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培訓”去還是不去?

才智咖 人氣:3.03W

“我最近都要瘋了,3天參加了三場企業宣講會,還做了兩個筆試,”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三年級學生趙鵬心有感慨。“金九銀十”正是每年學生找工作的高峰,各個高校的應屆畢業生都在為參加宣講會、投簡歷、一輪又一輪的筆試和麵試忙得焦頭爛額。  

“求職培訓”去還是不去?

有病找醫生,考試找輔導,應聘自然要找培訓。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催生了眾多競爭激烈的求職培訓機構。僅北京地區,就有數十家。課程種類繁多,價格令人咋舌。據HIALL培訓部主管劉媛介紹,HIALL每年都有針對應屆畢業生的“大學生職業訓練營”,每期40~50人,將學生集體拉到郊區進行封閉式集中授課。從簡歷製作、面試技巧到心態調整等,全方位對學員作系統培訓。就HIALL公司公佈的資料來看,學員進名企的簽約率高達82.7%.不過,課程收費也不菲,6天的培訓費用高達2950元。而另一外語培訓機構新東方也推出了結合自身優勢的英語求職培訓班,10次課的費用為880元。  

這些“身價”昂貴的培訓課程對於大學生求職就業到底有沒有作用呢?  

筆者走訪了幾位應屆畢業生,學生對於求職培訓的'熱情似乎並沒有市場預期的那樣。趙鵬對市場上鋪天蓋地的求職培訓廣告是一副滿不在乎的表情,“我不會參加的。最好的培訓就是多參加面試筆試,在實踐中接受鍛鍊。企業的面試很多都是雷同的,多參加幾家就都知道了。而且,求職培訓一般針對性都不強,價格昂貴,承受不起。”持相似觀點的還有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大四學生韓璐,她同樣認為市場上這種求職培訓的價效比較低,不過如果主講人是目標公司的主管或是HR則會比較有吸引力。 

求職培訓,到底是去還是不去?  

田峰的觀點是“去”。田峰是北京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2006級畢業生,不過他現在的身份是北師大“求職講堂”的負責人,並獨立運營著一個針對大學生設計的求職搜尋引擎——求職場。他放棄了在知名外企的高薪職位,選擇了在求職市場上創業,正是由於他看中了大學生求職培訓市場。田峰在北師大舉辦的求職講堂已經是第7期了,免費對學生開課。不過由於座位有限,需要對報名參加培訓的學生有一輪簡歷篩選,這一期學員是從400個報名學生裡篩選出40個人。“我們還有一套嚴格的考勤制度,遲到早退不請假的都會被請出課堂”,田峰說。  

“現在北京的求職培訓機構的確很多,但是這個行業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不可避免地有些混亂。為了吸引眼球,為了贏利,個別培訓機構甚至採取培訓師簡歷造假等手段來矇騙涉世不深的學生,而所講授的內容,也很難講對學生有多大的幫助。”田峰說。不過,他也承認,“在應對簡歷篩選和麵試上,參加過求職培訓的學生的確會佔有一些優勢,在簡歷和麵試過程中的表現,可能會更容易符合面試官或者僱主的要求,從而增加了通過的機率。”  

與市場上“熱鬧”的求職培訓相對比的則是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開設的就業培訓課程。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併為學生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和講座。但是,學生的反響卻平平。田峰為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求職培訓總結說:最直觀的差別,一個收費,一個免費。就業中心的培訓多為專題講座,而培訓機構的培訓更加系統;就業中心的培訓,多為校友或者學長的經驗分享,更親近學生一些。北京師範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指導老師王顯芳建議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因為求職培訓市場還沒完全成熟,培訓價格也比較高,學生的選擇還是應該慎重些。學生可以多關注高校自辦的講座、課程。無論是找什麼工作都是以學生自己的能力、素質為基礎,與其熱捧求職培訓,不如在校期間認真學習,培養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做好職業規劃。

TAGS:求職 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