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學生村官工作日誌

才智咖 人氣:1.73W

 大學生村官工作日誌:宋莊村

2014年大學生村官工作日誌

3月11日 星期三

上午10點左右,幾輛車駛入了宋莊村,村裡的鼓樂隊奏著歡快的音樂,迎接滄州市計生局領導的檢查指導。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宋五須熱情地接待,並向領導彙報了宋莊村開展計劃生育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宋莊是聞名滄州市的文明生態村,也是宣傳計劃生育的模範村,這與村幹部和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回想起自己上任以來幫村裡做的計劃生育工作,也為村裡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感到欣慰。

村裡成立了婚育文明家庭民主評選小組,通過民主公開的方式選出村裡優生優育的家庭,給予鼓勵和表彰。針對計劃生育工作,宋五須書記說:現在村裡還有人不懂國家搞計劃生育工作的目的,也不知道優生優育的好處。老百姓觀念陳舊是計劃生育工作的難題,破除舊的觀念,宣傳是第一步,要多向老百姓宣傳關愛女孩的知識,宣傳國家對農村優生優育家庭的獎勵扶助政策。村委會門口的板報欄是空著的,我向宋書記提議把板報欄交給我,我來給村裡辦板報,使板報欄變成計劃生育的宣傳欄。為了辦一期有宣傳力度的板報,我向計生站諮詢了許多關於計劃生育輔助獎勵的政策,也在網際網路蒐集了許多搞好計劃生育利國利民的資料。經過組織文稿、排版、書寫,一期生動的宣傳計劃生育板報終於完成了。辦板報的過程中,不少村民駐足停留,看到國家出臺的一些獎勵政策,都問我:是真的嗎?由於優生優育觀念落後,許多村民都不知道優生優育的好處和國家對優生優育的獎勵政策,看板報的同時還不時地向我提一些問題。對於他們的疑問,我總是耐心講解,讓他們相信這些政策是真的。

今天,聽到上級領導對宋莊計劃生育工作的肯定,想到也有自己小小的一份功勞,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3月16日 星期一

今天接到通知,要求我們下午把工作日誌交到組織部。這是我們上任以來組織部第一次檢查我們的工作日誌。算算從上任到現在將近4個月的時間了,每個工作日都在記日誌。記錄工作日誌,是組織部對我們每個大學生“村官”的要求,是對我們工作成績的一項衡量標準,也是我們對自己工作進行檢查和總結的一種重要方式。對工作日誌,我們應該認真對待,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從開始投入農村工作的忐忑、陌生和羞怯,到現在對村內各種情況和大小事務的逐步熟悉,我發現自己對現在的工作已經離不開了,也習慣了每天記錄日誌。

翻看前面日誌記錄的內容,在這段時間裡幫助村裡做了不少事,事不大卻不簡單,雖然不像上任前想得那般轟轟烈烈,可是真正地鍛鍊了我。宋五須書記說我有了不小的進步,拋開了剛剛走出校門的羞怯,多了一分踏實肯幹的決心。他還經常語重心長地開導我:在農村工作就是為老百姓辦事,只要你真正為他們著想,為他們辦好每一件小事,他們就信任你、擁護你,你才能融入農村工作和生活。這短短几個月讓我懂得了,做好“村官”並不見得要做大事,認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最重要。走在去組織部的路上,心裡有點忐忑,不知道自己記錄的日誌是不是合格。

下午趕到組織部,我們西環路辦事處的幾個村官已經到了,交上日誌出來後,大家迫不及待地聊起自己最近的工作。有困難、有辛苦,不過最多的還是談自己的收穫。農村的工作和生活真的鍛鍊了我們,比起剛剛上任的時候,短短4個月的農村工作已經讓我們沒有了那份青澀和膽怯,做起工作來也更加熟練和得心應手,充滿了成就感。

走在回去的路上,感受著初春的氣息,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面對自己這個光榮的崗位,我無怨無悔,感到自己是個幸運者;我很驕傲,我來到家鄉這片讓我一直留戀的肥沃土地上;我無比激動,因為我服務於我的家鄉,服務在生我養我的土地上。我將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基層工作當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我最大的貢獻,不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和重託。

公益培訓

“活到老學到老”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可是真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作為地方政府是否為老百姓提供了“充電”的硬體資源呢?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老年大學、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開展少兒或者成人的英語、舞蹈、主持、口才,以及樂器、瑜伽等等的培訓。利用電影院舉辦各類公益性質的講座。豐富居民業餘生活,讓老百姓從電腦、電視前走開,從麻將桌上走下來,鍛鍊身體,提高生活品質。

我們可以通過團委組織,發揮其志願者的志願精神,在寒暑假大學生回鄉期間開展志願者公益培訓,招聘志願者,開展志願服務。

幹好工作如同下好“三種棋”

時光荏苒,從事大學生村官轉眼已經一年多了,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經歷中,有歡樂、有悲傷、有彷徨,也有等待,更多的是有收穫。收穫了一個從普通大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收穫了一份未曾有過的`對農村的真實感情,收穫了一種曾被遺忘在某個角落的對社會的責任。回首一年的村官履職經歷,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如果將這段人生之路打一個形象的比喻,我想如同像是在下“三種棋”。

一是像在下“圍棋”,對自己應“錙銖必較”。初到農村,對於一個在城裡長大的孩子而言,就像是面對一副空白的棋盤,起步階段,更多的是猶豫和忐忑,不適應、水土不服是必然的,首先面對的是生活環境的變化,我告訴自己,就像下圍棋,在困難的情況之下,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放平心態,保持平靜,才能適應環境。於是,我有了一種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想法,就像是圍棋到了中盤,寸土必爭、錙銖必較,我從平常的點滴小事做起,有空就串門走訪,問問大爺的身體,嘮嘮大嬸的家常,聊聊大哥的收成,聽聽大姐的傾訴,解解大家夥兒的難題,比如說,幫助沈大爺解決了拖延多年的低保申請,幫助張大哥申請辦理了塑料大棚蔬菜種植創業小額貸款。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有了一種初來之時沒有的歸宿感,正是這種錙銖必較的精神,我順利地實現了由大學生向村官的轉變。

二是像在下“象棋”,對群眾應“進退有據”。象棋的奧妙在於進退之間,做群眾工作就像是下象棋,要掌握進退的方法,既要熱情服務,又要秉持原則。比如說,在獅城大道專案建設徵地拆遷過程中,有一位李大爺要求按照高於標準每平米一千元進行補償,否則就不配合拆遷工作,工作組多次上門勸說無效,導致整體拆遷進度裹足不前,面對這種情況,既不能突破政策違規提高補償,又要確保拆遷進度。就在拆遷工作陷入僵局的時候,我瞭解到李大爺兒子在九江務工,孫子無法就近入學,於是,我把這一情況向村支書彙報,經過我們四處奔走協調,解決了李大爺小孫兒城裡入學的難題,感化了李大爺,他終於也同意按照政策標準進行拆遷。通過這件事,讓我明白,基層的工作有基層的規律,不是搬搬檔案、傳傳政策就能落實解決的,而要像下象棋一樣,進退有據,兼顧靈活性和原則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