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集合15篇)

才智咖 人氣:1.1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集合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我幼兒園的時候就能背誦了,但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寒假,學校的大隊部佈置了品讀經典傳承國粹閱讀活動,《三字經》是我國著名的啟蒙讀物,所以這個假期我把《三字經》拿出來重頭到尾認真地看了一遍。

通過看三字經的解讀,我知道了三字經它是告訴我們要尊老愛幼、勤學刻苦、孝順父母、禮貌待人,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幾句話的意思說年輕的時候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這樣,等到老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又有什麼用呢?一塊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玉工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事理,沒有辦法讓原來的優良天賦得以充分的發揮。我就得這句話說的太對了。我們小時候一定要刻苦學習,不能怕辛苦。還有我特別喜歡“頭懸樑”這個故事。“頭懸樑”講的是:我國古代晉朝的孫敬,他學習非常刻苦,常常讀書讀的很晚,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為了防止自己在學習時睡著了,因此在讀書時他就弄根繩子把頭髮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髮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後來他成為了一個很有成就的人。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刻苦學習,只有認真努力的付出,才能有收穫。我平時在學習的時候,不是很認真,做作業也不是很及時完成。看了《三字經》以後,我要改正這些缺點,刻苦學習,長大以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著我們,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我很喜歡這本書。

《三字經》讀後感2

說起三字經,那但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明白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但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一樣,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國小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三字經》讀後感3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三字經》裡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的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再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求我們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裡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讀後感4

我讀過很多課外書,《三字經》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幾百字,卻記載了許多歷史文化,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記憶猶新的《三字經》有許多,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它讓我明白了人生下來就要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等於一個平庸無知的人,我讀了之後懂得人務必要學習。比如,我剛剛學《三字經》時,只會讀,不明白它的含義,之後,我經過查資料才理解它的意思,並把它記住了。之後不管看到那一句《三字經》,我都明白它的意思了。

“融四歲,能讓利。弟於長,宜先知。”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明白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孝親敬老,懂得尊重長輩,不自私自利是每個人從小就就應懂得的。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讓、相互尊重。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如果所有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來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久祥和,所以每個人都就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讀了《三字經》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積累了很多豐富的詞彙,瞭解國家的歷史,學會了怎樣為人處世。

《三字經》讀後感5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全書三字一句,有兩句一韻,共有一千多字。所以,它也是部兒童識字課本,包括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含有豐富的典故,知識性強,全書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國學精粹中難得的啟蒙讀本。

《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習相遠。大意是人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間沒有多大差別。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習性便有了千差萬別。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這樣的,有些人長大後還象小孩子一樣善良了,有些人卻不是,這跟生活環境很重要,要是愛學習的同學交往,從小培養優秀的品質,改掉不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還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它的意思是剛採出來的玉石,如果不經過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務,就不能明白事理。不經歷風雨,是見不到彩虹的,玉在沒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人也一樣,只有經過磨鍊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還有一句是這樣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五條準則,也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要求。這五常,不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現代人所要具備的素質。

《三字經》裡每一句話的含義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個字的句話,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大道理。我們要從此書裡,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經》讀後感6

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我三字經了,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黃香九歲就知道替爸爸暖被窩,;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孝悌為人之本!仁慈而和善的情性是所有各種品性中最可愛的。

烏鴉長大了,還要反哺自己的父母,作為小朋友的我們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的!

“首孝悌,次見聞!”古老的文字已一語道破做人的輕重之處啊!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我三字經了,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黃香九歲就知道替爸爸暖被窩,;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孝悌為人之本!仁慈而和善的情性是所有各種品性中最可愛的。

烏鴉長大了,還要反哺自己的父母,作為小朋友的我們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的!

“首孝悌,次見聞!”古老的文字已一語道破做人的輕重之處啊!孝悌為人之本

《三字經》讀後感7

自從我讀了《三字經》之後,感到特別慚愧。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天天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如果有一天我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不知道我們還能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下面讓我來給你講講黃香和孔融的故事吧。

黃香九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匆匆離去了,留下他和爸爸的生活非常艱難,因為他爸爸冬天怕冷所以黃香就己幼小的身體來幫爸爸把席子溫熱,爸爸回來後看見黃香睡在自己的床上,知道原因後,抱著黃香痛哭了一場。夏天黃香的爸爸怕熱,睡前黃香用扇子把爸爸的席子扇涼,然後把爸爸扶到床上去,爸爸熱的時候給他扇風,直到爸爸睡著了,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間。

孔融四歲的時候,別人家送來一筐梨,母親說可以吃了,哥哥們都先搶著拿大的,等哥哥們搶完後,孔融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別人問他原因時,他說:“我是弟弟,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讓給哥哥們。”

除了以上的兩個小故事,《三字經》裡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都會讓我們懂得許多的道理,教我們學會做人最應該懂得的是孝道——-百善孝為先!

《三字經》讀後感8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說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

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瞭。別看它簡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著生後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說法。一派,孔子的說法。他的說法是什麼呢?就是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說法。換句話說,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說),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為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 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為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9

寒假裡,老師佈置了背誦《三字經》的作業,剛開始背誦時我覺得特別的難,而且特別枯燥乏味。媽媽告訴我,不要著急背誦,先把每句話的意思弄明白,再讀一讀後面相應的小故事。慢慢的,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它竟然像魔法一樣特別的吸引我。

《三字經》簡潔明瞭,每句只有三個字,卻蘊藏著中國千百年來璀璨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故事到古今聖賢,從美德故事到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三字經》中有太多經典的小故事值得我們去學習,像孔融讓梨,黃香溫席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古人好學的故事。“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它的意思是路溫舒小時候家境貧寒,放羊時就割沼澤中的蒲草編成“簡”,抄寫從別人那裡借來的《尚書》。另一個叫公孫弘的人,也因為買不起書,就在竹林間削竹簡抄寫《春秋》。他們都因為貧窮買不起書,但是都懂得不能荒廢學業,一直勤奮苦讀著。讀到這時,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現在的教室寬敞明亮,我的老師和藹可親,我有漂亮的課本和豐富的課外書,我有這麼優越的條件,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三字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它啟迪著我做人的道理,指引著我學習的方向,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三字經》讀後感10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三字經的故事》,映入眼簾的是幾句琅琅上口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香九齡,能溫席這個故事講的是,黃香出生在一戶貧苦人家,父親和母親都是農民,他們早出晚歸,常常天沒亮就起床幹活,到深夜才回家。因此黃香十分心疼父母,從而更加孝敬父母。有一年的冬天,天異樣寒冷,但黃香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得起私塾,依然努力耕作。很晚了,父母還沒回來,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母回家後多點溫暖,躲進父母冰冷的被褥裡,用自己的體溫為父母溫席。這個故事成就了一個千古佳談,黃香這個名字在民間婦孺皆知。

讀完這個故事,我對孝敬父母的黃香肅然起敬。是啊,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義務。父母毫無怨言、不辭勞苦地支撐著一個家,我們作為子女的難道不該孝敬、順從、回報他們嗎?你想想,黃香當時的年齡比我們還小,卻懂得孝敬父母,我們可以說是他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卻不能體諒父母的辛苦,反而讓他們操心,擔憂,成為他們的負擔。

我們在家也是個實實在在的“小公主”小皇帝,平時幾乎不幹家務活,甚至自己的事都要父親母親代勞,簡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現在讀了有關黃香的故事,對比自己的所作所為,我感到無比內疚。比起黃香,我不但不能為父母分憂,反而給父母增添麻煩。所以,我要以黃香為典範,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三字經》讀後感11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讀書能讓我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暑假,我重讀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短短的文字,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告訴我們:我們就像一塊璞玉,要想發光,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播種一樣,只有灑下汗水,才會收穫成功的果實。

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講的就是黃香溫席,孝順父母的故事。這些古樸的文字把我帶入了一個愛的世界。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炎炎夏日,黃香在父親睡覺時,輕輕地為父親扇涼,用孝心吹散炎熱;寒風刺骨的冬天,他先睡到床上,用自己的體溫暖床,再讓父親睡上去,用孝心驅走寒冷。他的孝心像春雨點點,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讀著讀著,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孝心女孩”——陳春林。母親病逝,父親癱瘓,可這些事都沒有難倒她,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擔。用自己的孝心燃起了父親生活的希望,用細心地照護讓父親重新站了起來。她帶父上學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成為家喻戶曉的“孝心女孩”。無論是黃香還是陳春林,他們都用孝心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這樣經典的故事在《三字經》裡數不勝數,《三字經》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父母,發揚光大,讓生活充滿愛。

《三字經》讀後感12

我讀過很多書,這些書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前幾天,我讀了《三字經》中的這幾句:“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我感受頗深。我想到自己平時如果沒有老師和父母的督促,根本不自覺學習。有一次做作業的時候,媽媽像往常一樣坐在我旁邊,看著我寫。剛做到一半,媽媽電話響了,有朋友叫媽媽出去一下。媽媽前腳剛出門,我後腳就丟下筆,打開了電腦,玩起了遊戲。不知過了多久,我聽見了腳步聲,趕緊把電腦關了,趴在桌子上寫作業。看了這些古人這樣自覺地學習,我覺得自己很不應該。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以後我要像東漢晉代時的孫敬、戰國時期的蘇秦一樣,在沒有別人的督促下自覺地學習。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每次讀到這裡,我的眼眶都是溼潤的,因為我想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爸爸媽媽的一點一滴。一次我高燒,爸爸隔一會兒就給我擦酒精,幫我降溫,竟一夜沒有閤眼!爸爸媽媽就是這樣關心我、愛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善惡,什麼是愛!我會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與我同行!

《三字經》讀後感13

當我牙牙學語時,爸爸教我讀《三字經》,進了學校,帶上鮮豔的紅領巾,老師也讓我們讀《三字經》。《三字經》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使我明白了尊老愛幼、好好學習、堂堂正正做人等道理。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怎樣做人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和吸收傳統文化,才能明白怎樣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孔融讓梨”教會我以禮待人、尊老愛幼。當我在公共汽車上,看到別人沒有座位,我會主動給別人讓座。當看到老人過馬路時,我會主動去扶老人。“明孝悌,知禮儀”讓我懂得做人要謙虛、禮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提醒我要好好學習。我們讀書條件這麼好,有美麗的校園,寬敞的教室,明亮的燈光,有敬愛的老師耐心教導,有時我還不專心聽講,上課愛講小話,作業不認真做,回答問題不積極,這樣真是不應該。我以後會努力學習,改掉這些壞毛病,長大了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字經》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伴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14

寒假裡,我看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字叫巜三字經》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等寫成的。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釋義是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兄弟,他們剛出生,一個哭了,另一個也哭了可是,他們辦滿月酒算卦的時候,一個孩子是狀元命,另一個是乞丐命。那個乞丐命的媽媽不信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終變成了狀元。而另一個算卦是狀元命的孩子,媽媽忽視教育,結果則成了乞丐。他哥倆相遇的時,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沒有命中註定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一樣,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孩子從小都是一樣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可是是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不一樣的教育,才使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釋義是戰國時期,孟子母親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斷織機的布來教子。我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學方面有許多格言。學問之道,最貴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穫,不然就不會有所得。

這本書讓我懂了許多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能認命,要改變環境,主動找人學習,我以後學習會持之以恆,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15

當我讀到《中華少兒愛國三字歌》中的“故土熱,家鄉親,思養育,貫終身”時,便引起我一連串的思索:這句話說得是多麼深刻啊!這告訴我們一個人對於生養他的父母及家鄉的故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而這句話也無疑批判了當今社會的“出國風”。

如今中國有許多人認為能夠出國是一件時髦的事,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而我國的裝置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確是落後了很多,所以,許多“才子”們為了自己的前途,出國去了。國外的五彩繽紛,豐厚的薪水,誘惑了一個個“才子”遠走他鄉,並且一去不復返……

再看看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他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幾經周折,在國外學成又歸來了!他們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發光和熱!

我們不否認國外的條件好,待遇優厚,不否認中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是個“窮”國。可是,有句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謙家貧。”試問那些所謂有才華的哥哥姐姐們,你們學識淵博,又為何不肯為自己的祖國添磚加瓦,把自己的祖國建設得富強起來呢?

愛國並非一句空話,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做才行。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天下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化為“易”事,不做則反之。作為一箇中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才能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只有發奮學習,將獻我們的才華無保留地貢獻給我們的祖國,才能夠使我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已開發國家!

同學們,請記住:“振興中華靠我輩!我們不能紙上談兵,而需要我們把愛放在行動中。