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傳播理論的研究綜述

才智咖 人氣:5.22K

企業文化的傳播,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企業範圍內的傳播,可以使企業所有員工共享企業的共同目標、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並最終將企業精神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通過自身行為表現出來,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與競爭力。在企業外部環境中的傳播,可以使有關機構、群體、個人更好地瞭解本企業,如企業與供應商、經銷商、政府機關、消費者的溝通,企業的各種宣傳、公關活動,都更有力地塑造和傳播了企業形象,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譽度。國內外對此的研究,體現在企業文化傳播的內容、手段、方式媒介、範圍、條件、行為差異等方面,雖然學者們可能並沒有用上明確的傳播一詞,但就他們研究涉及的領域及所使用的概念可視為與傳播相近,相關的如“溝通”、“展示”等術語,都顯示了他們在上述幾方面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

企業文化傳播理論的研究綜述

一、 企業文化傳播的內容

企業文化的傳播,應是對企業文化的全面內涵和組成要素進行全方位的推廣。企業文化作為以文明取勝的競爭意識,包括屬於企業文化核心的企業價值觀念體系、體現企業文化靈魂的企業精神、標誌企業文化境界的企業倫理,還有其它許多形式,如有的學者提出的企業“性質觀”和企業思維。而有些學者更推崇企業形象的塑造、展示與傳播,認為企業形象這個複合概念包括一個公司的文明狀態(客觀企業形象),它給本企業職工造成的綜合印象(主體企業形象),以及它被反映在社會公眾頭腦中的具體印象。在企業形象的三維評價標準中,文明度是本質,知名度是中介、媒體,是傳播標準,美譽度是終端、目標。企業形象的塑造、宣傳有內塑造(塑造出企業內部員工都感到滿意的客觀企業形象且從職工的內心世界去塑造)、外塑造(塑造出使社會公眾感到滿意的客觀企業形象)兩方面。

企業形象的傳播在企業文化學中,更多的以企業形象的展示與識別即CIS來表述。“CIS(已經從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發展到為Corporate Image System)作為系統,包括理念識別(MI)、視覺識別(VI)、行為識別(BI)、聽覺識別(AI)四個子系統。MI包括企業宗旨、企業價值觀念體系、企業精神、企業倫理觀念等要素。”VI,包括實體VI和象徵性VI兩大部分。實體VI,又分為固定實體VI(如公司的房屋建築)和流動實體(如投入市場的產品和各種車輛)。象徵性VI則包括名稱(公司名和品牌名)、標誌(司標和商標)、標準字、標準色等要素。BI可分為整體集中BI和個體分散BI、市場BI和社會BI、日常時期BI和特殊時期BI等。聽覺識別(AI)包括司歌或廠歌,廣告音樂,企業內團隊歌等。

二、 企業文化傳播的手段

三、 企業文化傳播的方式、媒介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是按一定規則組合的符號系統,美國學者沃爾夫早就提出了語言相對性理論,認為語言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和薩丕爾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影響思維的結構,並通過思維和感知影響人類行為,從而將人類行為與文化聯絡在一起。”

正是由於語言是人們文化認同的工具,因而語言傳播構成了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另外,文化也與非語言傳播密切相關。非語言傳播除了包括體態語、面部表情等,也指人們對時間、空間的使用和意識。總之,傳播離不開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與此類似,德國幕尼黑大學的海能教授在《企業文化——理論和實踐的展望》一書中提出,企業文化的媒介為“象徵”。他認為,當人們帶著第一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進入一個企業,在他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與企業之間存在一定距離,而這需要通過個人對這些現象的解釋來理解,這種理解的媒介主要是象徵。這裡的象徵,是指各種有意義的符號,它們除了表面意義之外,還能傳遞複雜的思想內容。企業常用的象徵,既有很具體的實物形式的象徵(如物質報酬、產品、標識等),也有十分抽象的表現形式的象徵(如神話、傳說、口號等),兩者之間還有許多過渡形式。其中,純語言象徵和象徵性行動尤其重要。語言能夠使同一文化圈內的個人之間的緊密關係得到鞏固和發展,能夠把有些難以領會的內容轉化為共同的知識,是傳遞企業特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的最重要的象徵系。

如傳聞軼事使抽象的文化標準具體化了,且其內在的“道德寓意”是以含蓄的手法表達的。神話作為另一種語言象徵,也為企業文化傳播一定的行動提供了依據。象徵性行動是指企業的禮俗、禮儀和歡慶儀式等,“它們同樣具有證實企業特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的特性”。海能還指出“象徵被解釋為一種社會作品,它們的有效性既受到空間限制,又受到時間限制。”

四、 企業文化傳播的範圍與時機

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要被企業全體員工所共享,就必須在本企業範圍內廣泛傳播,使企業上下具有統一的企業目標、行為規範等。同時,由於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企業的文化應全方位的傳播給公眾,接受社會公眾的評價。在進行對外社會傳播時,要處理好“傳名”與“傳實”的關係,所傳之名,要確有其名,不能杜撰、捏造,還要掌握分寸,名實相符;這樣,就容易處理好“形”與“神”的關係,宣傳一個企業的文明總體狀況,“傳形”可以令公眾一目瞭然,但“傳神”(正確的價值觀念、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振作的精神狀態)卻可令公眾心悅誠服。

企業文化除了在本地區、本國內傳播外,還需走向世界,只有通過各國企業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借鑑,才有助於形成世界企業文化潮流,共享全球優秀文化帶來的巨大生產力。企業文化的國際性傳播,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衝破國界,從文化民族中心主義走向文化相對主義。企業文化傳播的時機還表現在企業文化重塑時。沒有一勞永逸的企業文化建設,當曾經成功的企業文化日益成為公司發展的障礙時,更需要傳播的力量將新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等準確而迅速的'普及。實踐中還有一種現象是資產重組中的企業文化擴張,即將擴張企業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管理慣例通過傳播植入到被購併企業中等,以文化的優勢作紐帶,增強被購併企業對擴張企業的認同感和融合感。

五、 企業文化傳播的條件

六、 企業文化傳播的行為差異

“任何傳播都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或物理環境中。傳播規則猶如一套系統,限制和組織傳播者的行為模式。而這其中文化決定在何種環境下,哪類傳播行為是合適的,換言之,文化決定規則。”

“霍爾以個人和集體為切入點,根據對‘自我’的強調程度,將文化從巨集觀上分為個人主義文化和集體主義文化。個人——集體主義文化的差異反映在傳播行為上,中國人尤其注重傳播方式,資訊是否清楚是第二位的,重要的是注重傳播方式的目的是維繫傳播方式的人際關係,‘關係就是生產力’。而美國人在傳播過程中則注重內容的清晰,避免含糊其詞或閃爍其辭。與此相對應,霍爾又根據資訊傳播對環境依賴性大小,將文化分為強環境文化和弱環境文化,弱環境文化傳播的特點是直接語言表達方式、明確的意義表述和資訊發出者的價值取向。而強環境文化傳播是螺旋形的、間接言語表達方式、間接表達資訊接受者的價值取向。”

弱環境文化大多數是個人為中心的文化,而強環境文化大多為群體為中心的文化。

七、跨文化企業的企業文化傳播

“企業文化具有柔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性管理方式的特點,跨文化的企業文化具有其獨特性:信念和價值觀上的多元性,行為方式上的衝突性,經營環境的複雜性,文化認同和融合的過程性。”

“管理是一種文化,文化在一定條件下也是管理的手段。”在跨文化企業中,員工的需要、動機和態度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差異。“文化差異是中外雙方在管理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管理控制方面存在差異的重要因素。文化差異對領導決策也有影響。”

對跨文化企業來說,有效溝通是跨文化企業管理的出發點,因為在跨文化企業中,管理者和員工面對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語言、價值觀、心態和行為的合作者,在溝通過程中,資訊的發出者和接受者,編碼和解碼都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溝通時可能遭遇“文化震撼”或“文化誤解”,這些給溝通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跨文化溝通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