翁總商量,他從那邊辭掉,跟我們一起來併購。”

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敢於逆市做併購的極少,收購威奇達製劑部分,對仟源製藥來說,無疑是蛇吞象的舉措,吞完後,差點消化不良。

“當時朋友圈子借了很多錢,我們招股書財務資料裡也可以看到,前幾年現金波動很大,我們除了翁總有錢,所有人的家當全部在企業裡,收購以後,成了當然好,輸了就完蛋。”

趙群做了一次賭博,不成功便成仁。

“2006年整個行業下滑,7月收購完,一直還是在滑。”市面上已經有傳言稱仟源不行了,頂不住要垮了,那時趙群天天都要看錢,上午一趟、下午一趟,籌劃著賬面上的錢怎麼用。“我只保2件事,工資和採購,工資要發,生產經營保障正常,其他不考慮了。”

當時,仟源製藥的股權都沒人敢要,寧要債也不要股權。“一直滑到年底才來了拐點,回報才慢慢一點點上來,我們才挺過來了。2007年我們利潤不是特別高,但拿到了銀行貸款。”

收購威奇達製劑事業部後,翁佔國在仟源控股中的持股比例進一步增加,到2007年初,他實際控制的公司成為仟源控股大股東,此後仟源製藥股權雖多次變更,但股權結構一直保持2007年時的格式至今。

紅海中尋找藍海

抗感染藥是一片紅海,紅海當中實在有藍海,關鍵在怎麼去找。

威奇達調整戰略後,重心轉變到原料,製劑部分的關注度和投入都非常少,因此失去了一些市場機會,趙群等人本身就是銷售出身,對產品比較敏感,覺得其中有些產品會有市場機遇。

“我們這幾年的主要核心產品的增長,也證實了這點。我們有個注射用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是目前最大的產品,過去幾年增長非常快,去年銷售過一個億,就是併購過來的。”這個產品剛買過來的時候,2005年銷售額只有500萬,在調整了銷售策略後,這幾年實現了10倍以上增長。

“主要是我們做法不一樣,原來基本上是一個產品給一個省代理來做,我們營銷模式是’精細化創值招商模式’,填補市場空缺,同時增加單家醫院產出。”

精細,是做扁平。同樣是招商,上海可以做這個產品的有100家醫藥,威奇達只招一家做獨家代理,仟源有可能要招二三十家,只合作經銷商最強的部分。“獨家代理,其他人要做就要從你這兒拿,價格就要更高一點,競爭力就弱了。本來100家裡,你有可能可以拿到60家,由於這個政策,你只做了30家,其中自己20家,還有10家是接受了你的價格,剩下的30家不接受,覺得價格高,就成了空缺。”

TAGS:案例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