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圈子

才智咖 人氣:3.22W

從職場新鮮人到也算是有點資歷的公司人,我們中的大多數已經基本熟稔了關於“圈子”的特徵和規則。

找到你的圈子

經歷越多,公司人越能發現選擇合適的圈子,處理好與它的關係,也許能給自己帶來很多東西。從實際的角度來說——也許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時候,它的力量要比獵頭更大更靠譜。除了有朋友幫忙,如果事業處在良好的上升期,結交的都是一群有能力的並且有著很多想法的公司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當做另一個事業來經營,也許幾年之後這就不只是幾個人的交流飯桌,而是具備了一定範圍的影響力。

不過另一方面,混圈子也並不是那麼功利的一件事。從朋友那裡得到什麼並不是主要目的,總的來說,這可以代表一種生活態度。

身邊處處是圈子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幾個群體的連線點,不過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受訪公司人並不認為自己擁有這麼多圈子。他們只是認同了“朋友圈”的概念,這個朋友圈多半有一個比較複雜的人員結構,把國小同學、聊得來的同事、工作中認識的人,甚至網友全部一網打盡。

工作超過三年的公司人則表示自己開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群,他們普遍認為這不帶有利益關係,但的確有時候能幫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500強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莊紀,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還到不了“圈子”級別,但她認為圈子現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在職場上最常見的`。莊紀所在的部門中,幾乎所有管理層都是上海交大畢業的。每年年末時,同一個學校畢業的同事們也會經常聚在一張桌上碰杯。

“雖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層校友關係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在人際關係方面就比別人多了一個優勢。”

當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時候,覺得自己龐大的朋友圈開始漸漸分化,工作和生活帶給自己的東西發生了變化。和同齡的朋友們依然會週末一起約出來玩,和客戶公司的高層持續頻繁地打交道後,也開始在專案以外的時間漸漸多了交流。兩個月前,當她的大學同學想跳槽,她試著推薦給客戶,竟然成功了,這讓她覺得有一個強大的人際圈很重要。

什麼圈子適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個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會認識很多同行,這會成為一個同行圈。如果不是每天悶頭做研究或者做後勤的崗位,可能還會和很多第三方打交道,最後形成了一個廣泛意義上的工作交際群。工作了三至五年的公司人很多都有這三個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其成員們尋求解決方案。

一次武漢兩所大學的廣州校友聚會上,一群人提出要定期相聚,並且做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有意義的事情。最後確定的形式變成兩週一次的分享會,由一名分享人選擇一個主題做出一個PPT。這些主題和分享人的行業有關,並且被演繹得妙趣橫生,比如“廣告——不止扯淡那麼點事兒”、“給你一個真實的HR”等,在分享之後大家可以參與討論。

找到一個合適的群體加入也不是那麼容易。IT工程師馬駿就有這麼一段兜兜轉轉的經歷:在和一個同事玩三國殺的時候,他得知一群宅男經常在週末找一家咖啡館進行技術問題和對網際網路行業看法的探討。然後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對方的MSN,最終“打入了”這個小團體。

在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我”和圈子之間是可以雙向選擇的。如果知道某一個人群能給自己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可以試圖通過各種方法結識該群體裡的人,然後經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設想的圈子,一個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組織,從現成的朋友圈中培養起來,並且通過人帶人的形式把它壯大。

圈子能帶來什麼

年輕的公司人能夠從這樣的群體裡實現自己的快速成長——因為那些經驗豐富的前輩或者同齡中比較優秀的人,他們可以讓剛剛開始職業道路的公司人少走一些彎路。而一些基於興趣的團體存在的意義,在於可以讓人開闊自己的思路,認識很多日常工作中沒法接觸到的人。

在職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脈所佔的比重要遠遠超過個人能力,在卡耐基看來人脈佔一個人成功因素的比例高達85%。按照吉拉德的“250人法則”,一個普通人的人際關係大約維持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圈子可以將這個數目以幾何倍數擴大,並且這樣的人脈稱得上優質——基本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以及高於自己。

你是圈子裡的誰

圈子裡的核心人物通常在一個行業中做得不錯,或者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展露出特別的天分。除了這種角色外,還會需要能擔負傳遞、溝通、暖場等功能的角色。就像在一場小型聚會上,有開場時站在聚光燈下致辭的人,有端茶送水的人,有在門外接收快遞送貨的人,也有在會場裡專門介紹新老成員互相認識的人,各自都有分工。

在圈子裡擔任什麼角色,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個人在工作中所擔任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如果發生變化,也可以看做是公司人自己本身改變的過程。

王露從工作第一年開始,每年都參加驢友活動,但別人規劃的路線有時候並不是她想要去的,她的一些建議也無法得到迴應。於是從2007年開始,她便嘗試自己組織爬山活動和徒步行走。

最初看論壇裡其他人召集活動,她覺得一點不難。一旦自己做就發現其中涉及的事情非常瑣碎,有時候一些細節想不周全會增加很多麻煩。旅行的中途還會出現各種預料之外的狀況,出行前後需要不斷和別人去溝通。儘管平常工作中也需要不斷和人打交道,但出行的組織工作還是讓她覺得“非常麻煩”。

她需要不斷髮郵件給驢友們來反覆確認對方的想法。為了使一個行程儘量完美,她事前要想得很細緻,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幾次擔任領隊讓她有了一個驢友小組,這個小組和她的本職工作也產生了交集——有同行在她半夜加班的時候和她一起討論工作。

更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這些活動組織經驗讓她在工作方法和與人交流上也有所改變。

像王露這樣的情況,一開始她只是處在一種由熱愛戶外運動的人自發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較為鬆散的組織中,隨著她個人意願的生成和凸顯,這種鬆散的組織無法滿足她的需求,於是她有目的地成為一名“圈子建立者”即使她不發起,也會去加入一個更為穩固的群體。

公司人的圈子也有長短期之分。如果是公司性的行為,更會流於長期;自發組織的活動會由於組織者的退出或興趣轉換而消失或有所調整,但也是最可能成為終身制的。

TAGS: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