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故事論語者

才智咖 人氣:2.37W

三字經這本名著涵蓋了我國五千年來的文化,下面本站小編跟大家分享幾篇三字經的故事,以供參考!

三字經故事論語者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論語》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書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學問家,關於他們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們在這裡只舉一個來說。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們道理,弟子們照例圍坐在孔子的身邊,年僅二十四歲的增參也坐在其中,他是個自省能力很強的學生,所以孔子很欣賞他。

席間,有弟子問孔子:

老師,為什麼您講的道理都那麼複雜呢?”

孔子聽完這個問題,看看這為弟子,又望望曾參,然後回答說:“我的道理是渾然一體,而能貫通任何事物的。”

說完,便離開了。

滿頭霧水的弟子們圍著增參,曾參微笑著回答他們:

“老師所說的道理,就是我們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誠心最重要。”

雖然是簡單的兩句話,但是,真要做好,還不太容易呢!

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中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

晉朝的陶淵明是中庸哲學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視現實生活,也不會沉溺在夢想裡。

有一次,家裡窮的沒飯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薦去當縣令。雖然他並不相當縣令,但是迫於現時,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顧全大局。

後來,有個朝廷大官要到陶淵明這個縣來視察,他的屬下便提醒陶淵明,大官來時,要記得多說些好聽的話,對大官要必恭必敬的,這樣才能有升官的機會,陶淵明聽了很不以為然,感嘆地說:

“難道就為了區區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別人彎腰嗎?”

於是陶淵命將官職辭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新過著農耕的生活。

陶淵明在政治上雖然談不上什麼功績,在文學著作上也沒有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潔的中庸哲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孝經》是討論孝道的書,內容是記載孔子和弟子曾參的論孝情形。自古以來,孝經就被推為談道德理論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輕時,非常孝順,感動了頑劣的父親,和長設計要陷害他的後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後,仍然象以往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孝。

孝順的最高境界,不僅是要孝順父母,扶持父母而已,還要做到顯耀父母的名聲。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年輕的時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盡苦難,就在心中立下了一個拯救國家並且讓父母感到榮耀的志願。

於是,劉邦帶領軍隊南征北討,終於當上了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

當他回鄉省親時,他的父親見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劉邦不僅連忙阻止,還封父親為太上皇。

這就是孝親最好的例子了。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注禮記,迷聖言,禮樂備。

禮儀廉恥是國家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聖先生曾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在這個世界上。”

可見“禮”對我們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多麼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負起了輔佐的責任。

他在輔佐成王時,廣招賢才,對有才能的賢士相當禮遇。有時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賢士來拜見,他會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後,跑出來接見他們。

就是因為周公如此禮賢下士,才會有這麼多的賢才之士來幫助他,一起把國家治理的即富強又安樂。

之後,周公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官制分為六種,並且按著每一種官位,寫成一篇有關職務和有關條文來,這本書就是“周禮”。

後人讀這些經典,除了學習書中的精神外,也要身體力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